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悟道在無常我思且無量▪P3

  ..續本文上一頁,要花那麼多錢,你會不會窮得沒錢花,你建設寺院、給付工資、水電費什麼的都要花錢,怎麼還花那麼多錢買書印書呢?你是不是也太阿Q了?”對于這個問題,我並不這樣想。我們來到這裏建設寺院,最關鍵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優秀的思想、理念影響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從生活的困惑和局限裏面解脫出來,只不過我們現在資金少,我可以拿五分之一的收入來做這件事情,等到我們的條件慢慢改善時,我們還會把這筆投入增長到收入的五分之二,五分之叁,甚至五分之四,剩下的五分之一再拿來做一些硬件的建設。我們致力于通過佛教文化去影響這個社會,爲社會道德良知的建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我經常說,這個寺院建設得再好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更不是我的私有財産,它是一個社會資源,這個道場是大家共有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來這裏修習,每一個人也有義務將這裏當作自己的家。

  我有時候出去十幾天,都不管寺院裏面怎麼樣。回來就有人報告我說,某某經常不吃早餐,某某不參加養息香,某某又不上殿打掃供養等等。我就會說,那是他個人的修行,每個人的修行都是自己設定的,不是依靠某種嚴苛的製度強求的。當你的心不在這裏的時候,你是修不成佛的,打坐一百年也是枉然。正好像大家來到這裏禅修,如果我要收你們每人叁萬塊錢,但是你的心不在這裏,也一樣一無所成。你看看這裏的師父們、義工們、廚房裏的阿姨們,他們的心在這裏,因此一舉一動都是在修行。

  學習不是降服烈馬,不是別人要你怎麼樣你就可以怎麼樣。我無數次在各種場合這樣說:學習是出于自己內心的需要。有了求學的動機,別人才能影響你,才能夠幫助你點燃靈性的火焰。真正能改變我們的有時候不是長篇大論,也不是形而上的哲學思想,實際上就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無常。你每天對著它,每天想著它,每天觀照自己,其他的什麼都不用修,專修無常,你就會獲益良多。修行“無常”的思想,不是說就不顧自己的家庭,不顧自己的事業,跑到寺院裏面出家了。我們修行它,是因爲無常教我們拿得起放得下,教我們齊同萬物,不起分別之心。只有當你能放得下時,你身上産生出來的力量才超越別人。

  爲什麼佛陀可以度無量衆生呢?正是因爲他時時刻刻認識到無常,因此所有的人他都能照顧。佛之于信徒,正如對鏡自照。每個人在鏡中都能看見他的微笑,他的慈悲,他的莊嚴相好。但是當你走開時,鏡中便不再有你了;照見下一個人時,佛陀仍舊在鏡中拈花示現。如果把每一個人的相貌都印在佛陀的鏡子裏,那他就找不見下一個人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此刻拿起,此刻放下;彼處示現,彼處消弭。這樣,你的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是喜樂,而且所做的事情都能超出別人的想象,能量就被無限地激發出來。否則,你會在今天記挂著明天,明天又記挂著後天,你的心永遠不會活在當下,它就不得專注,這時自然很難把事情做好。

  我知道無常的道理,因此常常用“不淨觀”來做觀想。很多人可能認爲,師父這樣想真是大逆不道,但是這卻正體現了“無常”的真谛。當我的父母60歲之後我就在想著他哪一天可能會去世,那時我的心會怎麼樣。我真的很舍不得的我師父、伯父,父母,以前照顧過的老人們,我就經常用這樣的思維來做觀想。明白了無常的道理以後,我決定每年再忙都要回老家去看他們一次,可能只坐一兩個小時,也可能就跟他們聊一聊,可能今年看了,明年不一定我還有時間見到他們。他們那麼大的年齡,80多歲了,隨時都有可能走,但我想讓自己的內心當中不留下遺憾。因此我時刻用無常來觀照自己,用無常來觀照我身邊所有的人,包括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我也時刻在經曆的過程當中就想到無常,有時候我想如果大殿突然間因爲地震塌掉了,這一千多萬就泡湯了。我今天把香海禅寺建成什麼什麼樣,過了五百年、一千年,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到時候又會變成一片廢墟的話,那現在還要不要建呢?還是要建!人活著真的就是一個過程,當你理解了這個過程的意義,每一天都會活得非常燦爛。

  你的生命是由每一個今天所組合而成的,昨天已經過去了,明天還沒有到來,只有今天才是最真實的。你坐在這裏說話、禅修,你面前的每一個人就是你生命當中最真實的狀態。真正的聰明人會好好把握當下,快樂地面對每一天,能做的事情把它做好,把負面的東西轉換成正面的來面對,你會發現每天都可以喜樂地活著。

  七、如何打開思維的魔盒?

  前天有一個人對我說,他的妹妹要開一個餐廳,應該怎麼經營?我沒有開過餐廳,但是我教給了他一個思考方式:首先得弄清楚自己的經營定位,你是針對什麼群體而開設的,這些群體的數量有多少,他們的消費能力有多少,都要考慮清楚。很大程度上,餐廳所在的區位以及餐廳本身的定位就已經決定了以後的經營狀況。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你在餐廳中放了多少的愛心。愛心怎麼能夠被看見呢?如果你總是想著要把我所曾經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盡心烹調出來,以合適的價格提供給客人,把客人當成是家人一樣,那麼餐廳就能夠做好;反之,你如果只是爲了賺錢,找一個敷衍了事的廚師幫你做菜,使你能賺到更多的錢,把不新鮮的蔬菜也放進去,只求能賣掉,賺到錢就好;又隨便招聘了一幫服務員,服務態度很差,上菜又很慢,只是把你的餐廳當作一份再普通不過的工作,態度傲慢而不馴服,如此不尊重客人,客人自然敬而遠之了,甚至他們還會在心裏詛咒你的餐廳倒閉,還會告訴親戚朋友不要到你這裏來。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很多。

  記住,無論做什麼,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不要把“我”的利益無限放大,這時,“我”就是魔鬼,它不僅不會幫助你,反而會戕害于你。就好像作爲母親的總希望孩子以後有成就,學鋼琴、學英語、學書法,以後到哪裏都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孩子可能並沒興趣,他不想學,你還一定要強迫他,這時他不但學不好,而且會認爲媽媽不愛他,爸爸也不愛他,爸爸媽媽只是把自己沒實現的願望全加在他身上。有一個電視劇叫做《我的青春誰作主》,你們有沒有看過呢?其中就表現了兩代人之間因所求不同,觀念不同而造成了種種隔閡,這種狀態其實是做父母的自己造成的,只要調試自己的心態,按照孩子的性格、氣質與興趣去加以培養就好了。這樣,大家都會感到非常輕松。

  在生活當中,當你的思維方式能夠變通時,無論遇到什麼,都能找到解決的好辦法;否則,再簡單的事情也永遠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解決它。當你跟自己的長輩、伴侶、孩子、朋友關系處不好的時候,你首先就要反思自己。不要一睜開眼就認爲別人不行,別人沒水平。這個沒水平的人是誰把他吸引過來的呢?還是你自己。爲什麼他成爲了你的朋友,是因爲你自己招惹了他,然後你又不認可他。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你自己身上。

  因此,孔子說:“吾日而叁省吾身。”要反省的是你自己的思想和行爲,而不是別人的,這就是打開思維僵局的一把鑰匙了。我執,這個魔鬼時時障礙著我們自我超越、自我解脫,它讓我們把自我當作是世界的中心來進行供養,這是十分可怕的。

  禅修最重要的不是在這裏打坐,而是大家回到生活中要在行住坐臥、言談舉止中修行。一點一滴都是修行,只有把禅修精神貫徹到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中,禅修才能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洗臉的時候要仔細感覺水灑到我們的面龐那種冰涼或者溫熱的感覺,感受濕氣浸潤自己的皮膚,直達你的內心;睡覺的時候要把雜念統統清除,要把心放平、放松,讓它來感受你的疲勞;吃飯的時候,要感受飯菜在你的口舌中咀嚼、變碎、吞咽的每一個動作;與人交談,要看到對方是你生命當中見過的最美的人,你願意付出全身心去跟他分享……如果你能如是而行,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美。所有的醜完全取決于我們用小人之眼看待別人,用汙濁之心去看待問題,用排斥和抵觸的心去理解外在事物,所以總是認爲別人都是壞的,只有自己是好的。

  禅修就是要訓練這樣的自我轉換能力。大家來到這裏禅修,只有短短的兩天時間。但是也許讓你早上四點多就起床,你簡直感到難受死了,難受是因爲我們的心裏在排斥。爲什麼不告訴自己:我從來沒這麼早起來過,那麼就讓我去體驗一次,這不是很難得的一種感受嗎?當你用心感受,並告訴自己敞開心扉去接納的時候,你的心一下子就能轉變過來,你甚至會從這裏面找到樂趣。生活中,很多人在抱怨,實際上就是因爲心念沒有轉變過來,一轉變便是海闊天空,一轉變便是其樂無窮,一轉變便發現青山妩媚、天地靜好。但是你如果一産生抵觸情緒,那便什麼都不好了,這就是思維的魔力。

  每個人每天遇到的事情真的差不了多少,你不要去羨慕那些富翁和高官,也不要去鄙視乞丐和環衛工人。我看到那麼多的億萬富翁,他們無不是一肚子苦水需要傾吐,他們活得不自在。盡管他開著叁千萬的跑車,擁有無數資産,到處都是鮮花掌聲,前呼後擁,但是還是要面對一大堆問題。而那些生活得簡單而平靜的人呢?他每天活的很快樂,陽光照耀著他,他感到這個世界都在給他以無量的恩賜。高,高處苦;低,低處苦。苦之于人,並沒有階級的差別,只在于你怎樣用有效的思維來對治它。所以我們經常跟大家講,要感謝我所擁有的,也感謝我所沒有的。當你擁有了這些東西,就失去了另外一些東西,當你失去另外一些東西,就會得到了這一個東西,這就是生活。

  我們總是覺得別人比我們好,永遠羨慕別人,卻從沒有回過頭來看一看,實際上我比他們都好。第一,我健康;第二,我年輕;第叁,我現在還沒有得癌症;第四,我還沒有掙紮在病床上,明天就要死掉;我現在還有房子住,我還有工作……你可以找出很多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去觀照自己,欣賞自己,珍惜自己。

  思維向度的轉換能夠讓你在瞬間快樂起來,不生煩惱,清淨自在。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裏,謝謝大家。

  

《悟道在無常我思且無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