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悟道在无常我思且无量▪P2

  ..续本文上一页当中固定下来,才能最终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之一。我们禅修就是要时刻观照自己,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之后,去观想无常遍布着整个身心: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所交往的朋友,以及一切的可能,它们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无常的义理。

  四、“反求诸己”何以是可能的?

  我经常用这种“静照忘求”的思想来修正自己,不管今天在什么样的一个场合,有多少人来奉承我,我也会时时观想自己的心如何保持平和;同样的,不管今天有多少人在打击我,我的心也要不被外在的言论所左右。古希腊的先哲早就已经说过,要“认识你自己”,这个能够被自己的心所认识的自身,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不会因为他人赞美或者毁谤的话语而放弃,这门学问可以说就是“反求诸己”。

  人之所以能够这样觉察和观照自己,取决的因就是在于你自己。这个“自己”就好像是“物自体”一样,它高高地树立在某处,等待理性去观想、照耀,从而显示出澄明,但是它自身却具有某种不变的位格,它又是稳恒的。你需要警醒自己:时刻明白自己是谁,时刻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我经常跟慧海法师在一起聊天,我们起造一座寺院,不是只为了让别人来烧香磕头就可以了。寺院最大的价值应该是教育。教育产生理念,这些理念经由不断地培养、改变、提升、进化,可以最终完成对于四众的教化。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体现了一种化育万有的教育理念。而当我们要带领大家共同完成这个提升、教育的过程时,我们自己首先要有走在他人之先的学习能力、观念和思维方式。如果教育者本身是混沌不清的,我们就很难带领更多的人去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只有当我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才不容易在声色世界当中迷失掉自己。也正是因为了解“无常”的道理,我们便不能这样轻易地迷失自己。

  过去的禅师参禅打坐,最常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看上去是非常荒诞的。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名字叫做某某某的人,那么当别人喊你的名字,指责这个名字的时候,你就会嗔怒起来。嗔怒的结果是什么呢?你就会像《西游记》里的那个妖怪一样,被孙悟空收服到宝瓶中,化为一滩水。这个神话情节是有象征意义的,它告诉人们,执着于自己的名号之人,最终必连色身也失去。要知道,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他帮助别人来指称你,但是真正的你,其实是不可形名的。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某某的儿子,某某的老子,某某公司的总裁,那么你就是把自己的身份框定住了,当有一天,你的父亲离你而去,你的孩子离乡求学,你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你就会觉得不可接受。那还是因为你不了解“无常”,更不了解自己。

  有一个小和尚问自己的师父:“当您圆寂以后是否接受祭祀呢?”师父说:“祭祀也是可以的。”小和尚问:“那么我去哪里祭拜您呢?”禅师说:“长江无断处,聚沫任风飘。”小和尚又问:“如何祭拜您呢?”老禅师说:“渔歌举棹,谷里传声。”这里就表现了老禅师对于自身的究竟认识:人化育于自然,而最终归于自然。如果最终想要纪念一个人的话,那还弗如去祭拜衽席群生的自然呢。

  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讲师,在讲台上接受掌声、鲜花,受到众人的爱戴,这种人往往是很难下台的,很难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真正的自己。一旦在生活中人家稍有不敬,他就会觉得很受挫。我也多次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不断反思自己,正因为这种反思,会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人需要这份清醒,需要这份自我认识。只有当你能这样进行自我认识之后,你的内心当中才会有一份自足,有一份丰满,有一份自在,有一分超脱。如果我们需要别人赞美,恰恰说明我们自身是有所缺憾的。

  曾经有一段短信,大意是这样的:当别人赞美你,你现在还这么年轻,正说明你已经老得不行了;当别人说你现在还这么漂亮,说明你已经丑得不可想象了。因为人家赞美你,是因为你有这方面的需要,而需要、追求恰恰证明了你内心缺乏的东西。正如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而“爱智慧”正说明了哲学家本身意识到了自己在智慧上的缺憾。苏格拉底的名言是:“我自知我一无所知。”这就是大智者的态度。当你内心足够丰满、自足、超脱的时候,人家所有的赞美,或者所有的诋毁,对你来讲都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需要这样一份清醒,需要这样一份认知,需要这样不断地进行自我觉察。

  我们所讲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它要求我们从无常的角度来认识世间,以无常的思维方式永远鞭策自己。我觉得无常的思想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驱动力,让我随时随地都能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什么东西可以做,什么东西不能做,什么东西我能做到,什么东西我做不到。

  五、有无何以是辨证的?

  经常有人问我:师父,我现在碰到的问题有A和B两种选择,选择不同的义项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就会问他说,你真的考虑好A和B的结果了吗?其实当你现在选择A或B的时候,A里面又产生A和B,B里面又会产生A和B,这样延伸推理,思考到七八步之后会产生一种结果,你问问自己,更愿意面对哪种结果,愿意面对哪个你就选哪个,这是我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推理,而且还要写下来,尽可能详细地把它标出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你自然会发现,其实无论选择哪一个,其中都会碰到种种问题和困难。因此,这个世间再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一面,再坏的东西也有好的一面,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从没有一样东西,它是绝对好,或者绝对坏的。如果你的心很安静,不断推理下去,就会发现每一个事物推理到最后都无所谓好或不好,只在于是你现在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结果,用什么方法去面对它而已。

  这里内蕴的是有无的辨证法,这个辨证法归结为两个字,依然是“无常”。你如果了解无常,如果能以空的思想去面对一切,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你不敢面对的,没有什么问题是你不能解决的。不能解决、面对就是因为我们心中希望有一个固定、美好,或者说理想的愿望,而这个渴望完美、圆满、理想的愿望本身正是“如梦如幻影”的。

  我每一次开着车走上高速的时候都会想,我如果上去了就不一定下得来,每一次想到自己可能下不来的时候,我就会仔细琢磨一下应该怎么去开车。我们佛教里面经常讲一句话:当你晚上把鞋脱掉上床的时候,就要想明天不一定还有机会起来穿这双鞋。

  有一种瑜珈叫死瑜珈,就是每天晚上上床的时候观想,现在我死掉了。可是如果明天起来我又活着,那我就要好好感觉、好好珍惜我又活着的这种状态。这样,观想的人每天都会活得很快乐。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切成无数段来面对,每天都要去感觉我今天还活着,我既然活着,就要非常快乐地面对今天。

  我们《日诵警策文》里面的第一句话就说,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我赞美敌人,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我每一次想到自己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的时候,原来乌云密布的心一下子就打开了,太阳就照进来了,心中就敞亮了,所有的问题都抛到旁边去了,没有什么不能面对,没有什么不能解决,没有什么不能过去的。

  你想想看,人一世能活多长时间,假使你活100岁,或者说你打破世界吉尼斯记录,活150岁,我们觉得已经够长了,但跟这个世间的其他东西比起来,150年简直太短了,千年古树就有那么多,我们小的时候看到这棵树是这个样子,到我们死的时候看到这棵树还是那个样子。那么我们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真的就如闪电,如泡沫,如影子那样无常。实际上死是让你的灵魂更年轻地活着,如果说我们抱着残弱的身体死死不放,新的生命就不可能再产生。你能这样看待生命的时候,就发现各种现象来到你身边时,你都能非常坦然地面对,这时你的生活质量就会不断上升,喜乐就会不断产生。这个平静、清明,如同渊然而深的灵境的状态是什么呢?那是佛的境界,那是菩萨的境界,那是修行者证得的境界。我们所谓的修行就是要不断通过阴暗走入光明,从染污走向清净,从负面走向正面,这是一种能量的切换。

  那么什么是正面的东西呢?乐观、积极、阳光、微笑、赞美、友善、和谐、喜乐等等,这些状态几乎都是飘然若举的,轻的东西会往上升,重的东西则会往下坠,所以地狱在下面18层,天堂则是在我们的上方。有时候要学会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飘起来,不要让它始终保持在沉重的状态中。当你烦恼的时候,心就像沉重的铁一样,使我们的自由意志无限堕落。因此,我们的心要保持这样一种轻安的境界,而这样的境界正来自于你的思想,来自于你的观念,来自于你怎么看待无常的理念。

  我们得到一样好东西,就想永远锁住它;而当你执着于锁住它的时候,恰恰就是锁不住的。正如你们要吸引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不要想着他是我个人的专属物,他走到哪里我都应该要不断监督他,还还要美其名曰“爱的枷锁”。这副锁链其实是十分沉重的。我听过一种说法:“丈夫,丈夫,一丈以内才是你的夫。”这种画地为牢的方式在经营婚姻的过程中是十分不可取的。在你的另一半成其为你的配偶之前,他首先是自由的,首先是他自己。所以你要放开,去欣赏他,去赞美他,当你与他各自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保持一定的空间时,他反而会长久地被你所吸引。

  同样的,当你愿意为朋友付出时,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很和谐;当你的产品让更多的人受用的时候,它在社会上就非常容易销售;当你善待所有的员工,他们就不再愿意到别人那边去。这里都是在付出、奉献在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无常何以孕育精进的思想?

  很多人跟我讲:“师父,你们送书一下子就送掉几千本…

《悟道在无常我思且无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