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悟道在無常我思且無量▪P2

  ..續本文上一頁當中固定下來,才能最終成爲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我們禅修就是要時刻觀照自己,當我們的心靜下來之後,去觀想無常遍布著整個身心: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所交往的朋友,以及一切的可能,它們無不在向我們昭示著無常的義理。

  四、“反求諸己”何以是可能的?

  我經常用這種“靜照忘求”的思想來修正自己,不管今天在什麼樣的一個場合,有多少人來奉承我,我也會時時觀想自己的心如何保持平和;同樣的,不管今天有多少人在打擊我,我的心也要不被外在的言論所左右。古希臘的先哲早就已經說過,要“認識你自己”,這個能夠被自己的心所認識的自身,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不會因爲他人贊美或者毀謗的話語而放棄,這門學問可以說就是“反求諸己”。

  人之所以能夠這樣覺察和觀照自己,取決的因就是在于你自己。這個“自己”就好像是“物自體”一樣,它高高地樹立在某處,等待理性去觀想、照耀,從而顯示出澄明,但是它自身卻具有某種不變的位格,它又是穩恒的。你需要警醒自己:時刻明白自己是誰,時刻明白自己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

  我經常跟慧海法師在一起聊天,我們起造一座寺院,不是只爲了讓別人來燒香磕頭就可以了。寺院最大的價值應該是教育。教育産生理念,這些理念經由不斷地培養、改變、提升、進化,可以最終完成對于四衆的教化。鳥巢禅師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體現了一種化育萬有的教育理念。而當我們要帶領大家共同完成這個提升、教育的過程時,我們自己首先要有走在他人之先的學習能力、觀念和思維方式。如果教育者本身是混沌不清的,我們就很難帶領更多的人去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超越。只有當我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才不容易在聲色世界當中迷失掉自己。也正是因爲了解“無常”的道理,我們便不能這樣輕易地迷失自己。

  過去的禅師參禅打坐,最常問自己的問題就是“我是誰?”這個問題看上去是非常荒誕的。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是誰。如果你認爲自己就是那個名字叫做某某某的人,那麼當別人喊你的名字,指責這個名字的時候,你就會嗔怒起來。嗔怒的結果是什麼呢?你就會像《西遊記》裏的那個妖怪一樣,被孫悟空收服到寶瓶中,化爲一灘水。這個神話情節是有象征意義的,它告訴人們,執著于自己的名號之人,最終必連色身也失去。要知道,名字只是一個代號而已,他幫助別人來指稱你,但是真正的你,其實是不可形名的。如果你認爲自己是某某的兒子,某某的老子,某某公司的總裁,那麼你就是把自己的身份框定住了,當有一天,你的父親離你而去,你的孩子離鄉求學,你從領導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你就會覺得不可接受。那還是因爲你不了解“無常”,更不了解自己。

  有一個小和尚問自己的師父:“當您圓寂以後是否接受祭祀呢?”師父說:“祭祀也是可以的。”小和尚問:“那麼我去哪裏祭拜您呢?”禅師說:“長江無斷處,聚沫任風飄。”小和尚又問:“如何祭拜您呢?”老禅師說:“漁歌舉棹,谷裏傳聲。”這裏就表現了老禅師對于自身的究竟認識:人化育于自然,而最終歸于自然。如果最終想要紀念一個人的話,那還弗如去祭拜衽席群生的自然呢。

  我們經常會碰到很多講師,在講臺上接受掌聲、鮮花,受到衆人的愛戴,這種人往往是很難下臺的,很難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真正的自己。一旦在生活中人家稍有不敬,他就會覺得很受挫。我也多次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不斷反思自己,正因爲這種反思,會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人需要這份清醒,需要這份自我認識。只有當你能這樣進行自我認識之後,你的內心當中才會有一份自足,有一份豐滿,有一份自在,有一分超脫。如果我們需要別人贊美,恰恰說明我們自身是有所缺憾的。

  曾經有一段短信,大意是這樣的:當別人贊美你,你現在還這麼年輕,正說明你已經老得不行了;當別人說你現在還這麼漂亮,說明你已經醜得不可想象了。因爲人家贊美你,是因爲你有這方面的需要,而需要、追求恰恰證明了你內心缺乏的東西。正如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而“愛智慧”正說明了哲學家本身意識到了自己在智慧上的缺憾。蘇格拉底的名言是:“我自知我一無所知。”這就是大智者的態度。當你內心足夠豐滿、自足、超脫的時候,人家所有的贊美,或者所有的诋毀,對你來講都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在生活當中我們需要這樣一份清醒,需要這樣一份認知,需要這樣不斷地進行自我覺察。

  我們所講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它要求我們從無常的角度來認識世間,以無常的思維方式永遠鞭策自己。我覺得無常的思想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驅動力,讓我隨時隨地都能知道自己是什麼人,什麼東西可以做,什麼東西不能做,什麼東西我能做到,什麼東西我做不到。

  五、有無何以是辨證的?

  經常有人問我:師父,我現在碰到的問題有A和B兩種選擇,選擇不同的義項就會産生不同的結果。我就會問他說,你真的考慮好A和B的結果了嗎?其實當你現在選擇A或B的時候,A裏面又産生A和B,B裏面又會産生A和B,這樣延伸推理,思考到七八步之後會産生一種結果,你問問自己,更願意面對哪種結果,願意面對哪個你就選哪個,這是我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推理,而且還要寫下來,盡可能詳細地把它標出來。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你自然會發現,其實無論選擇哪一個,其中都會碰到種種問題和困難。因此,這個世間再好的東西也有壞的一面,再壞的東西也有好的一面,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從沒有一樣東西,它是絕對好,或者絕對壞的。如果你的心很安靜,不斷推理下去,就會發現每一個事物推理到最後都無所謂好或不好,只在于是你現在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結果,用什麼方法去面對它而已。

  這裏內蘊的是有無的辨證法,這個辨證法歸結爲兩個字,依然是“無常”。你如果了解無常,如果能以空的思想去面對一切,那麼沒有什麼事情是你不敢面對的,沒有什麼問題是你不能解決的。不能解決、面對就是因爲我們心中希望有一個固定、美好,或者說理想的願望,而這個渴望完美、圓滿、理想的願望本身正是“如夢如幻影”的。

  我每一次開著車走上高速的時候都會想,我如果上去了就不一定下得來,每一次想到自己可能下不來的時候,我就會仔細琢磨一下應該怎麼去開車。我們佛教裏面經常講一句話:當你晚上把鞋脫掉上床的時候,就要想明天不一定還有機會起來穿這雙鞋。

  有一種瑜珈叫死瑜珈,就是每天晚上上床的時候觀想,現在我死掉了。可是如果明天起來我又活著,那我就要好好感覺、好好珍惜我又活著的這種狀態。這樣,觀想的人每天都會活得很快樂。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切成無數段來面對,每天都要去感覺我今天還活著,我既然活著,就要非常快樂地面對今天。

  我們《日誦警策文》裏面的第一句話就說,我要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我贊美敵人,我在心裏默默地爲每一個人祝福。我每一次想到自己要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的時候,原來烏雲密布的心一下子就打開了,太陽就照進來了,心中就敞亮了,所有的問題都抛到旁邊去了,沒有什麼不能面對,沒有什麼不能解決,沒有什麼不能過去的。

  你想想看,人一世能活多長時間,假使你活100歲,或者說你打破世界吉尼斯記錄,活150歲,我們覺得已經夠長了,但跟這個世間的其他東西比起來,150年簡直太短了,千年古樹就有那麼多,我們小的時候看到這棵樹是這個樣子,到我們死的時候看到這棵樹還是那個樣子。那麼我們的生命又算得了什麼呢?真的就如閃電,如泡沫,如影子那樣無常。實際上死是讓你的靈魂更年輕地活著,如果說我們抱著殘弱的身體死死不放,新的生命就不可能再産生。你能這樣看待生命的時候,就發現各種現象來到你身邊時,你都能非常坦然地面對,這時你的生活質量就會不斷上升,喜樂就會不斷産生。這個平靜、清明,如同淵然而深的靈境的狀態是什麼呢?那是佛的境界,那是菩薩的境界,那是修行者證得的境界。我們所謂的修行就是要不斷通過陰暗走入光明,從染汙走向清淨,從負面走向正面,這是一種能量的切換。

  那麼什麼是正面的東西呢?樂觀、積極、陽光、微笑、贊美、友善、和諧、喜樂等等,這些狀態幾乎都是飄然若舉的,輕的東西會往上升,重的東西則會往下墜,所以地獄在下面18層,天堂則是在我們的上方。有時候要學會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飄起來,不要讓它始終保持在沈重的狀態中。當你煩惱的時候,心就像沈重的鐵一樣,使我們的自由意志無限墮落。因此,我們的心要保持這樣一種輕安的境界,而這樣的境界正來自于你的思想,來自于你的觀念,來自于你怎麼看待無常的理念。

  我們得到一樣好東西,就想永遠鎖住它;而當你執著于鎖住它的時候,恰恰就是鎖不住的。正如你們要吸引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不要想著他是我個人的專屬物,他走到哪裏我都應該要不斷監督他,還還要美其名曰“愛的枷鎖”。這副鎖鏈其實是十分沈重的。我聽過一種說法:“丈夫,丈夫,一丈以內才是你的夫。”這種畫地爲牢的方式在經營婚姻的過程中是十分不可取的。在你的另一半成其爲你的配偶之前,他首先是自由的,首先是他自己。所以你要放開,去欣賞他,去贊美他,當你與他各自保持一定的審美距離,保持一定的空間時,他反而會長久地被你所吸引。

  同樣的,當你願意爲朋友付出時,你的人際關系就會很和諧;當你的産品讓更多的人受用的時候,它在社會上就非常容易銷售;當你善待所有的員工,他們就不再願意到別人那邊去。這裏都是在付出、奉獻在起到積極的作用。

  六、無常何以孕育精進的思想?

  很多人跟我講:“師父,你們送書一下子就送掉幾千本…

《悟道在無常我思且無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