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如心朗照光明▪P2

  ..續本文上一頁想,你所看到的情景,蘊含著多少種可能性呢?比如妻子突然生病,或者被誰灌下了迷藥等等,一種現象背後有無數種可能。那麼爲什麼我們就要相信自己的心所提供的某一種可能,而罔顧其他的成千上萬種可能呢?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皮膚所觸摸到的,可能並不是原來真實的境況,妄下推測會使我們與真相擦肩而過,會産生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認識就會産生錯誤的行動,錯誤的行動就會造成錯誤的人生。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奧賽羅》正是呈現了這種由人心的執見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過失。

  反過來講,我們既然知道了世界的本質的遷流變化的,六根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可靠的,那麼現在就要追問世界存在的規律究竟是什麼?人生走向和諧的規律究竟是什麼?

  佛陀講到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幻影”中的“有爲法”,指的就是有所造作的萬事萬物,這一切有生之物、有象之物都是如夢如幻的。我們的青春年華,我們的家庭幸福,我們所做的事業都是會逝滅的。與任何朋友的交往,與任何親人的共處,也都是一個短暫的過程。這些實存的“有”最終都指向了究竟的“空”,終極的“無”。這世間如真有不朽的,那就是“空性”。

  當你抱有這樣的思維時,你就應該懂得如何把握現在的生活。今天活著就好好地把握今天,明天我如果死掉這是明天的事情。

  大家都看過電影《2012》,我問你們,如果明天就是2012你應該怎麼做?

  對。還是應該把握今天。即便預言爲真,但今天還是今天啊,該上課還是要去上課,不能說因爲明天要毀滅,因此今天就不去上課了。

  我聽說2000年的時候,千禧年地球毀滅一說甚囂塵上,當時有人真的把家産都賣掉然後去玩了,但結果地球沒有毀滅,那個賣掉資産的人反而後悔死了。

  當你明白了世界的“空性”以後,便能夠安住當下,不會做出這樣的傻事了。

  四、體證:修行的要妙之處

  師父今天在這裏說:“知道了“空性”,便是證得般若,能夠達到光明的人生的境界。”這句話,你一聽便覺得自己好像明白了,沒有一個生字,意思連貫、表意清晰,你便欣欣然有所悟的樣子,當下覺得非常有理。可是真的回到了生活中,這句話你又能了解多少?實踐多少呢?如果不能夠運用于現實生活,那麼這話就成了一個障礙,佛教中稱之爲“所知障”。

  很多東西現在你很享受,覺得很好,但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之後呢?它能常駐不朽嗎?一次,有個農民喝醉了酒,在香海禅寺門口大喊說我們寺廟的門正對著他家的門,讓他遭了晦氣,他以前是當兵的,要拿*把山門炸掉。我對他說:“你想炸就炸吧,炸完之後我再蓋好了。”這話聽上去好像是在開玩笑,但是的確,我內心就是這樣想的。因爲香海禅寺不是我一個人蓋的,它是所有的人一起努力建造起來的,所以我從來就不認爲這是我的私有財産。我更加時常提醒自己,隨著時間的流逝,終有一日,所有今日所起造的屋宇,也將不複存在。但是盡管如此,今天我還是要好好面對它,經營它,卻不能執著于它。

  我經常在外面講課,半個月才回來一次。就像我昨天剛剛回來一樣,一進寺院真的是沒有概念,認爲自己就是香海禅寺的負責人。當沒有這樣的概念的時候,我的心就能完全放下,這時也就給了這裏所有的人以成長的機會。如果你什麼都盯著,他們反而得不到成長。當然,有意識地引導是需要的,但是假設一個母親只是牢牢地看管孩子,不讓他出門,不讓它交朋友,不讓他玩玩具,你想想這會是一個怎麼樣的孩子?就像溫室裏培養的花朵一樣,表面上長得很好看,但是一到外面,即使斜風細雨也能把它折磨得支離破碎,更何況炎炎烈日呢?

  我想人生都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想想我們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吧。如果你沒有痛苦的經曆與慘烈的挫折,你的內心永遠都不會如今天一樣地豐盈。爲什麼梵高要去畫一雙殘破的、肮髒的農婦的鞋呢?爲什麼他不去設計一雙世界上最美的新鞋呢?因爲前者所承載的豐富內涵,是後者永世無法比擬的。海德格爾曾經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專門描寫過梵高的名作《一雙鞋》,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這器具浸透著對面包的穩靠性的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顫栗。”這雙舊鞋所展示的豐富而完整的意象世界正是在農婦的生命體證中獲得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體驗、經曆的價值遠甚于任何一種艱深的理論。

  以後有時間,你們可以到寺院裏閉關,坐幾個月,甚至叁年五載,就專門參讀《地藏經》或者《金剛經》,這樣,當你出去以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現在這個禅修不太像真正的禅修。真正的禅修,你需要面對的只是自己,沒有別人。睡覺是一個人,吃飯是一個人,在這段時間裏做什麼都要觀照自己的心,那你的收獲就很大很大。如果你隨時隨刻都是在關注著別人,別人怎麼看,別人怎麼說,別人怎麼想,這些都是沒用的。

  其實我在這裏講的你們都懂,都明白,都聽過,甚至你們還常常這樣勸說別人。但是只是知道而不踐行,不但會形成“所知障”,還會産生我慢之心。因爲別人講的你都懂,別人講的你都明白,甚至你講得比他還要好,那麼我慢之心隨時隨地都會生起來。一些大學裏的教授,他們幾十年都是在研究佛學,但從來都是在文字上下功夫,他懂的很多,然而缺少實修體證,這就沒有真正的思想收獲。所以我會建議他們念《地藏經》。當你念得內心很清淨的時候,你會發現身邊站滿了很多很多的人,許多人念《地藏經》都會産生這種奇異的感覺。甚至我在普陀山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他在念《地藏經》的時候,感覺桌子上的杯子飛了起來,嚇得他不敢繼續念。我說:“這有什麼關系。這些鬼神隨時隨地都會保佑你,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如果沒有這樣的體驗,爲什麼佛教兩千多年來還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地去實踐它呢?

  西藏那些信衆叁步一拜地去到布達拉宮朝觐,爲的就是體證他們心中的圓滿。這就是一種體驗,當你沒有體驗卻一語否決別人的體驗,這是很不理智、很不負責任的說法。所以我們說禅修重在感悟人生、體驗生命。當你真正得到受用的時候,是很難用言語去告訴別人的,這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打個比方,一個南方人從沒有看過雪,一個北方人向他描述雪的樣子,說雪是白白的,軟軟的,冷冰冰的。這時,他就能知道雪的樣子嗎?不可能。只有在他自己親自摸過雪以後才能明白。

  所以修行的境界,別人是沒有辦法給你的。正如慧海法師說的,昨天的太陽無法曬幹今天的衣服,飯做好了你不去吃還是永遠都不會飽。禅修這種愉悅的體驗,你自己不去體證別人就沒有辦法給你。只有你經曆那個過程以後,才會真正有所領悟。

  你要想學習佛法,不一定要讀很多經書,可以只讀一部金剛經,反複讀誦,每次都用心覺察、觀照經中的話語所帶給你的殊異的感受,這樣你也就能夠遇見所有的佛法。因爲所有的佛法都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上來描述一樣東西,每部經都正如是上山的不同道路,你讀《地藏經》就從這條道上登頂,讀《華嚴經》又可以從另一條道上登頂。其最終的目的與歸宿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家問我讀《金剛經》好,《心經》好,還是《大悲咒》好,我說都好,都是一樣的。那種專心不亂的境界,經與心合一的境界都是不二的。

  在禅修中,你們要好好感悟自己,在禅定中可以忘記一切分別,達到心物不二的境界。此時萬事萬物都是你,你也就是萬事萬物,跟誰在一起你都會充滿喜悅,人生沒有任何苦惱和擔心,恐懼和挂礙。一切負面的東西似乎都不存在了,你看到魔也是佛。你會感覺這根柱子像人一樣,你可以和它對話。當你的心清淨了萬事萬物都可以與你對話。

  佛教裏面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有個人,他很想見到彌勒菩薩。他一直覺得彌勒菩薩是大圓滿的象征,所以他每天都去朝觐彌勒菩薩,但他每次都看不到菩薩。他在路途中常常會遇到一個乞丐,那個乞丐滿身都是汙垢,又黑又臭,而且還長滿了膿瘡,蟲子從他的膿瘡裏爬進爬出,每次見到這個乞丐他都會掩鼻跑過去。但是他對彌勒菩薩虔誠的、敬信的心卻是從未改變。終于有一天,他看到彌勒菩薩坐在路邊,要求他背著他,那個人很高興,馬上背起了菩薩,覺得自己是背上叁世諸佛加持的圓滿功德一樣。而路邊的其他人,見到他都掩鼻避開了,因爲那些人看到他背上背著一個滿身惡臭還長滿膿瘡的乞丐,都避而不及,但他卻感到渾身舒服,香氣滿身。這個故事的含義是什麼呢?它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當你的內心充滿染汙的時候,你見到的世界都是汙濁的;反之,才能夠見到朗朗乾坤。當你起什麼念,你就有什麼行動,當你有什麼行動就描繪出了你心靈的狀態,那是沒辦法掩蓋的事情。

  因爲我們現在還達不到佛的境界,所以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有優點和缺點的,我們想要進步就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反思自己身上有沒有他那樣的缺點。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要時刻用正念來觀照自己,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心念。每當有不好的念頭升起來的時候,我們就要立刻把邪念拉回來,用這樣的方法來覺醒自己。

  要明白一切的事物都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我們自身也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你所擁有的東西都是短暫的生住異滅的過程。你如果能夠以這樣的維度來思考問題,就會發現外面的天真的很藍,地真的很開闊,這取決于我們內在的清淨之心。

  大家有沒有發現,你們的提問中都會提到的一個相同的字眼:“我”。我的公司、我的事業、我的家庭、我的身體、我的感覺等等。當你沒有沖破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所謂的自由都是嘴巴上說說而已,反之,當你的內心真正突破這些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能量就會成倍地增加。

  五、心量:專注當下悅納生活

  爲什麼很多科學家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地泡在實驗室裏面,因爲他在科學實驗裏面得到了許多樂趣,因而忘記了時間的概念,所以他們創造的業績也是無法估量的。

  如果你不喜歡坐在這裏,即使只坐半小時也會受不了,當你不喜歡寺院的時候,讓你在這裏呆上一天,那真的是度日如年。吃的是白飯、青菜、豆腐,不能吃肉、吃葷,不能打電話,不能看電視,不能上網,甚至不能說話。

  當你的內心在抵觸的時候,最痛苦的是誰?就是你自己。正如去年我去上海參加一個新年祈福法會,那裏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個企業家,我在中間教他們念六字大明咒,念了半個小時,直到新年的鍾聲響起。念的過程中爲自己祈福,爲自己的事業祈福,爲世界祈福。第二天我到義烏參加一個聚會的時候,有位小姑娘他告訴我她是天主教徒,她家幾代人都是。昨晚在上海跟我念六字大明咒的時候,她感到暈頭轉向的。我首先跟她說真的很抱歉,然後我告訴了她我自己的經曆。我以前到歐洲去,參觀那邊的教堂,感覺很喜歡,教堂真的很清淨很漂亮。我坐在裏面,聽他們的唱詩班唱誦詩,感覺真的很舒服。這是因爲什麼呢?不正是因爲自己打開了心量來悅納這些與我們的文化相殊異的東西嗎?我們在念六字大明咒的時候,比如第一個字吽,當你們發出聲音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腦部在震動?如果你長期受到這些震動,便會開啓智慧,這個字不僅僅佛教有,瑜伽也有。性靈方面的教法經常借用這些語言。我跟那個女孩子講,當你的心打開,能夠完全接受的時候,那你就會體驗到完全不一樣的感覺了。

  我建議明天禅修班安排大家去上早課,上早課時大家不會念不要緊,你就保持觀照自己心念的狀態,聽師父的唱誦,感覺裏面的磁場、震動。這種體驗你平時是感覺不到的。

  還有一次,我參加培訓課程的時候有個休息的環節,我建議大家打坐。參加的人裏面也有個基督教徒,他說:“我是基督教徒怎麼能像佛教徒那樣打坐呢?”我說:“沒關系的,你在打坐的時候,觀想上帝正在和我合而爲一,觀想神我合一的狀態,身體的形式完全不重要,你就專注地感覺自己內在的宗教體驗。”打坐以後,他顯得很高興,跟我分享的時候說:“我要介紹我的牧師參加這個課程,還要把牧師帶到你的寺院和你交往。”其實只要你完全打開自己的心,每種體驗都是完全不同的生命曆程。如果你的心在排斥,最難受、最痛苦的恰恰是你自己。

  有些人會說我是什麼宗教的,你們佛教的道場我不進去;我是黨員,你這種宗教的書我不看。當你這樣認爲的時候,人的知識結構就很狹窄,思想就會很封閉。所以我除了對寺院的同修講佛教思想之外,也要求他們了解其他宗教的思想,你就算不學佛也不要緊,只有通過了解,通過對比,你才能了解什麼思想才是最究竟的,什麼才是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的。

  我的書房裏有《聖經》,也有《古蘭經》,我從來不拒斥其他宗教的思想,也不拒斥任何一個哲學派別。只有當你的心打開的時候,你才發現自己的思維不會被局限,此時,思維就會變得非常開闊,對人生的理解也就會提高到另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封閉在某一個角落裏,應該要學會打開,學會放下,學會接納,學會體驗。禅修就是覺察,覺察你的身體,你的心靈,你的種種情緒。比如你和你的家人吵架的時候,你就可以馬上覺察自己的內心,爲什麼那個嗔火會把自己牽引住,爲什麼自己的情緒波動會那麼大?

  開心悅納並不意味著你就不可以表現出威嚴的樣子。我們佛教主張慈悲與智慧的統一。就像你從寺院的山門殿進來,中間是笑呵呵的彌勒佛,代表著慈悲;旁邊則是怒目金剛,威武震懾,象征著一種智慧。這是相輔相成的。怒目金剛看似威嚴,但是他的心中並沒有嗔火,他即使笑著,也是怒目圓瞪的樣子。彌勒教人放松自己的情緒,金剛教人生起肅穆之心。這都是同樣重要的。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感受不同的人生過程,然後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心態。在這個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的心怎麼去讀他,他就是怎麼樣的人,世界就是怎麼樣的世界。

  希望在座各位在這兩天的禅修裏面好好地體驗。這種體驗的過程不一定只是在這裏,你回去以後也要一直好好利用“體驗”這一方式,要持續的應用它才會有用。

  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裏,謝謝各位。

  

《觀心如心朗照光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