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如心朗照光明
——感恩禅第三十七期贤崇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一、探求:“光明”隐居之处
大家前来参加我们的感恩禅活动,既是共同修习如何以感恩之心与天地共处,与四众同生的过程;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了我们感恩的对象,香海禅寺感恩大家发心而来,共证菩提。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如何让生活充满光明”。
首先让我们来想一想,“光明”是天地自生的,还是从我们的心中产生的呢?当我们不假思索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突然发现答案可能是悖谬的:有人认为,光明生自于天地。我们之所以能够目见山沓水匝、树杂云合,春日迟迟、秋风飒飒,不正是因为自然产生光明之故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乐观者见到夕阳,会感叹其雄健壮美;而悲观者见到夕阳,只会产生几近黄昏、老之将至的感受呢?也有人认为,光明生自于人心。正是因为人心敞亮之故,因而能够在凭临美的大海时,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量欢喜。如果这样的看法是对的,那么又是为什么日月星辰之朗耀可以为每一个幸者、不幸者所亲见呢?
如果我们再仔细地想一想这个问题,会发现二分法的答案无疑是站不住脚的。在我问的这个问题中包含了一个人们思考时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从而把自己与天地分开来做思考。有没有人曾经想到,我们就是由天地所孕育的,自然也就包含于天地之中,人心与自然不二,心物不二,光明既是来自于自然,同样的,也就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它是由自然与人心相互对话、交合而产生的。因此,要达到光明的状态,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任自然;其次是要观照自己的心,使内心敞亮起来。这两点,是缺一不可的。
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都希望属于自己的人生以及属于自己的世界是无限美好的,没有苦痛,没有死亡,恒久年轻,永浴爱河等等。这些向美的、向善的追求当然是正当的。但是,真正要追求光明的人,首先必须在开始自己的追求之前问一问,我的追求是不是顺任自然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切勿去想,切勿去追寻,否则无异于自寻烦恼。
童话里的七色花、阿拉丁神灯都试想着有神灵可以满足我们永生不死、金银不尽、爱情美满的愿望,但令人遗憾的是,童话是最终要幻灭的。因此,追求永恒的事业、爱情、生命的理想不如沉降为追求向善的事业、付出而不计回报的爱情以及热切而踏实的生命过程比较合理一些。追求可以实现的理想,要比追求虚妄不存的东西来得更加光明,更容易引领我们走上正道。
这个对于光明的人生或理想的未来之愿景,我们可以通过禅修来观照。我们必须澄怀诘问自己的内心,如何才能在依循自然的前提下,改变我们的未来呢?
二、无明:遮蔽光明之阴云
我们的生活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以及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我们感到窒息,使我们一直纠结在其中走不出来。这时,我们的心灵之中就如阴云密布,光明消散。这时,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块凝滞在我们心头的乌云,或者说这个打不开的结究竟是什么呢?
换言之,那使得我们心情躁郁,一事无成,家庭法纷争不断,人际关系失衡的关键是什么呢?那使我们如履薄冰,夜不能寐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轻易就把自己陷进了那种渊深而沉重的情绪状态之中,却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既然不知道引起你的烦恼之物是什么,就更不用说如何对治它了。
如果大家来这里禅修就是为了把心结解开,为了把心头的乌云赶走,那么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那个滞郁难消、挥洒不去的心结就是“无明”。
“无明”和“光明”,看上去就是一字之差,但它却正是光明的劲敌,时时以一种貌似保护你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最甜蜜的声音对你进行召唤:“来吧,到我这里来。我这里只有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一无所有。没有他者的干扰、羁绊,更没有纷争、惨祸,来吧,到我这里来。我这里有永恒不变的自己,他那么俊美,那么年轻,并且永远就只是你自己。”
“无明”像一个邪恶的精灵,不断引诱着世间的人,相信永恒,相信表象,相信自我。一切的苦恼、烦忧便从这里升起,使生活成为苦海,成为不快乐的历程。因此,无明就是黑暗,无明就是染污,无明就是不正确地认识世间。
那么,如何解开无明之缰锁,走向光明呢?如何让我们的心灿烂起来,喜乐起来,幸福起来,自在起来,清净起来呢?我们都希望这种状态随时能在我们的身上出现,但它离我们却似乎又那么远。
有人说,幸福和痛苦只是一步之遥,那么为什么那一步我们用尽一生都把握不到呢?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讲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幻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上这些话语就是要通过残酷而实在的棒喝来使我们开悟:悟到真性无常,法性为空的道理。开悟也就是使人明白,明白才能心生光明,明白才能心生自在,明白才能心生喜乐。
我们内心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困惑无法解开,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间,我们常常容易将“现象的真”与“本质的真”混为一谈,最终在“假有”的泥淖当中断送了清净根性。
禅宗主张以实证性的禅修来对治无明。为什么禅修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禅修教你捐弃一切向外索取之心,只有当你把它们都放下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的喜乐。这种喜乐不是通过物质的给予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他者的赞扬来表征的,而是真正从内心升起来的。
如前所述,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认为自己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最正确的。这一种思维不根本地扭转,无明就无法对治,你也就无法达到喜乐的状态。
因为当你跟别人在争论这个黑板擦好看或者不好看,有用或者没用的时候,你的内心早就已经有了预设的答案,这个答案被你自己认为是终极的、究竟的,因此争论根本就是徒劳无益。
我举个比较粗浅的例子:比如说,人家骂你说“你是一个王八蛋”,如果你尝试把这句话一个字一个字分出来,问你,对“你”字有什么感觉,对“是”字,“一”字,“个”字,“王”字,“八”字,“蛋”字分别有什么感觉?你可能觉得很荒诞。这里的每一个字似乎分开来都不构成使你生气的要素。但是把这些零碎的断片一个字一个字组合起来时,它可能就会触怒你,有时甚至会引起武斗。实际上,你只是在和一个个语音排列组合而成的句子置气,被这些字的组合所左右。你会认为这句话的意义是对你的亵渎。但是实质上,这句话不构成任何亵渎。真正使你难堪的,感到恼怒的其实是你自己的心对言语的妄执。
如果人家骂你是猪,你就真的变成猪了吗?骂你是小狗,你就真的是小狗了吗?这些言语本身何其虚妄,它不是巫术密仪,能够点石成金。那么你又何必在乎它呢?一笑置之不就好了吗?
三、般若:洞见“假有”背后的“真无”
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一切的有生世界,有情世间,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在佛教的思维里,因缘又由什么东西组成呢?古印度便归纳了世间的四种基本元素作为组成有象世界的因缘,它们分别是地,水,火,风。这和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非常地接近,我们中国人相信五行组合成为一切事物。
这些由“四大”也好,“五行”也好,组成的事物是实在的吗?是永恒的吗?这些由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组合起来的东西确实看上去是实在的。一切相信外在世界存在的“外在论”者都会承认有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外在事物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捐弃“观念论”者的观点(观念论者认为除了心灵之外,世界一无所有)而承认外在世界的实存。但是,这个实存的世界时永恒不变的吗?这一点,我们不敢苟同。佛教认为,外在世界是永恒变化、流动不居的。
就好像我们看瀑布的水流下来,看上去这片瀑布是长存的、不变的,看了一天始终是那个样子。但是当你仔细深入地用理性去分析它,便会发现瀑布中的水不断流下来,其中没有一滴水从此流过以后,再回转到此,复又流淌周游。前面的水,不是后面的水;此刻的水,也不是下一刹那的水。
你再想想看,一切用我们的肉眼所看到的、似乎是固有不变的物质,当你不断地把它放大,一直放大去看,照见原子核,一直到夸克时,你就会发现它比水流的速度还要快得多。
因此佛教便有了这样的故事。佛问沙门:“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呢?”沙门第一次回答说:“几十年吧。”佛摇了摇头。当沙门再次回答“生命在饭食之间”的时候,佛还是没有正面地肯定他。第三次,当沙门回答“生命在呼吸间”之时,佛方答:“得道。”
当我们把迁流变化的物质、思想认为是永恒的时候,我们就会被这些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被困扰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般若”还不具足。
因此禅修就是要我们好好地把自己散乱在外的意志收摄回来,观照自己的内心,了解事物的本原,而不仅仅停留在“假有”的表象之中。
你们在外面经常听到人家讲到“六根不净”。大家了解什么是“六根”吗?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六根。“六根不净”就是我们看到好看的东西,会被它牵引;我们听到好听的声音,就往哪里靠近;闻到香味,会赞叹享受,闻到恶臭,会避而远之;我们摸到柔滑的东西,会感觉很舒服,摸到不喜欢的东西,全身起鸡皮疙瘩等等。
六根是我们认识世间的第一层途经,我们依靠它们感知世界,并对于六根回馈给我们的认识不假思索而信以为真。
就好比一个丈夫回到家中,见到久未见面的妻子正被一个男人抱着往外走,他看到这个景象内心当中就自然会怒火燃烧。但是你仔细想…
《观心如心朗照光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