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你所看到的情景,蕴含着多少种可能性呢?比如妻子突然生病,或者被谁灌下了迷药等等,一种现象背后有无数种可能。那么为什么我们就要相信自己的心所提供的某一种可能,而罔顾其他的成千上万种可能呢?
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皮肤所触摸到的,可能并不是原来真实的境况,妄下推测会使我们与真相擦肩而过,会产生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就会产生错误的行动,错误的行动就会造成错误的人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正是呈现了这种由人心的执见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过失。
反过来讲,我们既然知道了世界的本质的迁流变化的,六根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可靠的,那么现在就要追问世界存在的规律究竟是什么?人生走向和谐的规律究竟是什么?
佛陀讲到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幻影”中的“有为法”,指的就是有所造作的万事万物,这一切有生之物、有象之物都是如梦如幻的。我们的青春年华,我们的家庭幸福,我们所做的事业都是会逝灭的。与任何朋友的交往,与任何亲人的共处,也都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这些实存的“有”最终都指向了究竟的“空”,终极的“无”。这世间如真有不朽的,那就是“空性”。
当你抱有这样的思维时,你就应该懂得如何把握现在的生活。今天活着就好好地把握今天,明天我如果死掉这是明天的事情。
大家都看过电影《2012》,我问你们,如果明天就是2012你应该怎么做?
对。还是应该把握今天。即便预言为真,但今天还是今天啊,该上课还是要去上课,不能说因为明天要毁灭,因此今天就不去上课了。
我听说2000年的时候,千禧年地球毁灭一说甚嚣尘上,当时有人真的把家产都卖掉然后去玩了,但结果地球没有毁灭,那个卖掉资产的人反而后悔死了。
当你明白了世界的“空性”以后,便能够安住当下,不会做出这样的傻事了。
四、体证:修行的要妙之处
师父今天在这里说:“知道了“空性”,便是证得般若,能够达到光明的人生的境界。”这句话,你一听便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没有一个生字,意思连贯、表意清晰,你便欣欣然有所悟的样子,当下觉得非常有理。可是真的回到了生活中,这句话你又能了解多少?实践多少呢?如果不能够运用于现实生活,那么这话就成了一个障碍,佛教中称之为“所知障”。
很多东西现在你很享受,觉得很好,但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万年之后呢?它能常驻不朽吗?一次,有个农民喝醉了酒,在香海禅寺门口大喊说我们寺庙的门正对着他家的门,让他遭了晦气,他以前是当兵的,要拿*把山门炸掉。我对他说:“你想炸就炸吧,炸完之后我再盖好了。”这话听上去好像是在开玩笑,但是的确,我内心就是这样想的。因为香海禅寺不是我一个人盖的,它是所有的人一起努力建造起来的,所以我从来就不认为这是我的私有财产。我更加时常提醒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终有一日,所有今日所起造的屋宇,也将不复存在。但是尽管如此,今天我还是要好好面对它,经营它,却不能执著于它。
我经常在外面讲课,半个月才回来一次。就像我昨天刚刚回来一样,一进寺院真的是没有概念,认为自己就是香海禅寺的负责人。当没有这样的概念的时候,我的心就能完全放下,这时也就给了这里所有的人以成长的机会。如果你什么都盯着,他们反而得不到成长。当然,有意识地引导是需要的,但是假设一个母亲只是牢牢地看管孩子,不让他出门,不让它交朋友,不让他玩玩具,你想想这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就像温室里培养的花朵一样,表面上长得很好看,但是一到外面,即使斜风细雨也能把它折磨得支离破碎,更何况炎炎烈日呢?
我想人生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吧。如果你没有痛苦的经历与惨烈的挫折,你的内心永远都不会如今天一样地丰盈。为什么梵高要去画一双残破的、肮脏的农妇的鞋呢?为什么他不去设计一双世界上最美的新鞋呢?因为前者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是后者永世无法比拟的。海德格尔曾经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专门描写过梵高的名作《一双鞋》,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这双旧鞋所展示的丰富而完整的意象世界正是在农妇的生命体证中获得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体验、经历的价值远甚于任何一种艰深的理论。
以后有时间,你们可以到寺院里闭关,坐几个月,甚至三年五载,就专门参读《地藏经》或者《金刚经》,这样,当你出去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脱胎换骨了。
我们现在这个禅修不太像真正的禅修。真正的禅修,你需要面对的只是自己,没有别人。睡觉是一个人,吃饭是一个人,在这段时间里做什么都要观照自己的心,那你的收获就很大很大。如果你随时随刻都是在关注着别人,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想,这些都是没用的。
其实我在这里讲的你们都懂,都明白,都听过,甚至你们还常常这样劝说别人。但是只是知道而不践行,不但会形成“所知障”,还会产生我慢之心。因为别人讲的你都懂,别人讲的你都明白,甚至你讲得比他还要好,那么我慢之心随时随地都会生起来。一些大学里的教授,他们几十年都是在研究佛学,但从来都是在文字上下功夫,他懂的很多,然而缺少实修体证,这就没有真正的思想收获。所以我会建议他们念《地藏经》。当你念得内心很清净的时候,你会发现身边站满了很多很多的人,许多人念《地藏经》都会产生这种奇异的感觉。甚至我在普陀山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他在念《地藏经》的时候,感觉桌子上的杯子飞了起来,吓得他不敢继续念。我说:“这有什么关系。这些鬼神随时随地都会保佑你,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为什么佛教两千多年来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实践它呢?
西藏那些信众三步一拜地去到布达拉宫朝觐,为的就是体证他们心中的圆满。这就是一种体验,当你没有体验却一语否决别人的体验,这是很不理智、很不负责任的说法。所以我们说禅修重在感悟人生、体验生命。当你真正得到受用的时候,是很难用言语去告诉别人的,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打个比方,一个南方人从没有看过雪,一个北方人向他描述雪的样子,说雪是白白的,软软的,冷冰冰的。这时,他就能知道雪的样子吗?不可能。只有在他自己亲自摸过雪以后才能明白。
所以修行的境界,别人是没有办法给你的。正如慧海法师说的,昨天的太阳无法晒干今天的衣服,饭做好了你不去吃还是永远都不会饱。禅修这种愉悦的体验,你自己不去体证别人就没有办法给你。只有你经历那个过程以后,才会真正有所领悟。
你要想学习佛法,不一定要读很多经书,可以只读一部金刚经,反复读诵,每次都用心觉察、观照经中的话语所带给你的殊异的感受,这样你也就能够遇见所有的佛法。因为所有的佛法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描述一样东西,每部经都正如是上山的不同道路,你读《地藏经》就从这条道上登顶,读《华严经》又可以从另一条道上登顶。其最终的目的与归宿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家问我读《金刚经》好,《心经》好,还是《大悲咒》好,我说都好,都是一样的。那种专心不乱的境界,经与心合一的境界都是不二的。
在禅修中,你们要好好感悟自己,在禅定中可以忘记一切分别,达到心物不二的境界。此时万事万物都是你,你也就是万事万物,跟谁在一起你都会充满喜悦,人生没有任何苦恼和担心,恐惧和挂碍。一切负面的东西似乎都不存在了,你看到魔也是佛。你会感觉这根柱子像人一样,你可以和它对话。当你的心清净了万事万物都可以与你对话。
佛教里面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有个人,他很想见到弥勒菩萨。他一直觉得弥勒菩萨是大圆满的象征,所以他每天都去朝觐弥勒菩萨,但他每次都看不到菩萨。他在路途中常常会遇到一个乞丐,那个乞丐满身都是污垢,又黑又臭,而且还长满了脓疮,虫子从他的脓疮里爬进爬出,每次见到这个乞丐他都会掩鼻跑过去。但是他对弥勒菩萨虔诚的、敬信的心却是从未改变。终于有一天,他看到弥勒菩萨坐在路边,要求他背着他,那个人很高兴,马上背起了菩萨,觉得自己是背上三世诸佛加持的圆满功德一样。而路边的其他人,见到他都掩鼻避开了,因为那些人看到他背上背着一个满身恶臭还长满脓疮的乞丐,都避而不及,但他却感到浑身舒服,香气满身。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什么呢?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你的内心充满染污的时候,你见到的世界都是污浊的;反之,才能够见到朗朗乾坤。当你起什么念,你就有什么行动,当你有什么行动就描绘出了你心灵的状态,那是没办法掩盖的事情。
因为我们现在还达不到佛的境界,所以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我们想要进步就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他那样的缺点。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要时刻用正念来观照自己,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心念。每当有不好的念头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要立刻把邪念拉回来,用这样的方法来觉醒自己。
要明白一切的事物都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我们自身也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你所拥有的东西都是短暂的生住异灭的过程。你如果能够以这样的维度来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外面的天真的很蓝,地真的很开阔,这取决于我们内在的清净之心。
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的提问中都会提到的一个相同的字眼:“我”。我的公司、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身体、我的感觉等等。当你没有冲破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所谓的自由都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反之,当你的内心真正突破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能量就会成倍地增加。
五、心量:专注当下悦纳生活
为什么很多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泡在实验室里面,因为他在科学实验里面得到了许多乐趣,因而忘记了时间的概念,所以他们创造的业绩也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你不喜欢坐在这里,即使只坐半小时也会受不了,当你不喜欢寺院的时候,让你在这里呆上一天,那真的是度日如年。吃的是白饭、青菜、豆腐,不能吃肉、吃荤,不能打电话,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甚至不能说话。
当你的内心在抵触的时候,最痛苦的是谁?就是你自己。正如去年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新年祈福法会,那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个企业家,我在中间教他们念六字大明咒,念了半个小时,直到新年的钟声响起。念的过程中为自己祈福,为自己的事业祈福,为世界祈福。第二天我到义乌参加一个聚会的时候,有位小姑娘他告诉我她是天主教徒,她家几代人都是。昨晚在上海跟我念六字大明咒的时候,她感到晕头转向的。我首先跟她说真的很抱歉,然后我告诉了她我自己的经历。我以前到欧洲去,参观那边的教堂,感觉很喜欢,教堂真的很清净很漂亮。我坐在里面,听他们的唱诗班唱诵诗,感觉真的很舒服。这是因为什么呢?不正是因为自己打开了心量来悦纳这些与我们的文化相殊异的东西吗?我们在念六字大明咒的时候,比如第一个字吽,当你们发出声音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脑部在震动?如果你长期受到这些震动,便会开启智慧,这个字不仅仅佛教有,瑜伽也有。性灵方面的教法经常借用这些语言。我跟那个女孩子讲,当你的心打开,能够完全接受的时候,那你就会体验到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了。
我建议明天禅修班安排大家去上早课,上早课时大家不会念不要紧,你就保持观照自己心念的状态,听师父的唱诵,感觉里面的磁场、震动。这种体验你平时是感觉不到的。
还有一次,我参加培训课程的时候有个休息的环节,我建议大家打坐。参加的人里面也有个基督教徒,他说:“我是基督教徒怎么能像佛教徒那样打坐呢?”我说:“没关系的,你在打坐的时候,观想上帝正在和我合而为一,观想神我合一的状态,身体的形式完全不重要,你就专注地感觉自己内在的宗教体验。”打坐以后,他显得很高兴,跟我分享的时候说:“我要介绍我的牧师参加这个课程,还要把牧师带到你的寺院和你交往。”其实只要你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每种体验都是完全不同的生命历程。如果你的心在排斥,最难受、最痛苦的恰恰是你自己。
有些人会说我是什么宗教的,你们佛教的道场我不进去;我是党员,你这种宗教的书我不看。当你这样认为的时候,人的知识结构就很狭窄,思想就会很封闭。所以我除了对寺院的同修讲佛教思想之外,也要求他们了解其他宗教的思想,你就算不学佛也不要紧,只有通过了解,通过对比,你才能了解什么思想才是最究竟的,什么才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的。
我的书房里有《圣经》,也有《古兰经》,我从来不拒斥其他宗教的思想,也不拒斥任何一个哲学派别。只有当你的心打开的时候,你才发现自己的思维不会被局限,此时,思维就会变得非常开阔,对人生的理解也就会提高到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某一个角落里,应该要学会打开,学会放下,学会接纳,学会体验。禅修就是觉察,觉察你的身体,你的心灵,你的种种情绪。比如你和你的家人吵架的时候,你就可以马上觉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那个嗔火会把自己牵引住,为什么自己的情绪波动会那么大?
开心悦纳并不意味着你就不可以表现出威严的样子。我们佛教主张慈悲与智慧的统一。就像你从寺院的山门殿进来,中间是笑呵呵的弥勒佛,代表着慈悲;旁边则是怒目金刚,威武震慑,象征着一种智慧。这是相辅相成的。怒目金刚看似威严,但是他的心中并没有嗔火,他即使笑着,也是怒目圆瞪的样子。弥勒教人放松自己的情绪,金刚教人生起肃穆之心。这都是同样重要的。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感受不同的人生过程,然后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心态。在这个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的心怎么去读他,他就是怎么样的人,世界就是怎么样的世界。
希望在座各位在这两天的禅修里面好好地体验。这种体验的过程不一定只是在这里,你回去以后也要一直好好利用“体验”这一方式,要持续的应用它才会有用。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观心如心朗照光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