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在無常我思且無量
——禅叁第十期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思維何以是重要的?
各位同修從各地趕來參加我們的禅叁,真是難得的緣分。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什麼繁難的知識或者深奧的道理,而只是想來談談佛教思考問題和做事情的思維向度。
我們聚集在這裏,並不被任何強求的動因所牽系,那麼大家爲什麼來呢?與其說是因爲某種共同的信仰,毋甯說是因爲我們能夠在思維方式上得到對接與認同更加准確吧。正是相似的磁場將我們聯系到了一起。那麼,來仔細討論一下思維方式的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一個人之所以能有成就,正是由于他考慮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與普通人不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差異性造就成功”。我們把某一類人稱作智者或者“愛智慧者”,也正是因爲其殊異的思維模式所造就的,而不是因爲他們生而具有某種神通。人類本來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通似性。比如你去觀察市井中的潑婦罵街,會很奇怪地發現,無論是在浙江、江蘇還是在雲南,她們罵人的姿勢和語言都是非常相似的。這當然是個不恰當的例子,但事實就是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一類問題所做出的反應或是應激反應都是相似的。我們遇到困難就自然會想到退縮,遇到挫折就自然會想到放棄,遇到令人難過的事情就自然會垂頭喪氣。只有極少的智者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最初時刻便做出異于常人的、睿智的反應,這就是思維模式所起到的奇妙作用了。
智者思考問題的角度與常人很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做事情的方式不與人同,那麼最終他所成就的人生也是異于常人的。正像尼采善于在孤獨中思考人生的真意一樣,他清楚地知道懶惰是這個世界上最爲可怕的一種流行病;更加知道婚姻對于常人是好的,然而對于思想家而言,無異于自殺。
淪陷于自我思維之囹圄的人一旦遇到突破習慣的事,或者說,一旦遇到困難,就將陷入一個固有的窠臼之中無法自拔,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譬如祥林嫂遇到人生的悲劇就一定要引之爲悲劇,一再向人申述:“我的阿毛被狼叼走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就會使她自己的一生都沈淪于悲痛之中,變爲行屍走肉,一無所用了。老子所講到的塞翁就不是這樣的人,他知道自己的馬不見了,未必是壞事;馬回來了,未必是好事;兒子的腿摔殘了,還不一定就是壞事。最後,當其他的年輕人都被抓去打仗了,他的兒子卻因爲腿上的殘疾而逃過一劫。這就是福禍相依的道理。這個道理是只有智者才能夠懂得的,這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爲世界的本質就是流動的,因此一切以痛苦面對痛苦的做法便是不智慧的。
人們將佛教的思想認爲是這個世間最究竟的終極智慧,這種終極智慧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它究竟勝在什麼地方呢?今天我們就簡單來講一講。
二、“無常”思想由何而生?
佛教宣說“無常”之理,我們每個人也都知道“無常”,甚至碰到問題時你也會用“無常”這個語詞去解釋,但就是無法真正在人生中洞見“無常”,無法用“無常”來對治自己的問題。那麼,你就還沒有真正地理解無常的思想。我們說,概念之爲概念本身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正如你知道這是桌子,但是理念的桌子卻不爲你所用,實際上你沒有桌子,那麼桌子對你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首先,你就必須要理解這個“無常”。
佛教所說的無常來自于怎麼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呢?我們認爲,宇宙當中所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一切都是因爲因緣和合所生,因緣一旦離散,物就消失不見了。沒有一種法是孤立的、固定存在、永恒不變的。
首先,這個世界不是孤立的。比如一個人如果妄想在世間單獨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很多因緣和條件促成了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活的可能性。我們早上要吃飯,就得有人給我們提供米,有人給我們煮飯,有人給我們送自來水,有人給我們端碗,所有的因促成我們早上能吃上飯,以上這一切都是你吃成飯的因緣,缺一不可,所以你不能完全孤立地活在這個世間,那我們就要珍惜身邊每一個人。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尊重,學會贊歎。
其次,這是世界不是固定不變的。既然我們所行的每一件事,都需要因緣和合才能做成,那麼就自然會有因緣不足或者因緣離散的時候,這個時候會怎麼樣呢?我們身邊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的色身就會消失,就會壞滅。因此我們知道,那個生病的衰弱的自己當下就住在你健康的身體裏面,期待著在某一個瞬間,有某種因緣將它激發出來,使你變成一個病人。當我們今天身體健康,你就認爲健康可以永遠持續下去嗎?這是不可能的。當我們生病的時候,這正是另一種因緣在作用啊。這時你如果抱怨天、抱怨地、抱怨家裏、抱怨社會、抱怨醫院治不好,那你的煩惱究竟是來自于哪裏呢?這煩惱來自于你認爲自己的身體會永遠健康地錯誤認識;因此突然不健康你就接受不了,可是你所追求的永恒本來就是虛妄的,是不可能的。這還是由于“無常”的關系,正是因爲我們沒有深刻認識到“無常”會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身上,才會産生那麼多的憎怨和煩惱。
對于敬信無常的人,他會深知那個病人、老人、死人,都是本來就存在在他自己年輕、美貌的身體裏的。于是不會去強求;不強求,便不憎恨、煩惱,以此能夠淨德圓滿。很多人結婚之後,都希望他的家庭永遠是幸福的,永遠是美滿的,永遠希望以他心中想象的那種狀態存在,等到哪天突然間丈夫有外遇了,或者家庭分裂了,或者說哪一方死掉了等等,他就無法接受,這來自于什麼?來自于人們習慣性地認爲家庭建立以後,我們要一起來完成人生的某個夢想,我們兩個人一定能白頭偕老,一定能永恒。但可惜,無常告訴我們,這種想法是荒誕的,是不可祈求的。無常教你隨時生活,隨時放下。
如果有一種教你不執著,不妄想,看清本質的思想,這就是無常。它教我們用安然而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這種思維方式,又何以說是消極的呢?
叁、遷流的思維如何影響生活?
前幾天有人問我,是結婚好還是不結婚好?我跟他做了這樣的分析:在遙遠的母系氏族時期,每個氏族都以女性爲中心,實行男性走婚製度。而進入農耕文明以後,就有很多農活需要男人來幹,所以就以男人爲主,女人爲輔了。那麼,現在社會中的婚姻又發展成什麼樣子了呢?一個女孩子可以自己買一套房子,一個人生活,她可以自己開公司、忙事業,請她的爸爸媽媽幫她帶孩子,完全一個人獨立地生活。即使沒有通過夫妻關系,她同樣可以通過醫院的精子庫獲得一個孩子,而且能找到一個非常優秀的種子,你不要笑,事情就是這樣的。以前,當你在社會當中找不到合適的對象的時候,有很多人都在糾結,社會輿論似乎強迫他一定得結婚,他不結婚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剩余的人生。但是當文明發展到現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服從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了。作爲父母的應該要從現在的社會狀態去重新審定孩子的生存方式,用更爲豁達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婚姻。有很多人結婚,沒多久兩個人又離婚,這不是勞民傷財嘛,爲了父母他一定要找一個對象,爲了父母一定要結婚,現在甚至有些人爲了要回家去看父母親,只能租一個男友回家。這又有什麼必要呢?現在,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立生活,不需要依靠另一半來生活,傳統的家庭模式也必將有所改變。
師父這樣說,並不是鼓勵大家不要結婚,而是希望大家理智地看待婚姻,不要因爲輿論的壓力而盲目跟風,盲目進入沒有愛情的婚姻。這樣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世界不斷地變化,人們對于婚姻的看法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大家不必以陳俗的觀念來強迫自己接受婚姻。
昨天一個朋友跟我講,他從湖南農村裏面出來,現在在上海的一個公司做高管,在上海買了房子、娶了媳婦,安家落戶。他就很想盡一份自己的孝心,把湖南農村老家的父母接到上海來。但是他的父母來了以後,上海的媳婦和他們在生活上分歧很大,而且他爸爸又是一個主觀意識很強的人,弄得家裏雞飛狗跳的。他現在巴不得趕快逃離這個家庭,這裏所有的沖突還是來自于我們的思想觀念。以自我爲中心的思維方式,就決定了你的生活是不快樂的。
這裏同時也告訴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天地在變化,房子在變化,黑板在變化,我們的家庭、事業、,所有你能想象的東西都不斷在變化。除了“變化”這種狀態之外,世上幾乎一無所有。大家如果都理解這樣一個概念,爲什麼碰到問題以後不能從痛苦的狀態裏面“變化”出來呢?這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個人所固有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使他把自己束縛在原點走不出來,正是固有的思維方式限製著他人生的幸福。
今天我們事業成功,便很想讓事業永遠興旺發達、財源廣進,當你追求的是這個“永遠”的時候,你所追求的其實就是“不可能”。一樣東西到了某種高度以後肯定就會下落,下落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又會往上長,這是事物最基本的規則。這個規則在自然界中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月盈而虧,是十分可以理解的。那麼爲什麼沈降到人生的層面上,我們反而就沒有辦法理解它了呢?
所以我們在職場當中,在日常的家庭生活當中,也要理解這樣的一種規律。規律帶來事物生成變化的可能性,當你明白這種可能性,才能理解無常的道理。也只有理解了無常的道理,在生活當中所碰到的任何一件事情,你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內涵。我真的希望你們經常會觀照自己,經常會寫無常這兩個字,寫在自己每天可以看到的地方,天天強迫自己去面對它、理解它,則你所有不良的情緒都會消失。再好的會過去,你今天再不好,還是一樣會過去。這樣的一種思想會讓我們從原先生活的畛域裏面走脫出來。
無常不是嘴巴上說就能變成行動的,它只有在我們的行爲…
《悟道在無常我思且無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