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何爲
——香海禅寺第四十叁期感恩禅賢宗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禅修的究竟道場——生活
大家爲什麼要來禅修?生活中諸多煩惱抛不開,諸多愛恨放不下,諸多願景未完成,因此對佛陀的教育産生渴慕,發心而來,這是善的念頭,所以歡迎大家的到來。
大家爲什麼要來這裏禅修?世俗中多紛擾,多執著,多惡業,因此來寺廟求清淨、求解脫。這種想法代表了你追求理想生活的決心,代表你邁出了追求實相圓滿的第一步,也當然是好的。
但是,禅修最終還是要回到生活中去的,你的煩惱來自哪裏,就要到哪裏去對治它;你的嗔怒起于何時,就要在那一個時刻看住它。菩薩就是這樣,他們在紅塵中修行,于金玉之前,不起貪念;于生死之前,不起妄執;時時處處,都能展現出喜樂的狀態。這才是我們禅修的終極目標。
我們常常很抵觸一些事情,比如今天我不想上班,或者不想出差,但又不得不做,這個時候,往往就會陷入痛苦。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是要繼續抵觸呢?還是選擇接受下來呢?我們建議你敞開自己的心,轉變一個思維的向度,把這些事情接受下來,而不要在抵觸它們的同時,使你的心長期處于糾結、扭曲的狀態之中。
我們說,人的習慣,都是無量劫以來積累下來的情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改變的。人都喜歡安逸,都喜歡偷懶,都喜歡不變,都喜歡享受,諸如此類的習慣,很難改變。但是一旦今天你發了願來到這裏,開始了禅修,我希望大家把禅修的習慣帶回生活中去,在一點一滴中體會禅修,在一朝一夕中堅持修行。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生活,觀照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即使在拖地的時候,也喜樂地覺察自己,把心投入到你所做的事情上,你所展現出來的狀態,你所面對的對象所呈現的狀態,都將有巨大的改變。
人生是由許多個過程組成的。很多人相信有臨終回憶,在每一個人生命的最後時刻,許多事情都會像走馬燈一樣在眼前經過,一個個類似于斷片的回想,構成了人自以爲長久的一生。我們應該要領悟到,既然人生只是一個過程,那麼昨天已經過去了,明天還沒有來到,今天、當下就是你最重要的時刻,不能安住于當下的人不僅沒有回憶,而且沒有未來。難道你希望自己最終的回憶中只有消磨時光、四處徘徊、花天酒地而已嗎?
因此,我們說,禅修要我們專注于當下。以當下爲基點,守望未來。
在生活中,不僅放逸行止、馳目遠方是我們需要修正的行爲,對于有局限的、狹仄的心量的修正也是非常重要的。許多人以我爲思考問題的中心,以自我爲衡量是非的法度,因而常常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他們會認爲這樣就是實現了自己,獲得了利益。而實際上,不注重團隊,只注重自我;不注重客戶的利益,只注重本公司的利益等等,這些狹隘的思維方式都會使人陷入事業的囹圄之中。很多人來問我,爲什麼我的事業總是停步不前,總是不能夠做大做強?我就會問他:“你的心量是否打開了呢?”因爲只有當你的心無限大的時候,事業才能發展起來。
人們固有的思維其實來源于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它反映了人們追求恒定,不希望改變的心理。昨天我喝了牛奶,就希望今天、明天還是喝牛奶,不想去更換它。而實際上,人的身體需求是多樣的,它要求我們能夠按照一定的規律來更新自己的習慣。如果某個人堅持吃某一種東西,經年累月,他身上會産生相應的病況;如果想要治療,改變生活方式就是必要的。雖然,改變的過程時痛苦的,但是一旦改變過來,人的健康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人際交往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哪一個人給你的感覺最不舒服,你就最應該去接近他,與他磨合。在這個過程中,你就能學會包容、理解、接受,一旦學會了這些,你的人生就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爲什麼觀音菩薩度一切人,爲什麼她救苦尋聲,哪裏有難就出現在哪裏?正是因爲她消除了有分別的心。因此,她不會仇富,也不會疾惡,她不揀擇度化的對象,這要對方向她求助,她就會去度化他;而且按照不同的對象,變化出不同的法身來勸說他、度他。我們可以想見,菩薩在修成正果以前,一定也會遇到千姿百態的世人,一定也有喜歡的、不喜歡的分別。但是,在修行中,這些分別漸漸地消失了,這就是因爲包容、理解、接受的緣故啊。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想要成功,需要朋友;一個人需要獲得更大的成功,則需要敵人。敵人是什麼?就是逆增上緣。這種緣分其實是非常寶貴的。我們在確定一個敵人之前,最好先衡量一下,這個人是全民公敵呢,還是他僅僅只是我的敵人,卻還是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應該要看清,許多過節、敵意其實是由我們自己造成的,因此,也應該由我們自己來打開。
我們的心量一旦打開,不再受到有限格局的束縛,則一切起伏不定、是非我執,皆能消泯。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修行的地方。
二、禅修的根本指向——自性
我們爲什麼說,在佛的心目中,這個世界是圓滿的;在衆生的心目中,這個世界時汙濁的呢?我們對于世界的觀覽,實際上正是我們內心的鏡像,心如何,則世界如何。
正是基于以上的觀念,禅修主張向內修行,要修佛,實際上是要修心。也是因此,佛學被稱爲“內學”。它要求我們“明心見性”,要求我們了悟“自性”。
佛陀從前問弟子:“你七八歲的時候見到恒河是什麼樣的呢?”弟子說:“與現在的沒有什麼兩樣。”佛陀又問:“那你想象一下,你七八十歲的時候,恒河又是什麼樣子呢?弟子說:“恐怕還是這個樣子吧。”
弟子的回答符合我們一般人的常識,也是真心的回答。因爲與恒河比較起來,我們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恒河的運動生滅過程比我們的個體生滅過程要漫長得多。所以,它看起來似乎是不變的。但是通過常識,我們又知道,這個世界是運動生滅的。沒有變化,就沒有四季更替,沒有生老病死,沒有地殼的産生,地球也永遠不會毀滅。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那麼恒河作爲世間色法之一,怎麼會不動呢?它一定也是有生有滅、流動不居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問題,而不能從更加高遠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一直流于表象的層面。那麼就真的像佛陀開示他弟子的一樣:“如果你看不見恒河的變化,那麼年歲的增長便是徒然衰老、走向死亡,而你的靈覺並沒有得到增長。”
佛陀通過這段話開示我們,如果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不從靈性的角度上來提升自己,修證自己,那麼就如同是枉來一遭,兩手空空地歸去,一無所得。作爲一個修行者,一個智慧的追求者,如果我們每天都在生活中思考、總結,那麼我們的靈性就會得到不斷地增長。
爲什麼很多人一輩子看了很多書,到頭來還是書歸書,你歸你呢?作者是作者,讀者是讀者呢?作爲一個真正善于讀書的人,應該要用作者的每一句話來觀照自己的生活,時時追問自己:“我有沒有起過那樣的念頭?我有沒有像他所說的那樣做?”如果我們不能這樣去思考,那麼讀書對我們而言又有什麼益處呢?我們僅僅了解了某人的思想,某人的做法,與你的生活相去甚遠,那麼讀書不過是裝點門面而已。
這樣的人我見過很多,幾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到頭來書並沒有對他的生活産生任何的改變。而另一些人,卻會因爲一個偶然聽到的故事、一句話,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原有的生活軌迹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是因爲後者不斷地把聽到的話落實到生活之中,不斷地沖擊和實踐,因而從這一句話中收獲了至多的益處。這才是有善根的人,有智慧的人。
我們禅修,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安定下來,使心靈在安靜平和的狀態中去欣賞生活,包容接納生活中的一切。也即是讓我們的心在禅修中與我們的身體共存、對接,這時我們就可以從生活的任何一個角落中尋找到快樂。
因此,對于生活的每一種狀態,我們都要學會接納。就像紮西姆多多的那首著名的詩中所唱:“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裏,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裏,不舍不棄。來我的懷裏,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裏,默然相愛,寂靜歡喜。”愛恨情仇,不管你在意或者不在意,拒斥或者逃避,它們總是住在那裏,生而在此。
其實,幸福和光明時時籠罩在任何一個人的身邊,但是許多人往往只能見到黑暗和汙濁,以此認爲光明遠離了他,這是不正確的知見。就像我們現在把窗簾都拉起來,屋裏面一片漆黑,這個時候你說光明遠離了你嗎?它不是還在你的近旁嗎?只是因爲我們的心把它遮蔽了起來,我們的眼睛見不到它而已啊。
光明、幸福、理想、快樂的人生實際上都在我們的身邊,它們從不缺席,只留待智慧的眼去發現、照見而已。
我們對待生活中的不順遂,應該要學會轉向,學會積極地面對,學會放下陳見,學會洞見真理。我們之所以會一再覺得別人不好,那還是因爲我們用自己爲尺度在世間生存。當我們只有一只手的時候空空如也,發不出聲響。但是當加入另外一只手的時候,我們便可以拍擊出掌聲。掌聲不是由哪一只手獨自發出的,因此我們應該善于從自己的那方面來覺知你所謂的挫折與過失,而不應該總是手執利劍,揮戈他向。我們應當要時常提醒自己:“人責人,天翻地覆;人贊人,天清月明。”
我們禅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我們在生氣的時候要及時覺知自己內心的嗔火燃燒起來的那個刹那,看住那個刹那,看住你的嗔火,隨時調息,隨時修正。
叁、禅修的基本規律——因緣
我們常說,世上的一切色法皆是因爲因緣和合而形成,因緣離散而消失。這是宇宙運行、萬物生滅的一個基本規律。
佛教有叁世因果偈雲:“富貴皆由命,前世各…
《禅修何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