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何为
——香海禅寺第四十三期感恩禅贤宗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一、禅修的究竟道场——生活
大家为什么要来禅修?生活中诸多烦恼抛不开,诸多爱恨放不下,诸多愿景未完成,因此对佛陀的教育产生渴慕,发心而来,这是善的念头,所以欢迎大家的到来。
大家为什么要来这里禅修?世俗中多纷扰,多执着,多恶业,因此来寺庙求清净、求解脱。这种想法代表了你追求理想生活的决心,代表你迈出了追求实相圆满的第一步,也当然是好的。
但是,禅修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的,你的烦恼来自哪里,就要到哪里去对治它;你的嗔怒起于何时,就要在那一个时刻看住它。菩萨就是这样,他们在红尘中修行,于金玉之前,不起贪念;于生死之前,不起妄执;时时处处,都能展现出喜乐的状态。这才是我们禅修的终极目标。
我们常常很抵触一些事情,比如今天我不想上班,或者不想出差,但又不得不做,这个时候,往往就会陷入痛苦。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要继续抵触呢?还是选择接受下来呢?我们建议你敞开自己的心,转变一个思维的向度,把这些事情接受下来,而不要在抵触它们的同时,使你的心长期处于纠结、扭曲的状态之中。
我们说,人的习惯,都是无量劫以来积累下来的情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人都喜欢安逸,都喜欢偷懒,都喜欢不变,都喜欢享受,诸如此类的习惯,很难改变。但是一旦今天你发了愿来到这里,开始了禅修,我希望大家把禅修的习惯带回生活中去,在一点一滴中体会禅修,在一朝一夕中坚持修行。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生活,观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即使在拖地的时候,也喜乐地觉察自己,把心投入到你所做的事情上,你所展现出来的状态,你所面对的对象所呈现的状态,都将有巨大的改变。
人生是由许多个过程组成的。很多人相信有临终回忆,在每一个人生命的最后时刻,许多事情都会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经过,一个个类似于断片的回想,构成了人自以为长久的一生。我们应该要领悟到,既然人生只是一个过程,那么昨天已经过去了,明天还没有来到,今天、当下就是你最重要的时刻,不能安住于当下的人不仅没有回忆,而且没有未来。难道你希望自己最终的回忆中只有消磨时光、四处徘徊、花天酒地而已吗?
因此,我们说,禅修要我们专注于当下。以当下为基点,守望未来。
在生活中,不仅放逸行止、驰目远方是我们需要修正的行为,对于有局限的、狭仄的心量的修正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人以我为思考问题的中心,以自我为衡量是非的法度,因而常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他们会认为这样就是实现了自己,获得了利益。而实际上,不注重团队,只注重自我;不注重客户的利益,只注重本公司的利益等等,这些狭隘的思维方式都会使人陷入事业的囹圄之中。很多人来问我,为什么我的事业总是停步不前,总是不能够做大做强?我就会问他:“你的心量是否打开了呢?”因为只有当你的心无限大的时候,事业才能发展起来。
人们固有的思维其实来源于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它反映了人们追求恒定,不希望改变的心理。昨天我喝了牛奶,就希望今天、明天还是喝牛奶,不想去更换它。而实际上,人的身体需求是多样的,它要求我们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更新自己的习惯。如果某个人坚持吃某一种东西,经年累月,他身上会产生相应的病况;如果想要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就是必要的。虽然,改变的过程时痛苦的,但是一旦改变过来,人的健康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人际交往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哪一个人给你的感觉最不舒服,你就最应该去接近他,与他磨合。在这个过程中,你就能学会包容、理解、接受,一旦学会了这些,你的人生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观音菩萨度一切人,为什么她救苦寻声,哪里有难就出现在哪里?正是因为她消除了有分别的心。因此,她不会仇富,也不会疾恶,她不拣择度化的对象,这要对方向她求助,她就会去度化他;而且按照不同的对象,变化出不同的法身来劝说他、度他。我们可以想见,菩萨在修成正果以前,一定也会遇到千姿百态的世人,一定也有喜欢的、不喜欢的分别。但是,在修行中,这些分别渐渐地消失了,这就是因为包容、理解、接受的缘故啊。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想要成功,需要朋友;一个人需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则需要敌人。敌人是什么?就是逆增上缘。这种缘分其实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在确定一个敌人之前,最好先衡量一下,这个人是全民公敌呢,还是他仅仅只是我的敌人,却还是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应该要看清,许多过节、敌意其实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因此,也应该由我们自己来打开。
我们的心量一旦打开,不再受到有限格局的束缚,则一切起伏不定、是非我执,皆能消泯。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修行的地方。
二、禅修的根本指向——自性
我们为什么说,在佛的心目中,这个世界是圆满的;在众生的心目中,这个世界时污浊的呢?我们对于世界的观览,实际上正是我们内心的镜像,心如何,则世界如何。
正是基于以上的观念,禅修主张向内修行,要修佛,实际上是要修心。也是因此,佛学被称为“内学”。它要求我们“明心见性”,要求我们了悟“自性”。
佛陀从前问弟子:“你七八岁的时候见到恒河是什么样的呢?”弟子说:“与现在的没有什么两样。”佛陀又问:“那你想象一下,你七八十岁的时候,恒河又是什么样子呢?弟子说:“恐怕还是这个样子吧。”
弟子的回答符合我们一般人的常识,也是真心的回答。因为与恒河比较起来,我们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恒河的运动生灭过程比我们的个体生灭过程要漫长得多。所以,它看起来似乎是不变的。但是通过常识,我们又知道,这个世界是运动生灭的。没有变化,就没有四季更替,没有生老病死,没有地壳的产生,地球也永远不会毁灭。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那么恒河作为世间色法之一,怎么会不动呢?它一定也是有生有灭、流动不居的。如果我们不能够从变化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能从更加高远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一直流于表象的层面。那么就真的像佛陀开示他弟子的一样:“如果你看不见恒河的变化,那么年岁的增长便是徒然衰老、走向死亡,而你的灵觉并没有得到增长。”
佛陀通过这段话开示我们,如果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不从灵性的角度上来提升自己,修证自己,那么就如同是枉来一遭,两手空空地归去,一无所得。作为一个修行者,一个智慧的追求者,如果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思考、总结,那么我们的灵性就会得到不断地增长。
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看了很多书,到头来还是书归书,你归你呢?作者是作者,读者是读者呢?作为一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应该要用作者的每一句话来观照自己的生活,时时追问自己:“我有没有起过那样的念头?我有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做?”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去思考,那么读书对我们而言又有什么益处呢?我们仅仅了解了某人的思想,某人的做法,与你的生活相去甚远,那么读书不过是装点门面而已。
这样的人我见过很多,几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到头来书并没有对他的生活产生任何的改变。而另一些人,却会因为一个偶然听到的故事、一句话,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原有的生活轨迹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后者不断地把听到的话落实到生活之中,不断地冲击和实践,因而从这一句话中收获了至多的益处。这才是有善根的人,有智慧的人。
我们禅修,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安定下来,使心灵在安静平和的状态中去欣赏生活,包容接纳生活中的一切。也即是让我们的心在禅修中与我们的身体共存、对接,这时我们就可以从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中寻找到快乐。
因此,对于生活的每一种状态,我们都要学会接纳。就像扎西姆多多的那首著名的诗中所唱:“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爱恨情仇,不管你在意或者不在意,拒斥或者逃避,它们总是住在那里,生而在此。
其实,幸福和光明时时笼罩在任何一个人的身边,但是许多人往往只能见到黑暗和污浊,以此认为光明远离了他,这是不正确的知见。就像我们现在把窗帘都拉起来,屋里面一片漆黑,这个时候你说光明远离了你吗?它不是还在你的近旁吗?只是因为我们的心把它遮蔽了起来,我们的眼睛见不到它而已啊。
光明、幸福、理想、快乐的人生实际上都在我们的身边,它们从不缺席,只留待智慧的眼去发现、照见而已。
我们对待生活中的不顺遂,应该要学会转向,学会积极地面对,学会放下陈见,学会洞见真理。我们之所以会一再觉得别人不好,那还是因为我们用自己为尺度在世间生存。当我们只有一只手的时候空空如也,发不出声响。但是当加入另外一只手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拍击出掌声。掌声不是由哪一只手独自发出的,因此我们应该善于从自己的那方面来觉知你所谓的挫折与过失,而不应该总是手执利剑,挥戈他向。我们应当要时常提醒自己:“人责人,天翻地覆;人赞人,天清月明。”
我们禅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要及时觉知自己内心的嗔火燃烧起来的那个刹那,看住那个刹那,看住你的嗔火,随时调息,随时修正。
三、禅修的基本规律——因缘
我们常说,世上的一切色法皆是因为因缘和合而形成,因缘离散而消失。这是宇宙运行、万物生灭的一个基本规律。
佛教有三世因果偈云:“富贵皆由命,前世各…
《禅修何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