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何为▪P2

  ..续本文上一页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果皆由自修。你今天种什么因,明天就得什么果。

  前几天有一个男孩子来找我,告诉我说,和他谈了七八年的女友突然告诉他,要和他分手。他觉得很难过,没有办法接受。我问他:“为什么那个女孩子要和你分手呢?”他说,那个女孩子以前也很婉转地和他提过很多次意见,关于一些他的缺点是她无法接受的。但是他一直没有注意,直到女孩子提出分手的那一天,他才觉得十分懊悔。这也是因果的缘故,一件事的结果在产生以前有一段量变的过程,如果你不能够在量变当中及时扭转,等到质变一旦发生,再想挽回就会很困难。我告诉他:“如果真的想要扭转分手的结局,想要挽回那个女孩子,那你今天开始就要种好的因,敞开心扉,把你所有的心里话说给她听,并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佛教告诉我们因果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基本规律。如果你的肚子饿了,那就是由于之前没有吃饱造成的,要想改变饿这个事实,就要靠你现在自己去吃饭。吃饭这件事,别人不可能帮你完成。别人吃了饭,你没有吃,也一样还是饿。这就是说,要得到什么果,都要依靠自己来种下前因,不能妄想依靠别人来完成。

  在生活中,我们要想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人际关系和谐,都要学会种善因。试想你总是在家庭中唠叨、抱怨、争吵,能获得幸福吗,家庭能是温暖的吗?只有当你在家庭中投入了多少和谐、美满的因子,才有可能收获你所预想的幸福。

  有一点很重要,人活着要弄清自己人生的大方向,要知道自己最终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在不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营营碌碌地追求,那即使得到了很多,也还是不会感到满足。赚钱本来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加轻松快乐的,但是往往在赚钱的过程中,人们容易迷失自己,将金钱作为自己生存的目的,这样就会把生活弄得一团糟:夫妻不和、兄弟反目、朋友断交,多是因为金钱在作怪。这样值得吗?当你回想观照,是不是因为错把手段当成目的而失去了原来应有的快乐呢?

  《知道》这本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场主,养了一头驴。这头驴辛辛苦苦地拉磨,十年如一日,使它的主人有了房子、车子、妻子、孩子和票子。当这些都具足的时候,农场主就觉得这头驴是最大的功臣,应该让它早点退休,让它也看看阳光,尝尝青草,过舒适的生活。他就把驴从磨坊里拉出来,拴在外面的一棵大树上,让它吃草。哪知道他刚把驴拴好,驴就又开始围着大树转啊转。他又解开绳子,让驴来到野外的草地上,可是驴又马上跑回了磨坊,继续埋头拉磨,一刻不停。仔细想想,那些只会工作的人,那些不断向外追求的人,和这头驴是不是很像呢?

  还有另一些人,也在追求的过程中忘记了本来的自己。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描写一些吝啬鬼的形象,俄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果戈理在小说《死魂灵》当中就集中刻画了数个超级吝啬鬼的形象。他们都不缺少金钱,而是缺少人性。而艺术实际上还是来源于生活。我曾经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则社会新闻,一个私企的老板居然在十几个平方米的宿舍里安排了将近十对夫妻同住,自己却拥有好几幢别墅,好几台逾千万的跑车。依靠这样的方式聚敛而来的钱财,即使再多,想必也不能够得到多少快乐吧。与其让这些职工诅咒你,毁坏你的福德,为什么不多给予他们一些东西呢?要知道,只有无量的付出,才能广种福田。

  一个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会在小的事情上斤斤计较。他们懂得不断地付出,他会把身边的人都不断地扶持起来,后来他身边的人就成为他最有力的支持者。

  四、禅修的要妙法则——四摄

  四摄是佛教中教导众生往来必须要遵守四条原则。它们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教用者四种方法来引导我们的生活。

  什么是布施呢?佛教认为,布施绝不仅仅是予人钱财。佛陀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个仆人。那个人问佛陀:“我很贫穷,但很想做成大事业,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呢?”佛陀说:“你要学会布施。”仆人不解:“我一无所有,用什么来布施呢?”佛陀开示道:“当你跟我说话,可以用温柔的语调来布施;当你与人相见,可以用微笑来布施;当你身强体健,遇到老弱病残者,可以用自己的力气来布施,帮助他们提携重物。一切念想行为,都可以去布施。如果你能够做到时刻布施,你的成就自然就来了。”

  很多人喜欢在火车上抢座位坐,实际上当你坐下的时候,应该要感到,这个位子不是我的,而是留给最有需要的人的。即使我买了这张座位的票,而别人仍然站着,那你坐一会儿,休息够了以后就应该让别人也来坐一会儿。这个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团体,不要认为那个地方是你买下来的,哪样东西是你所拥有的,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我上次去日本,让我很有感触的一幕就是无论在哪个公共场所,只要有一点别人剩下地垃圾,日本的国民都会连同自己所带来的垃圾一起处理掉,大家都自觉得这样做,所以那里的环境非常干净。有一个日本的民众,身上带着很多的东西,在扔垃圾的时候没有注意,就把垃圾扔在了桶外,瓜子壳散了一地。这时他非常紧张,马上蹲下来一个一个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一幕,真的很让我感动。这就是一种功德。

  有些人喜欢在公共场合里抽烟或者在安静地餐厅里大声讲话,这实在是不恰当的行为,会破坏你自己的功德和修行。大家来到寺院,我们都会要求在禅房、餐厅必须止语,吃饭的时候把食物送进口中以后要闭上嘴慢慢地嚼。这都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礼仪。现在,我们的学校对于基本礼仪的教导实际上非常不够,反而总是注目着分数、升学等等。如果不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那智商再高也是枉然。

  布施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试想如果那些做企业的人总是偷税漏税,不愿意布施,是不是会影响举国之计?

  如果有很多人连饭也吃不饱,衣服也穿不暖,你有一千万的跑车,你敢开出去吗?你敢住在一千平方米的房子里吗?所以,当我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而别人很穷的时候,你就一定要想尽办法来帮助别人,这样你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加安心,社会也会更加得和谐。

  报纸上说,有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他沿路问别人要饭吃,别人都不给他饭吃。他实在是非常饿,最后就用身上所有的钱去买了一把刀,去捅沿路的人。他本来只是想吃饭而已,可是当他濒临绝望的时候,就采用了复仇的方式。诚然,我们可以批判这个小男孩的残忍,可是想一想,他又是多么可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恶果出现呢?就是因为人们缺少一颗布施、宽容的心。

  如果我们能够去帮助别人,用自己的能力来布施的话,实际上很多矛盾都可以消除。如何让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宽广呢?简而言之就是两条:第一,让自己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想越淡越好;第二,让自己付出、奉献的心越浓厚越好。

  第二,爱语。爱语就是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去帮助一些人,度化一些人。爱语不一定很动听,如果对方有缺点、过失,我们应该要用爱语来劝勉他。当然,有的时候,用爱语来说服别人,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这可能是方法的问题。所以观音菩萨就会用各种化身来普法。如果对方是个农民,她就会化作一个农民,和他聊聊种地、收成等等,这样对他普法,他就会更容易接受。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你要是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的头上,那就很难使孩子信服。今天孩子可能还小,所以他要靠你来生活,才勉强服从于你,但长久看来,并不一定有效。你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时,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身上也有很多的优点值得学习,不足的地方你再加以引导。

  爱语并不是用虚妄的语言来使对方愉悦。如果是虚假的语言,对方是不会敞开心扉来接受的。赞美别人的时候要真诚,不要以不实际的语词来与别人对话。

  第三,利行。利行就是不断地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利行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布施的行为。要学会用行动来利益家人、朋友、国家,绝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基本的底线你要去维护和遵守。比如说,夫妻吵架的时候,哪一些语言可以说,哪一些语言会伤害到对方,就千万不要说。不要动不动就说要分手、要离婚,这些话说多了,不会有好的结果。

  最后一点,就是同事。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一种整体意识与全局意识。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我们都要把它们当作是自己一样来爱护,不要通过贬损别人、破坏环境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要以同事心来对待一切,不应当升起分别的心来。

  五、禅修的进阶之方——切磋

  今天的课程作为关于禅修的一个简短的导引,就讲到这里。

  接下来的时间,留给给位同修提问。在禅修中,互相交流切磋,是非常重要的。

  同修一:请问师父,学佛和佛学有什么区别?

  法师:学佛是以佛陀为导师,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思想,更要学习他修行的方法。佛学以佛教思想为学习的蓝本进行学习。前者偏重于修行,偏重于实践;后者偏重于思维,偏重于理论。但是从古至今的一切理论家,还是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够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实际上佛学的真正内涵也是要落实到学佛的实践当中去。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说的,禅修的究竟道场还是要复归到生活当中,要在日夜之间,在饭食之间,在呼吸之间,时时修行,这才是根本的。

  同修二:禅宗中有开悟的说法,我们是不是真的都能够开悟呢?是不是顿悟要比渐悟更加可贵呢?

  法师:开悟不是一种很神秘的体验。孔子说:“吾一日三省吾身。”通过反思来觉知自己的不足与过失,然后用自己的行动去修正它,这就是开悟。时时处处都能觉知修正自己的不足,这是小悟。那么大悟又怎么得到呢?不是说,聪明人大悟、顿悟,普通人小悟、渐悟。大悟是在小悟的积累中得到的,没有渐悟的过程包含在内,是不可能得到顿悟的。

  大家都知道慧能法师顿悟空性的偈子。一般人会认为这种顿悟就是比渐悟要高明。实际上,只要我们对慧能法师的生平稍加注意就会知道,在他顿悟以前,也经过了漫长的修行过程。

  有的人今生要聪明一些,我们将这种智慧称为“夙慧”。意思是经过无数世的积累而形成的智慧。那么,想要来世更加智慧应该怎样做呢?今生就要多多思考,多多修行。

  同修三:现在外面有很多很多的导师,每一个都说自己非常厉害,能够帮助你很快进步。请问师父,我们怎样选择导师呢?

  法师:怎样选择导师,这要问你的内心。这个导师给你的感觉与那个导师给你的感觉一定会有差异,根据自己内心的诉求与信任来选择就可以了。

  我们说,佛是圆满的。但是,当我问一千个人,什么是圆满?他们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说明,圆满在每一个人心中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主张向外在世界追求和问询,而提倡向内修行,修行你的自性觉知得到的东西,观照和修正自己的念头与行为。

  祝愿每一位同修都能够在禅修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内心对于圆满的觉知,并向着这个方向去坚持,最终达成自己的圆满境界。

  

《禅修何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生活之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