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如何助益人生
——賢宗法師講于上海
楊柳整理
一、覺當下改習氣得大成
什麼是禅修呢?禅修不是獨獨在此,局限于道場之中的;禅修也不是僅僅依靠打坐來維持的,因爲它不是要求大家來練習腿功,增加腳力。禅修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我們在這裏禅修,應該感受生活的每一個奇迹,感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感受,每一個當下。如果你能夠如是感受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陽光明媚,欣然自適;如果不能夠做這樣微妙的感受,時時在當下妄想紛飛,想著已過去的和未來到的,生活就是一片火海,令你如坐針氈。
爲什麼我們會不願意工作,不願意做家務呢?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因爲惰性在作怪。而實際上則是你那顆四處竄動、無法安住的心在作怪。讀書的時候羨慕那些工作的人,工作的時候羨慕那些讀書的人;做家務的時候想著要去逛街,逛街的時候挂念著家務還沒有做完。如果不能收服自己的心,不能使它凝聚于當下,那便一件事情也做不好,一件事情也做不成。那麼人生也就在莫名的擔憂與煩躁中,日複一日,迅速地消失了。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呢!因此,學會接受當下,包容當下,安住當下是最爲緊要的。
我們身上的習氣,是無始以來積累起來的。比如人都喜歡安逸,人都喜歡名利,人都喜歡“莫失莫忘,仙壽恒昌”,人都喜歡“不離不棄,芳齡永繼”。這種慣性的思維與宇宙運行的規律是明顯有矛盾的,但是人就是沒有辦法丟棄這種渴望居于極致而不更替,安于生活而不離棄的追求。
比如,你總是習慣于八點起床,我六點把你喊起來,你就會覺得很不高興。覺得師父剝奪了你兩個小時的睡眠。于是整天就想著這兩個小時沒有睡很不劃算,因此浪費了一天的時間而處于遊離和不高興的情緒中。這就是習氣。
大家來這裏禅修以後,希望你們能夠把禅修的思想帶到生活的每一個時刻中。拖地板的時候就感受這個勞動的過程,感受汗如雨下,感受地板一點一點變得清潔起來,這時候,你的心也會慢慢地變得清潔起來。這樣被清潔的地板,將是有史以來最幹淨的地板,會給別人帶來愉悅,也會增加自己的修行。帶著禅者的心去做每一件你所不願意做的事情,痛苦就瞬間轉化爲喜樂。
人生莫不是由過程組合而成的。昨天已經過去,明天尚未到來,只有今天,只有此刻,彌足珍貴。
如果我們一直把自己框定在固有的習氣之中不能拔除出來,我們的人生就由此受到局限,因此裹足不前。當我們在哪一個自己認爲飽滿而完美的狀態中停留下來,也就是我們開始邁向衰亡的那個時刻了。我們都知道,豆腐的營養價值很高,據說有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和脾胃,抗癌等一系列作用,甚至可以作爲藥材對某些疾病進行食療。但是豆腐就一點缺點也沒有了嗎?豆腐性寒,常食豆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腎功能減退等疾病,因此老年人和腸胃功能不佳者不宜過多食用。無論是常食豆腐還是常食肉類,一旦過量,都會引起身體的某種不適,如果過度偏食,也都會在我們的器官上顯現出來。因此,不要執著于自己的某種習氣,及時省覺自己的身體、精神狀態,及時調整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
凡事莫不相反相成。當一個人越是讓你感到不舒服,他就越是你生活的導師,你要不斷勸自己打開心量,接受他、包容他,這個過程你可以看作是磨難,也可以看作是修行。當你對治了對他的這種不舒服,你的心智就有了很大的超越,你的境界就會得到莫大的提升。
一個人想要有所小成,需要朋友;一個人若想有所大成,就需要敵人。敵人是你的逆增上緣,他通過打擊你的方式使你成才。老子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這就是說,要成大事的人,必須先要經過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大磨難。因此,我們的日誦警策文第一條就要讓你“贊美敵人”。在我們的生命中,什麼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呢?不是大喜,便是大悲。因此,我們要包容一切悲,包容一切苦,滌除妄念,實現自身的成長。
二、知變異增靈性重實踐
爲什麼在佛的世界中衆生圓滿,在衆生的世界中衆生汙濁呢?我們永遠以殘缺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因此萬物殘缺,絕無圓滿之相。以此可見,我們應該改變的並不是別人,而是要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比如一個人在二十年以前欺騙了你,二十年之後難道他還是一個騙子嗎?也許他已經改變了很多,提升了很多;也許他還不如以前。我們爲什麼不以客觀的眼光去審視他呢?我們如果不以“變異”的思想來看待事物,也就違背了宇宙萬物顯現之真理。
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四季的更替;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地殼的産生;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萬物的往來;如果沒有變化,地球就不會滅亡。但天下皆知這種不變是不可能的,因此宇宙就用草木的枯榮、衆人的生死向我們宣說著變化的鐵則。我們爲什麼視而不見呢?我們四歲看到的東西,四十歲看到的東西,怎麼可能是一樣的呢?如果我們的思想一直禁锢在以往,而沒有前進,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只有器官的變化,年歲的增長,而靈性始終沒有任何的提升。
如果每天都進行反思和總結,那麼我們的心智就會不斷地得到提升。這就是一個修行者應當堅持的生活方式。
大家有沒有想過,爲什麼我們看完一本書,書還是書,我還是我呢?如果書中的知識不能爲我所用,那看書又有什麼意義呢?一本好書,要用一顆敏銳的心來吸收它,我們要用書中的道理來觀照自己的人生,否則書就只是一堆字紙而已啊。爲什麼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還是因爲一個職稱跟同事過意不去呢?爲什麼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反而越來越自以爲是,不能夠寬容呢?這些基本的道理,難道《老子》沒有講,《聖經》沒有講嗎?他們引經據典,俯仰即是,難道沒有讀過這些書籍嗎?相反的,有些人因爲一句話而開悟,將它落實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使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禅修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與身真正共存。當它們同步而行時,我們就能夠享受生活的每一個過程。被突如其來的暴雨淋濕了身體,被領導指責,被同事排擠,都會因爲心的接納而變成一件益事。它們或者成爲人生中不可複製的經驗,或者成爲一劑成長的良藥,拔擢和升華了你。
在黑夜中,一人向天而問:“偉大的佛陀,你不是說處處都是光明麼,爲什麼我這裏確是一片漆黑,爲什麼我的生活就是一貧如洗呢?”他不知道,光明只是暫時地被黑暗遮蔽起來,而遮蔽它的東西,並不能夠改變光明的實質。他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面,此時正是暖陽朗耀。他也不知道,窗外有螢火等待他去對話,有明月等待他去共舞。是他內心的黑遮蔽了光明,而事實上,光明、幸福、理想的人生都從未離開,關鍵就在于你自己見到的是什麼,選擇的是什麼。
禅修就是通過慧眼的開啓,來改變我們的人生,達到更高遠的境界。
對于一個企業的經營者而言,如果永遠只是考慮一己私利,而遮蔽了對于市場、客戶需求的思考,也就遠離了從商之道。這樣的運行方式是有局限的,而且會導致你的企業快速地走向衰亡。因爲天道是用有余的來補充不足的,而很多人則一味索取,分明已經很有錢了,還是覺得不滿足,以不足的來補有余的,這樣不符合天道的做法,你的企業、事業能夠長久嗎?
當我們雙拳緊握,能夠拍出響聲嗎?只有當我們張開手掌之時,我們才能夠擊出響亮的聲音。雙手緊握,即使握無量沙,也終有放開的一天;相反,雙手不執取于物,光風霁月,鸢飛魚躍,萬物盡在你的掌中。
我們看待問題,應該站在更寬廣的角度來觀照眼前暫時的、局部的問題,這樣才能看得透徹,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叁、種善因明自性常助人
有一個小夥子跑來對我說:“我和一個女孩子談了七八年的戀愛了,今天她突然說沒有辦法接受我了,要和我分手。我應該怎麼辦?”我說:“首先你不可以責怪她。之前我曾多次告誡你要改變身上的一些習性,你沒有做到。她今天離開你,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要知道,你今天得到的果,就是因爲你先前種下的因導致的。其次,這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果今天你跟她分手,你能夠以此爲覺醒的開始,從此刻開始努力,從此開始種下好的因,那麼今後你自然可以超越今天的自己。你的戀愛問題也自然會得到解決。”
佛教認爲,因果絕非迷信。你早上沒有吃飯,過一會兒就會餓;你一直忙于事業,無暇顧及家庭,家庭自然不可能是美滿的。這是自然的基本原理,並不是什麼神秘主義的理論。
有一位女士,她依靠祖産,在杭州有四五套房子,開著跑車,過著優渥的生活。但是她並不快樂。她對我說,她的先生是一位公務員,要求她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她覺得很沒有意思,一個月幾千塊錢的收入,甚至不夠養車,因此她很不樂意,和先生鬧了別扭。我對她說:“你不要責怪你的先生,你要明白,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最終的追求是什麼?你有那麼多房子,但是自己卻只能住在一套房子裏。你有那麼多的錢,但卻只能花有限的錢。爲什麼不去做一點回饋社會的事情呢?這也是爲你的後代積德啊。”
有一個童話說,有一只貓頭鷹,它有一棟大別墅。可是它常常覺得很煩惱。因爲它發現,當它的朋友在門外喊它:“貓頭鷹,你在哪裏?”它總是不得不回答:“我在一樓”,或者“我在二樓”。它不斷在在一樓和二樓之間飛奔,希望有那麼一刻,自己可以既在一樓,又在二樓。可是它從來沒有成功過,最終累癱在樓梯上。因爲它沒有辦法同時處在不同的空間裏,沒有辦法又在一樓,又在二樓。它在自己的大房子裏,身體卻只有那麼小,不可能充滿整個房子,那它要那麼大的房子又有什麼用呢?
汪曾祺也寫過一篇散文,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上個世紀八十年代…
《禅修如何助益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