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如何助益人生
——贤宗法师讲于上海
杨柳整理
一、觉当下改习气得大成
什么是禅修呢?禅修不是独独在此,局限于道场之中的;禅修也不是仅仅依靠打坐来维持的,因为它不是要求大家来练习腿功,增加脚力。禅修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这里禅修,应该感受生活的每一个奇迹,感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感受,每一个当下。如果你能够如是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阳光明媚,欣然自适;如果不能够做这样微妙的感受,时时在当下妄想纷飞,想着已过去的和未来到的,生活就是一片火海,令你如坐针毡。
为什么我们会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做家务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惰性在作怪。而实际上则是你那颗四处窜动、无法安住的心在作怪。读书的时候羡慕那些工作的人,工作的时候羡慕那些读书的人;做家务的时候想着要去逛街,逛街的时候挂念着家务还没有做完。如果不能收服自己的心,不能使它凝聚于当下,那便一件事情也做不好,一件事情也做不成。那么人生也就在莫名的担忧与烦躁中,日复一日,迅速地消失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呢!因此,学会接受当下,包容当下,安住当下是最为紧要的。
我们身上的习气,是无始以来积累起来的。比如人都喜欢安逸,人都喜欢名利,人都喜欢“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人都喜欢“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种惯性的思维与宇宙运行的规律是明显有矛盾的,但是人就是没有办法丢弃这种渴望居于极致而不更替,安于生活而不离弃的追求。
比如,你总是习惯于八点起床,我六点把你喊起来,你就会觉得很不高兴。觉得师父剥夺了你两个小时的睡眠。于是整天就想着这两个小时没有睡很不划算,因此浪费了一天的时间而处于游离和不高兴的情绪中。这就是习气。
大家来这里禅修以后,希望你们能够把禅修的思想带到生活的每一个时刻中。拖地板的时候就感受这个劳动的过程,感受汗如雨下,感受地板一点一点变得清洁起来,这时候,你的心也会慢慢地变得清洁起来。这样被清洁的地板,将是有史以来最干净的地板,会给别人带来愉悦,也会增加自己的修行。带着禅者的心去做每一件你所不愿意做的事情,痛苦就瞬间转化为喜乐。
人生莫不是由过程组合而成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未到来,只有今天,只有此刻,弥足珍贵。
如果我们一直把自己框定在固有的习气之中不能拔除出来,我们的人生就由此受到局限,因此裹足不前。当我们在哪一个自己认为饱满而完美的状态中停留下来,也就是我们开始迈向衰亡的那个时刻了。我们都知道,豆腐的营养价值很高,据说有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和脾胃,抗癌等一系列作用,甚至可以作为药材对某些疾病进行食疗。但是豆腐就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吗?豆腐性寒,常食豆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肾功能减退等疾病,因此老年人和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宜过多食用。无论是常食豆腐还是常食肉类,一旦过量,都会引起身体的某种不适,如果过度偏食,也都会在我们的器官上显现出来。因此,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某种习气,及时省觉自己的身体、精神状态,及时调整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凡事莫不相反相成。当一个人越是让你感到不舒服,他就越是你生活的导师,你要不断劝自己打开心量,接受他、包容他,这个过程你可以看作是磨难,也可以看作是修行。当你对治了对他的这种不舒服,你的心智就有了很大的超越,你的境界就会得到莫大的提升。
一个人想要有所小成,需要朋友;一个人若想有所大成,就需要敌人。敌人是你的逆增上缘,他通过打击你的方式使你成才。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这就是说,要成大事的人,必须先要经过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大磨难。因此,我们的日诵警策文第一条就要让你“赞美敌人”。在我们的生命中,什么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呢?不是大喜,便是大悲。因此,我们要包容一切悲,包容一切苦,涤除妄念,实现自身的成长。
二、知变异增灵性重实践
为什么在佛的世界中众生圆满,在众生的世界中众生污浊呢?我们永远以残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此万物残缺,绝无圆满之相。以此可见,我们应该改变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比如一个人在二十年以前欺骗了你,二十年之后难道他还是一个骗子吗?也许他已经改变了很多,提升了很多;也许他还不如以前。我们为什么不以客观的眼光去审视他呢?我们如果不以“变异”的思想来看待事物,也就违背了宇宙万物显现之真理。
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四季的更替;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地壳的产生;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万物的往来;如果没有变化,地球就不会灭亡。但天下皆知这种不变是不可能的,因此宇宙就用草木的枯荣、众人的生死向我们宣说着变化的铁则。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呢?我们四岁看到的东西,四十岁看到的东西,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如果我们的思想一直禁锢在以往,而没有前进,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只有器官的变化,年岁的增长,而灵性始终没有任何的提升。
如果每天都进行反思和总结,那么我们的心智就会不断地得到提升。这就是一个修行者应当坚持的生活方式。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看完一本书,书还是书,我还是我呢?如果书中的知识不能为我所用,那看书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本好书,要用一颗敏锐的心来吸收它,我们要用书中的道理来观照自己的人生,否则书就只是一堆字纸而已啊。为什么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还是因为一个职称跟同事过意不去呢?为什么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反而越来越自以为是,不能够宽容呢?这些基本的道理,难道《老子》没有讲,《圣经》没有讲吗?他们引经据典,俯仰即是,难道没有读过这些书籍吗?相反的,有些人因为一句话而开悟,将它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禅修就是要让我们的心与身真正共存。当它们同步而行时,我们就能够享受生活的每一个过程。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湿了身体,被领导指责,被同事排挤,都会因为心的接纳而变成一件益事。它们或者成为人生中不可复制的经验,或者成为一剂成长的良药,拔擢和升华了你。
在黑夜中,一人向天而问:“伟大的佛陀,你不是说处处都是光明么,为什么我这里确是一片漆黑,为什么我的生活就是一贫如洗呢?”他不知道,光明只是暂时地被黑暗遮蔽起来,而遮蔽它的东西,并不能够改变光明的实质。他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面,此时正是暖阳朗耀。他也不知道,窗外有萤火等待他去对话,有明月等待他去共舞。是他内心的黑遮蔽了光明,而事实上,光明、幸福、理想的人生都从未离开,关键就在于你自己见到的是什么,选择的是什么。
禅修就是通过慧眼的开启,来改变我们的人生,达到更高远的境界。
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者而言,如果永远只是考虑一己私利,而遮蔽了对于市场、客户需求的思考,也就远离了从商之道。这样的运行方式是有局限的,而且会导致你的企业快速地走向衰亡。因为天道是用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而很多人则一味索取,分明已经很有钱了,还是觉得不满足,以不足的来补有余的,这样不符合天道的做法,你的企业、事业能够长久吗?
当我们双拳紧握,能够拍出响声吗?只有当我们张开手掌之时,我们才能够击出响亮的声音。双手紧握,即使握无量沙,也终有放开的一天;相反,双手不执取于物,光风霁月,鸢飞鱼跃,万物尽在你的掌中。
我们看待问题,应该站在更宽广的角度来观照眼前暂时的、局部的问题,这样才能看得透彻,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三、种善因明自性常助人
有一个小伙子跑来对我说:“我和一个女孩子谈了七八年的恋爱了,今天她突然说没有办法接受我了,要和我分手。我应该怎么办?”我说:“首先你不可以责怪她。之前我曾多次告诫你要改变身上的一些习性,你没有做到。她今天离开你,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要知道,你今天得到的果,就是因为你先前种下的因导致的。其次,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今天你跟她分手,你能够以此为觉醒的开始,从此刻开始努力,从此开始种下好的因,那么今后你自然可以超越今天的自己。你的恋爱问题也自然会得到解决。”
佛教认为,因果绝非迷信。你早上没有吃饭,过一会儿就会饿;你一直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家庭,家庭自然不可能是美满的。这是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不是什么神秘主义的理论。
有一位女士,她依靠祖产,在杭州有四五套房子,开着跑车,过着优渥的生活。但是她并不快乐。她对我说,她的先生是一位公务员,要求她谋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她觉得很没有意思,一个月几千块钱的收入,甚至不够养车,因此她很不乐意,和先生闹了别扭。我对她说:“你不要责怪你的先生,你要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最终的追求是什么?你有那么多房子,但是自己却只能住在一套房子里。你有那么多的钱,但却只能花有限的钱。为什么不去做一点回馈社会的事情呢?这也是为你的后代积德啊。”
有一个童话说,有一只猫头鹰,它有一栋大别墅。可是它常常觉得很烦恼。因为它发现,当它的朋友在门外喊它:“猫头鹰,你在哪里?”它总是不得不回答:“我在一楼”,或者“我在二楼”。它不断在在一楼和二楼之间飞奔,希望有那么一刻,自己可以既在一楼,又在二楼。可是它从来没有成功过,最终累瘫在楼梯上。因为它没有办法同时处在不同的空间里,没有办法又在一楼,又在二楼。它在自己的大房子里,身体却只有那么小,不可能充满整个房子,那它要那么大的房子又有什么用呢?
汪曾祺也写过一篇散文,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禅修如何助益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