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左右,有一个拾荒的老人,天天连饭也舍不得吃,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拾荒。最后他去世的时候,别人竟然在他容身的破席子下面发现了六千块钱。作家感叹道:他留着这些钱又是为了什么呢?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呢?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很容易被牵扯进世俗红尘之中。这个红尘世界,以金钱为衡量能力的标准,以地位衡量人的道德。我们很容易在追求这些物质时忘记了自己的宿命,一不小心就变成泼留希金,变成葛朗台。
我们常常会觉得,当我有钱了,就一定会幸福。可是当你有了一千万的时候,发现亿万富豪多得是;当你有了一个亿的时候,发现李嘉诚还是遥不可及。结果越追求,越不幸福。这就好像我们开始立志要去北京,在去北京的过程中,我们遇水搭桥,逢山开路。造了几座桥,开了几条路以后,开心得不得了,天天找人来参观自己的杰作,结果忘记了去北京。一路行走,一路丢失梦想,结果把自己忙得团团转,却离我们澄明的自性越来越远了。
那么怎么防止这种由物质造成的异化呢?那就是要时时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我们身边有很多事业有大成就的人,都非常愿意以自己目前拥有的东西来帮助别人,愿意扶持、培养更多的人。他们利益别人而不图回报,结果被帮助的人却非常愿意来报答他们。这就是老子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四、四摄法利众生护慧命
佛教讲菩萨用四种方法引导人们的生活,使之走上大乘正道,这就是“四摄法”。四摄中,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
菩萨常行布施,施恩惠于众人,常怀利他心,众人以是乐闻佛法。由此可见,菩萨不仅以金钱布施,也用德化,用善行,尽各种能够想到的方式来帮助别人。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穷人问佛陀说:“我想要变得富可敌国,有什么办法呢?”佛陀说:“布施。”那人感到很奇怪:“我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去布施呢?”佛陀说:“你对人说话,可以用好的言语来赞美,这就是布施;你可以对人微笑而不怨怒,这就是布施;你看到别人有行动不便的,搀扶一把,这就是布施。时时处处,想到要布施,都可以布施。”的确是这样,大家在公交车上让个座,就是布施。不要认为什么东西是自己买下来的,是自己独有的,而要学会分享。
在新加坡,没有一个人会在室内抽烟;在日本,大家会主动收拾好自己的垃圾;这些为别人带来清洁的环境的行为,遵守公德的行为,也就是布施。
来到寺院里,我们会要求大家在吃饭时止语,不要说话。因为吃饭的时候如果说话就容易把食物喷到别人那里,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对于礼仪的教育,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现代注重分数的教育中,礼仪反而被忽视了。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朋友,正式场合用黑西装搭配一双白袜子,这就不大雅观了。如果我们的行为很高雅、得体,那就是一种布施。
布施甚至会关系到一国之和谐。比如做生意的应当要按时、按额交税,不要总是想着偷税漏税,有钱就有职责为社会的平衡做贡献。否则,如果你为富不仁,盘剥穷人,那你即使有千万名车,你敢开出去吗?有千平方的宅子,你敢住吗?
我们现在强调的“为人民服务”,不也是布施吗?
我们最大的弱点就是总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如果能够克服这一点,人际关系不用维持而良性运转,你的周围会汇集越来越多和你一样,愿意布施的人,那么你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顺利进行的呢?
自私心,越淡越好;布施心,越浓越好。这就是为人处世的诀窍,就是超越自身局限的秘诀。记住要把这种布施心用行动带进生活中,感染越来越多的人。
爱语是指菩萨常以善言抚慰众生、劝导众生,众生因此亲近他。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依此勉励自己,常赞美他人,常以善言为他人解围,而不以恶语辱骂他人,不以两舌坑害他人,不以不实的绮语蒙骗他人。比如一个人分明长得非常一般,你见到他还一直夸他漂亮,别人会相信吗?一个人明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还要说他财不外露,他不会觉得你有企图吗?那是不是对于一般的朋友就不能赞美了呢?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的人很善良,有的人微笑很美,有的人牙齿很白。针对他的优点,针对他自己觉得最好的地方来施以爱语,对方才会觉得很高兴,觉得你很真诚。你也就很容易和他交上朋友。记住,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指责。如果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也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三是利行,就是不断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我们总是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让自己修行好就已经很不错了,却忘记用行动来帮助别人。其实,想到和知道是没有力量的,做到才有力量。
我们在生活中有几样东西必须坚守:首先是过有规律的生活。比如规定自己几点起床,到了时间无论如何都要起来。两个月以后,生物钟形成,想不起来也做不到。过有规律的生活,人身上的疾病就会少很多,负面的情绪也会少很多。其次是对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设定底线。比如夫妻间吵架,你要知道哪些言语是禁区,侮辱对方人格的,刺伤对方尊严的,以离婚相威胁的,提都不能提。这种语言一旦说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真的会有不好的结果产生。我们应该在某种可调和的状态中生活,符合中道,不要过激。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读书的时候,往往是在班上处于中上游的同学,比较容易在以后成才。因为既吸取了知识,但思维又没有被书本所禁锢,因此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得游刃有余。第三,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加以坚持,不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比如我们想要做一个博学的人,一旦规定自己每天看十页书,无论多忙都一定要坚持。你想一想,一天看十页,十年可以看多少书呢?否则,每天浑浑噩噩,一直被自己的习气所牵引,一生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应该要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这样才是既精进又随顺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同事呢?同事就是只有站在与别人一样的频道上来说服别人,别人才可能心悦诚服。这一点需要很强的定力才可以,否则为了教育别人,也去和别人一起搓麻将,上歌厅,弄不好就被别人给带坏了。同事还有一层是很难克服的,就是我们总是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地想要教训别人。这样做的话,越是对别人好,别人就越是对你避之不及,把心门关得紧紧的。所以同事这一点,是四摄法中最难做到的。
我们今天以四摄法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够将这些法门落实到生活当中,时时禅修,处处宁静。最终达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样宽阔无限的境界。
五、结佛缘情似赠兴如答
学员:请问师父,学佛与佛学有什么区别?修行与觉悟有什么关系,哪个更为重要?
贤宗法师:学佛就是我们以佛陀为导师,向他学习,来指导人生。佛学就是将佛及其后继者的思想当作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前者更注重实践,而后者更注重理论。我认为,佛学的真正落脚点还是应该在人生中,只有运用它帮助我们改变、提升自己的身心灵,佛学才是大有助益的。如果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践行,学问就会成为“所知障”,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从古至今,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莫不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够对社会有所帮助。否则,理论只是空中楼阁,必将速朽。
第二个问题,修行是觉悟的前提,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能够有所觉悟。就像烧水一样。前十分钟一直在烧,一直没有开,在十一分钟突然开了。那你说,是前十分钟重要呢,还是后一分钟重要呢?当然都是同样重要的。我们说顿悟是由渐悟达成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如果想要成为生活的智者,就要时时刻刻注意积累,注意观照,注意反思。这样才会有觉悟的那一刻。
学员:师父,现在常有心灵培训的课程要我们寻找心灵的上师,请问上师是什么意思呢?
贤宗法师:上师就是你最好的老师。这个上师就是光明,就是圆满。光明和圆满又在哪里呢?它们就在你的心中,就像佛一样。佛不是大殿里的金身,不是莲花座上雕塑,佛只在你心中。它是你内心圆满的自性。当你把负面的情绪修成光明和圆满的时候,佛就越来越清晰,你就越来越靠近佛的境界。
学员:我有一个朋友,她老公是做投资的,事业非常成功。但是她的老公两次出轨。这以后,我的朋友就再也不相信他了。只是因为有了孩子,才凑合着过下去。而她的先生只相信投资学习,从来不接受其他的知识,所以怎么劝也没有用。我的朋友感到十分苦恼。请问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贤宗法师:任何事情都有取舍。因为没有一件事情、一个人是完美的,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更重要的不是责怪对方,而是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来解决问题。如果你的朋友选择离婚,她可能会失去孩子;如果选择给孩子保全住一个完整的家庭,就应该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在怨恨中过日子,不要因为抓住了对方的小尾巴而“相敬如冰”,甚至“相敬如兵”,否则只能使婚姻陷入更加麻烦的境地。我推荐大家看一本小说,叫做《“合理”出轨》。这部小说通过几个案例反思了当代婚姻中出轨的原因,有的女性用严防死守,结果反而更加导致先生的出轨。我并不赞同用计谋、策算来解决婚姻中遇到的问题。记住一句话,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无尽的包容。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禅修如何助益人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