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左右,有一個拾荒的老人,天天連飯也舍不得吃,不斷地工作,不斷地拾荒。最後他去世的時候,別人竟然在他容身的破席子下面發現了六千塊錢。作家感歎道:他留著這些錢又是爲了什麼呢?
人活著究竟爲了什麼呢?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很容易被牽扯進世俗紅塵之中。這個紅塵世界,以金錢爲衡量能力的標准,以地位衡量人的道德。我們很容易在追求這些物質時忘記了自己的宿命,一不小心就變成潑留希金,變成葛朗臺。
我們常常會覺得,當我有錢了,就一定會幸福。可是當你有了一千萬的時候,發現億萬富豪多得是;當你有了一個億的時候,發現李嘉誠還是遙不可及。結果越追求,越不幸福。這就好像我們開始立志要去北京,在去北京的過程中,我們遇水搭橋,逢山開路。造了幾座橋,開了幾條路以後,開心得不得了,天天找人來參觀自己的傑作,結果忘記了去北京。一路行走,一路丟失夢想,結果把自己忙得團團轉,卻離我們澄明的自性越來越遠了。
那麼怎麼防止這種由物質造成的異化呢?那就是要時時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
我們身邊有很多事業有大成就的人,都非常願意以自己目前擁有的東西來幫助別人,願意扶持、培養更多的人。他們利益別人而不圖回報,結果被幫助的人卻非常願意來報答他們。這就是老子說的“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四、四攝法利衆生護慧命
佛教講菩薩用四種方法引導人們的生活,使之走上大乘正道,這就是“四攝法”。四攝中,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第叁是“利行”,第四是“同事”。
菩薩常行布施,施恩惠于衆人,常懷利他心,衆人以是樂聞佛法。由此可見,菩薩不僅以金錢布施,也用德化,用善行,盡各種能夠想到的方式來幫助別人。
佛陀在世時,有一個窮人問佛陀說:“我想要變得富可敵國,有什麼辦法呢?”佛陀說:“布施。”那人感到很奇怪:“我什麼都沒有,拿什麼去布施呢?”佛陀說:“你對人說話,可以用好的言語來贊美,這就是布施;你可以對人微笑而不怨怒,這就是布施;你看到別人有行動不便的,攙扶一把,這就是布施。時時處處,想到要布施,都可以布施。”的確是這樣,大家在公交車上讓個座,就是布施。不要認爲什麼東西是自己買下來的,是自己獨有的,而要學會分享。
在新加坡,沒有一個人會在室內抽煙;在日本,大家會主動收拾好自己的垃圾;這些爲別人帶來清潔的環境的行爲,遵守公德的行爲,也就是布施。
來到寺院裏,我們會要求大家在吃飯時止語,不要說話。因爲吃飯的時候如果說話就容易把食物噴到別人那裏,這是非常不禮貌的。對于禮儀的教育,實在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現代注重分數的教育中,禮儀反而被忽視了。我們常常會見到一些朋友,正式場合用黑西裝搭配一雙白襪子,這就不大雅觀了。如果我們的行爲很高雅、得體,那就是一種布施。
布施甚至會關系到一國之和諧。比如做生意的應當要按時、按額交稅,不要總是想著偷稅漏稅,有錢就有職責爲社會的平衡做貢獻。否則,如果你爲富不仁,盤剝窮人,那你即使有千萬名車,你敢開出去嗎?有千平方的宅子,你敢住嗎?
我們現在強調的“爲人民服務”,不也是布施嗎?
我們最大的弱點就是總想著自己的利益得失,如果能夠克服這一點,人際關系不用維持而良性運轉,你的周圍會彙集越來越多和你一樣,願意布施的人,那麼你還有什麼事情是不能順利進行的呢?
自私心,越淡越好;布施心,越濃越好。這就是爲人處世的訣竅,就是超越自身局限的秘訣。記住要把這種布施心用行動帶進生活中,感染越來越多的人。
愛語是指菩薩常以善言撫慰衆生、勸導衆生,衆生因此親近他。我們在生活中也要依此勉勵自己,常贊美他人,常以善言爲他人解圍,而不以惡語辱罵他人,不以兩舌坑害他人,不以不實的绮語蒙騙他人。比如一個人分明長得非常一般,你見到他還一直誇他漂亮,別人會相信嗎?一個人明明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你還要說他財不外露,他不會覺得你有企圖嗎?那是不是對于一般的朋友就不能贊美了呢?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有的人很善良,有的人微笑很美,有的人牙齒很白。針對他的優點,針對他自己覺得最好的地方來施以愛語,對方才會覺得很高興,覺得你很真誠。你也就很容易和他交上朋友。記住,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指責。如果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也就不要施加給別人。
第叁是利行,就是不斷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我們總是關注自己的所作所爲,覺得讓自己修行好就已經很不錯了,卻忘記用行動來幫助別人。其實,想到和知道是沒有力量的,做到才有力量。
我們在生活中有幾樣東西必須堅守:首先是過有規律的生活。比如規定自己幾點起床,到了時間無論如何都要起來。兩個月以後,生物鍾形成,想不起來也做不到。過有規律的生活,人身上的疾病就會少很多,負面的情緒也會少很多。其次是對自己的語言和行爲設定底線。比如夫妻間吵架,你要知道哪些言語是禁區,侮辱對方人格的,刺傷對方尊嚴的,以離婚相威脅的,提都不能提。這種語言一旦說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就真的會有不好的結果産生。我們應該在某種可調和的狀態中生活,符合中道,不要過激。大家有沒有發現,以前讀書的時候,往往是在班上處于中上遊的同學,比較容易在以後成才。因爲既吸取了知識,但思維又沒有被書本所禁锢,因此能夠在生活中運用得遊刃有余。第叁,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加以堅持,不被自己的業力所牽引。比如我們想要做一個博學的人,一旦規定自己每天看十頁書,無論多忙都一定要堅持。你想一想,一天看十頁,十年可以看多少書呢?否則,每天渾渾噩噩,一直被自己的習氣所牽引,一生也不會有什麼成就。應該要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這樣才是既精進又隨順的人生態度。
什麼是同事呢?同事就是只有站在與別人一樣的頻道上來說服別人,別人才可能心悅誠服。這一點需要很強的定力才可以,否則爲了教育別人,也去和別人一起搓麻將,上歌廳,弄不好就被別人給帶壞了。同事還有一層是很難克服的,就是我們總是很容易以自我爲中心,高高在上地想要教訓別人。這樣做的話,越是對別人好,別人就越是對你避之不及,把心門關得緊緊的。所以同事這一點,是四攝法中最難做到的。
我們今天以四攝法與大家共勉,希望我們都能夠將這些法門落實到生活當中,時時禅修,處處甯靜。最終達到“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這樣寬闊無限的境界。
五、結佛緣情似贈興如答
學員:請問師父,學佛與佛學有什麼區別?修行與覺悟有什麼關系,哪個更爲重要?
賢宗法師:學佛就是我們以佛陀爲導師,向他學習,來指導人生。佛學就是將佛及其後繼者的思想當作一門學問來加以研究。前者更注重實踐,而後者更注重理論。我認爲,佛學的真正落腳點還是應該在人生中,只有運用它幫助我們改變、提升自己的身心靈,佛學才是大有助益的。如果什麼都知道,什麼都不踐行,學問就會成爲“所知障”,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從古至今,所有的思想家、哲學家,莫不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對社會有所幫助。否則,理論只是空中樓閣,必將速朽。
第二個問題,修行是覺悟的前提,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能夠有所覺悟。就像燒水一樣。前十分鍾一直在燒,一直沒有開,在十一分鍾突然開了。那你說,是前十分鍾重要呢,還是後一分鍾重要呢?當然都是同樣重要的。我們說頓悟是由漸悟達成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如果想要成爲生活的智者,就要時時刻刻注意積累,注意觀照,注意反思。這樣才會有覺悟的那一刻。
學員:師父,現在常有心靈培訓的課程要我們尋找心靈的上師,請問上師是什麼意思呢?
賢宗法師:上師就是你最好的老師。這個上師就是光明,就是圓滿。光明和圓滿又在哪裏呢?它們就在你的心中,就像佛一樣。佛不是大殿裏的金身,不是蓮花座上雕塑,佛只在你心中。它是你內心圓滿的自性。當你把負面的情緒修成光明和圓滿的時候,佛就越來越清晰,你就越來越靠近佛的境界。
學員:我有一個朋友,她老公是做投資的,事業非常成功。但是她的老公兩次出軌。這以後,我的朋友就再也不相信他了。只是因爲有了孩子,才湊合著過下去。而她的先生只相信投資學習,從來不接受其他的知識,所以怎麼勸也沒有用。我的朋友感到十分苦惱。請問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賢宗法師:任何事情都有取舍。因爲沒有一件事情、一個人是完美的,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更重要的不是責怪對方,而是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來解決問題。如果你的朋友選擇離婚,她可能會失去孩子;如果選擇給孩子保全住一個完整的家庭,就應該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在怨恨中過日子,不要因爲抓住了對方的小尾巴而“相敬如冰”,甚至“相敬如兵”,否則只能使婚姻陷入更加麻煩的境地。我推薦大家看一本小說,叫做《“合理”出軌》。這部小說通過幾個案例反思了當代婚姻中出軌的原因,有的女性用嚴防死守,結果反而更加導致先生的出軌。我並不贊同用計謀、策算來解決婚姻中遇到的問題。記住一句話,愛就是深深的理解和無盡的包容。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禅修如何助益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