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幸福之門的七把鑰匙

  開啓幸福之門的七把鑰匙

  ——賢宗法師講于龍元建設集團

  楊柳整理

  很高興今天能夠和龍元建設的各位家人做一個簡短的分享。大家從事的是建築行業,與我所在的佛教事業看起來有很大的分別。盡管我們的行業殊異,在事相上有所不同,但在終極的原理上卻是相通的,因此,我們能夠來面對面做一個對接。

  爲什麼說我們大有相似之處呢?這是從人本的角度上來說的。

  讓我們來想一想,我們爲何而服務?大家所做的是爲了讓消費者安居樂業,讓納稅人合理地享受到城市的公共設施,讓老百姓能夠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之中;而我們寺廟是淨化心靈的場所,使人從內心得到提升,使人從更高的角度上來對待一席生命,使人不懼生,不畏死。前者爲身有所居而服務,後者爲心得其所而奉獻,不都是從人本的角度來行事、利他的嗎?

  人活著總是離不開兩個方面,一是物質,二是精神。倉廪豐足是爲了使人安身立命,但是有了花園,有了洋房,有了好車,卻不一定能夠在洋房裏安臥,不一定能夠看住自己的心。因此,在物質生活之上,更需要精神的培養與淨化。心態和境界最終決定你的幸福,而非物質。不丹首相提出“幸福指數”,就是因爲物質之上仍有精神層面之緣故。

  人們跟隨著經濟大潮而競逐名利,擔的是千斤擔,乘的是蚱蜢舟,常常覺得心神不定,恍惚遲疑。有了錢,還是難免會有人詛咒你、辱罵你、指責你,你的心會不會因爲別人的責難而輾轉難眠呢?你會不會深陷在郁悶之中走不出來呢?

  針對以上的難題,我和大家從七個方面的分享。

  一、信念,是不可磨滅的

  首先,我們需要直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信念”。

  《論語》中有子貢問政于孔子的故事: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叁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顔淵》)

  這段故事的意思是:孔子認爲政治穩定、天下太平需要依靠的因素有叁個,分別是糧食、軍事、人民對國家所具有的信心以及國富民強的信念。在這叁者中,如果一定要去掉一個,首先舍去的是軍事。正像老子所認爲的那樣,兵器乃是國家的不祥之器,如果使用不當,將會招致殺身之禍。而在糧食和民信中,孔子以後者爲最重。因爲只有民信具足,才能彙聚人心,共度危難或共襄盛舉。

  在最近的電影《功夫熊貓》中,我們也看到了“信念”的重要性。一開始,熊貓顯得又憨又笨,就像是沈迷于騎士小說的堂吉诃德一樣引人發笑。它除了對于武功的熱愛之外,就是一身肥肉和一顆愛做夢的心。當它在很偶然的機會中碰巧成爲武林高手的候選人時,它的師父感到十分苦惱,不知道應該怎樣訓練它。于是,熊貓的師父就去問龜仙人怎樣才能夠使熊貓變成真正的武林高手。龜仙人告訴它,要訓練熊貓,首先要有“信念”,要有使它成爲武林霸主的信心。于是,它的師父就按照熊貓的特性來訓練它,最終使它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功夫熊貓”。

  人的信念在最關鍵的時刻總是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時候我們的身體吃不消了,所憑借的就是磐石一般的信念。你們看那些跑馬拉松的選手,在最後沖刺的時候,其實體力都已經差不多耗盡了,但是強大的信念會推助他們依然向前,突破最後的距離。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也是一樣,憑借信念要比理想更加強大。當理想的光輝因爲現實的磨難而退卻,信念卻能說服我們不要裹足不前,它推動我們前進,達到成功的彼岸。

  一個有信念的人,就不會爲五鬥米折腰,也不會因他人的毀謗而放棄。一個有信念的人就有脊梁。我們佛教的修行,也就是修這樣的一種品質和德行。

  家族的世澤綿延,企業的長青長存,國家的長治久安,依靠的其實都是內在的信念。

  比如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人交了好運,大家會說那是因爲他祖上積德。這種說法乍一聽有點迷信的色彩,實際上卻是值得思考的。“禍因惡積,福緣善慶”,這是因爲祖上善良、柔和的人生價值與信念在無形中得以傳承,這才是家族興旺的真正緣起。一個家族越是行善,周圍的善人就會越來越多,正面的能量也就會越來越大。記住,積德比積財永遠重要得多。

  我認識一個從商的朋友,年輕的時候沒有什麼錢,就是開拖拉機的。當他開始想做一點生意的時候,他身邊就有幾個朋友一直幫助他。他心裏想,等自己有了錢一定要回報他們。等他有了業績以後,他真的開始回饋給以前幫助他的那些人。他越是付出,他身邊的推動力也就越大,久而久之,他的企業也就越來越興旺。他說,現在之所以自己的企業能夠做那麼大,完全不是因自己的意念所成,而是旁邊的人無形中成爲他的推動力,不斷地推助他的前進。這樣的情形,是不是善念的延續呢?

  我們中國人爲什麼要建一個祠堂來供奉自己的祖先呢?我們的祖先身上有某種品質幫助他成就事業。當我們每次祭拜他的時候,就會想到他的身上有某種優點值得我們學習。久而久之,祖先就成爲我們的榜樣,我們就向他一樣樹立起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用聖人的品質來對照自己,見賢思齊,這就是祭祖祭天的內涵所在。

  佛學的智慧也是一樣。我們拜佛菩薩不是拜一尊木像,而是拜他們的精神。拜佛最終還是要反求諸己,依靠自我覺知,自我提升,獲得信念,證得圓滿。

  二、奉獻,因失去而得道

  奉獻,在佛教來說,就是布施。

  被稱爲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一生創辦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在七十多歲的年紀還接手了日航公司。這個公司在此之前已經連續多年虧損,但是在稻盛和夫的經營下,短短五個月以後,日航便實現了扭虧爲盈。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他將企業管理的精髓歸納爲簡單的幾個字:正念、利他、厚德、堅持。

  正念就是我們所起的每一個念頭都要和天地大道相吻合,不要做違背規律的事情。

  利他,也就是奉獻。一個能奉獻的人,收獲才是最大的。

  我們常常聽說一些動物利他的故事。比如有一種叫湯姆遜瞪羚的動物,當它們中的任何一只首先發現了天敵時,所做的不是逃跑,而是馬上不斷地原地起跳,以自己的身體爲目標提醒周圍的夥伴:有天敵,快跑。但是那只起跳的瞪羚就會成爲豹子的目標,被天敵吃掉。這種瞪羚一直都是以這種利他的生存法則在草原上生活,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同伴的安全。

  動物尚能如此,而身爲萬物之靈長的人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從媒體的報道中讀到,地震中、起火的手術臺上,個別不負責任的老師和醫生不顧學生或病人的安危,首先逃離現場,這是純粹的利己主義行爲,應當譴責。我們從輿論的一片聲討中也不難看出,奉獻之人受人尊重,利己之行人人唾棄。

  奉獻、布施並不是非得用金錢給予別人,孩子、老人、窮人也一樣都可以布施。孩子可以用純真的笑容來布施,老人可以用人生的經驗來布施,窮人可以用自己的力氣來布施。如果我們能夠以布施的心態來看待人生,就會發現一切圓滿。

  我們往往糾結于失去,認爲失去是一件不快樂的事情。但是世間的事情本來就有無限轉圜,有失去才會有得到的喜悅。剛才有位家人對我說:“我最近身體不好,感到非常苦惱。”我對他說,身體不好就是一件好事。因爲身體不好,我們才能夠感受無常,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使自己過上有規律的生活。

  昨天有一位朋友說,他是做家裝生意的,一年的營業額有兩個多億,但是淨利潤只有五百多萬。他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客戶不斷和他交涉,他覺得煩不勝煩,生意簡直做不下去。我說,你爲什麼不換一個角度來想一想呢?客戶找你交涉,就說明你所做的東西與他所想要的還有距離,這個距離越大,你努力的空間也就越大,利他的空間也就越大。

  境隨心轉。當我們遇到麻煩的時候,轉變一種觀念,改變一種思維,更正一種態度,變換一種角度,人生就自然洞明豁達,左右逢源。

  叁、思維,開啓全新的人生

  一個人的成功,至少有80%都取決于思維的格局。人們的智力程度往往是相似的,這個世界上從未有過這樣的偏見:一定是智商高的人領導智商低的人。決定我們人生的幸福、快樂、事業、家庭的,其實是思維。

  我們往往會遇到原地轉圈的情況,走進死胡同裏繞不出去。這個死胡同是什麼?就是我見、我思、我得、我慢、我執。因爲,絕大部分人都會認爲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自己的做法無可挑剔,所以人生才會處處碰壁,事業才會遇到瓶頸。

  我和綠城房産的一些高管關系很好。他們對我說,以前把市場定位在超級富人的時候,慢慢做下來,政策一變,就會遇到很大的阻力。這時,就應該應時而變。做房地産,總應該從人民的需要、中國未來的走向、整個世界的時勢等大局來思考。

  如果我們的思維總是很狹隘,那就會像童話中所說的一樣:蝙蝠覺得自己很優秀,既擁有鳥類的翅膀,又擁有獸類的模樣。它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在鳥獸中都建立起自己的地位,甚至成爲百獸之王。可是,因爲它有翅膀,獸類不接受它;因爲它長得像小獸,鳥類也不接受它。最後,它處處碰壁,只好單獨在夜裏飛行。

  中國的古話說:“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我們如果想要得到一片樹葉,必須要見到整片森林,對于事業和生活,都要有大局意識。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基業長青。

  四、覺知,感受自足的幸福

  人生的道路上找尋幸福感,需要覺知。

  因爲幸福本不是一件固有的、恒定的事情。所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有些事情在你看來是幸福的,在別人看來卻是痛苦。比如今天大家一起來這裏聽課,有的人覺得可以放下工作來學習,非常開心,他相信今天所聽到的東西能夠改變他的人生;有的人則認爲還有那麼多…

《開啓幸福之門的七把鑰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