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幸福之門的七把鑰匙▪P2

  ..續本文上一頁工作沒做完,還有那麼多事情沒處理,他又不想出家,還讓他特地過來聽一個和尚講課,他就會覺得如坐針氈。在這個過程裏是什麼在起作用呢?是覺知。

  又比如有一個叫傑米揚的人,他做的魚湯很好喝。他的朋友來他家做客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誇獎他做湯的手藝。于是,他開始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湯天下無敵。他是一個好客的人,以後每個朋友來他家,他就只做魚湯,而且給他們每個人都准備很多很多魚湯,喝得大家都感到反胃了。他卻渾然不知,仍然感到自己的手藝很好。這也是由于覺知不足造成的問題。

  有一次,我給上海交大的公共管理碩士講課。他們大都是一些年輕的公務人員,工作繁忙,學習背景優秀。當我開始給他們上課的時候,馬上感到他們的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我身上,聽得非常仔細,全神貫注,這種氛圍非常令人感動。我並不認爲自己講得有多麼動人,但是他們對于未知知識的學習力和吸收力卻非常驚人。他們對于知識的高度覺知力使我感到,這是一群非常具有前景的年輕人,他們的前途不可限量。

  很多人一遇到某種工作,首先想到的是抱怨。比如我讓你去掃地,你就覺得掃地是下等人做的事情,我怎麼可以去做呢?于是地就掃不幹淨。連地都掃不幹淨的人,如何去掃天下呢?轉變你的覺知,就是在接到工作的當下、遇到事情的那一刻,就馬上讓自己去接受它,喜歡它。只有喜歡一件事情,才能夠將它做好。大家是做建築的,能夠在一片平地上蓋起摩天大樓使人們有地方可以安居樂業,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呢。每一次,你的付出,都能改變世界。這樣的人生多麼有意義。

  當我們如是看待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意義就展現出來。你的人生就將喜樂富足,無所怨怼。這種快樂,需要覺知,需要不斷地觀照自己的內心。

  五、慈悲,大愛無疆

  我們的小冊子上有《日誦警策文》,其中的第一條是這樣的:“我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我贊美敵人。我在心裏默默地爲每一個人祝福。我愛自己,我用清潔與節製來珍惜我的身體,我用智慧和知識來充實我的頭腦。”這就是愛,這就是尊重,這就是付出,這就是慈悲。

  佛教的慈悲是愛的升級。我們知道,佛教中的觀音菩薩以慈悲著稱,她對待每一個人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她自己離開苦海以後,依然願意尋聲救苦,倒駕慈航,以每個人都能夠接受的樣子示現,來幫助大家。慈就是給予快樂,悲就是拔除痛苦。慈悲是柔和的,是默默無聲的包容和理解。

  當你內心柔軟的時候,別人與你交流都會感受到你的慈悲,你的笑容因爲真實而讓人感到柔美動人,每個人都願意和你在一起,也願意幫助你,這就是慈悲的力量。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慈悲,那麼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我們常常使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慈悲的問題:大海上有兩艘船。如果兩艘船上都沒有人,即使撞到,也不會有沖突;如果一艘船上有人,一艘船上沒有人,撞到以後也不會有什麼沖突;但如果兩艘船上恰好都有人,撞到之後,必然爆發口舌之爭。雙方必然都會指責對方的過失,這時沒有法律來仲裁,那以什麼來化解呢?只有慈悲,只有包容。

  生活中也是一樣。生活並不常有絕對的對錯,大部分的矛盾都是因爲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導致的。你所遇到的矛盾,有一半是你的責任,所以不要總是去指責對方。化解矛盾的方法,首先就是要進行自我反思,把自己變成那一艘空船,把自己變空、變無,把一切矛盾化作無形,這就是佛教的思考方式。

  真正具有領導藝術的人就像空氣一樣,似有若無,他不時時出現,催促你幹這幹那,卻似乎又時時在你的身邊,陪伴你整個工作的過程。這就是慈悲的力量,它能夠使你的團隊永遠和諧,欣欣向榮。

  六、學習,升華志意

  爲什麼人在少年的時候成長得最快,就像被澆灌的樹木一樣可以在短短的幾年中得到最大的提升呢?就是因爲青少年時期的學習力是最強的,對于知識的渴望也最爲迫切。

  人可以學習的對象有很多很多:向書本學習,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向平凡的人學習,向天地學習,甚至向秋天落下的第一片樹葉學習季節更替的道理。從四季的更替中,我們可以了解人生生老病死的規律,了解生住異滅的規律。當你的企業到達一定的頂峰以後,就一定會有一個趨于平穩或者下落的過程,等下落到低谷的時候又會上升。這就是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無論你承不承認,都是一樣存在。

  只要你的心打開了,時時處處都可以學習。

  領導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成長,自我提升,這也要依靠學習。如果你不學習,而你的後生晚輩一直在學習,他們就會很快地超越你,取代你,讓你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在。

  正因學習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不大的寺院也專門開設書院,每年我們都要購買十幾萬冊的書,編印幾十萬冊的書進行流通。我們的每一間廂房裏都至少有十本書供客人閱讀,而且還專門成立了讀書會和青年會,使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從學習中得到益處。大家手上拿到的小冊子,我們每年的印量在九十多萬冊,每期的《香海禅心》雜志裏也一定會有好書推薦的欄目。盡管我們現在承受著建設寺院的壓力,但我們還是會用五分之一的收入來投入到文化建設上。以後,寺院發展了,我們還將專門用一座樓作爲圖書館,購買各個方面的書籍,以方便大家學習。

  我們都知道,企業想要得到長足發展,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後面又是什麼呢?是企業的文化、理想。而在文化的背後則是企業創立者的人生價值和人生使命在起作用。使命又來自于哪裏呢?來自于企業創始人的福德,以前所積累的福報與現在的德行吸引人才來到他的身邊,爲企業的建設貢獻力量。所以,我們主張大家都要廣種福田。

  怎樣種福田呢?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我們要使他衣食無虞;每一個與我們來往的客戶,我們要保證他們的利益;在社會中,企業也要承擔一份社會責任。福田越廣闊,企業的前景也就越光明。

  七、製度,規則保護慧命

  很多人覺得佛教的戒律很多,很嚴格。有兩百五十戒的說法,也有五百戒的說法。有的戒律甚至說每走一步路,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持咒念一句阿彌陀佛。因爲我們每喝一口水都有可能會傷害到一些微小的生命,每走一步路都有可能踩到螞蟻。人們認爲,這樣的戒律很瑣碎,很麻煩。

  但實際上,誰在世界上生存不必遵守一定的規則呢?即使是在饑荒或逃難的過程中,人也總是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線不可逾越,這就是人之爲人的本質。

  做企業也是一樣,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要知道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我們都知道,雙彙集團是一個大型的食品企業。但是因爲使用瘦肉精,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倒閉了,之前的叁鹿集團也是一樣。他們的失敗就告訴我們,做企業一定要有正念,要有自己的道德標准,絕對不能做傷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要知道,保護別人的生命,也就是保護自己。

  我們爲什麼主張過有節製的生活?這個所謂的“節製”,也就是按照一定的製度和規則來生存。比如我們的身體器官都有各自的排毒時間,晚上11點到1點是免疫系統排毒的時間,淩晨1點到3點是膽排毒的時間等等,如果錯過這些排毒的時間,不好好休息,過日夜顛倒的生活,身體就會出問題。老子所說的“去奢,去甚,去泰”,也就是這個意思。不縱欲、不爲惡、不做爲富不仁的事情,才能夠積累福德,使得生活和諧、安康、幸福。

  以上就是幸福生活的七把鑰匙,這些鑰匙不在別人的手上,也不依靠物質財富的豐盈而實現。掌握這些鑰匙,並懂得如何正確使用它們的,是我們夙慧的心。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阿彌陀佛。

  

《開啓幸福之門的七把鑰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