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工作没做完,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处理,他又不想出家,还让他特地过来听一个和尚讲课,他就会觉得如坐针毡。在这个过程里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是觉知。
又比如有一个叫杰米扬的人,他做的鱼汤很好喝。他的朋友来他家做客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夸奖他做汤的手艺。于是,他开始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汤天下无敌。他是一个好客的人,以后每个朋友来他家,他就只做鱼汤,而且给他们每个人都准备很多很多鱼汤,喝得大家都感到反胃了。他却浑然不知,仍然感到自己的手艺很好。这也是由于觉知不足造成的问题。
有一次,我给上海交大的公共管理硕士讲课。他们大都是一些年轻的公务人员,工作繁忙,学习背景优秀。当我开始给他们上课的时候,马上感到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我身上,听得非常仔细,全神贯注,这种氛围非常令人感动。我并不认为自己讲得有多么动人,但是他们对于未知知识的学习力和吸收力却非常惊人。他们对于知识的高度觉知力使我感到,这是一群非常具有前景的年轻人,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
很多人一遇到某种工作,首先想到的是抱怨。比如我让你去扫地,你就觉得扫地是下等人做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去做呢?于是地就扫不干净。连地都扫不干净的人,如何去扫天下呢?转变你的觉知,就是在接到工作的当下、遇到事情的那一刻,就马上让自己去接受它,喜欢它。只有喜欢一件事情,才能够将它做好。大家是做建筑的,能够在一片平地上盖起摩天大楼使人们有地方可以安居乐业,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呢。每一次,你的付出,都能改变世界。这样的人生多么有意义。
当我们如是看待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就展现出来。你的人生就将喜乐富足,无所怨怼。这种快乐,需要觉知,需要不断地观照自己的内心。
五、慈悲,大爱无疆
我们的小册子上有《日诵警策文》,其中的第一条是这样的:“我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我赞美敌人。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我爱自己,我用清洁与节制来珍惜我的身体,我用智慧和知识来充实我的头脑。”这就是爱,这就是尊重,这就是付出,这就是慈悲。
佛教的慈悲是爱的升级。我们知道,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以慈悲著称,她对待每一个人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她自己离开苦海以后,依然愿意寻声救苦,倒驾慈航,以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样子示现,来帮助大家。慈就是给予快乐,悲就是拔除痛苦。慈悲是柔和的,是默默无声的包容和理解。
当你内心柔软的时候,别人与你交流都会感受到你的慈悲,你的笑容因为真实而让人感到柔美动人,每个人都愿意和你在一起,也愿意帮助你,这就是慈悲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慈悲,那么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们常常使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慈悲的问题:大海上有两艘船。如果两艘船上都没有人,即使撞到,也不会有冲突;如果一艘船上有人,一艘船上没有人,撞到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冲突;但如果两艘船上恰好都有人,撞到之后,必然爆发口舌之争。双方必然都会指责对方的过失,这时没有法律来仲裁,那以什么来化解呢?只有慈悲,只有包容。
生活中也是一样。生活并不常有绝对的对错,大部分的矛盾都是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导致的。你所遇到的矛盾,有一半是你的责任,所以不要总是去指责对方。化解矛盾的方法,首先就是要进行自我反思,把自己变成那一艘空船,把自己变空、变无,把一切矛盾化作无形,这就是佛教的思考方式。
真正具有领导艺术的人就像空气一样,似有若无,他不时时出现,催促你干这干那,却似乎又时时在你的身边,陪伴你整个工作的过程。这就是慈悲的力量,它能够使你的团队永远和谐,欣欣向荣。
六、学习,升华志意
为什么人在少年的时候成长得最快,就像被浇灌的树木一样可以在短短的几年中得到最大的提升呢?就是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力是最强的,对于知识的渴望也最为迫切。
人可以学习的对象有很多很多:向书本学习,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向平凡的人学习,向天地学习,甚至向秋天落下的第一片树叶学习季节更替的道理。从四季的更替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生生老病死的规律,了解生住异灭的规律。当你的企业到达一定的顶峰以后,就一定会有一个趋于平稳或者下落的过程,等下落到低谷的时候又会上升。这就是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无论你承不承认,都是一样存在。
只要你的心打开了,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
领导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成长,自我提升,这也要依靠学习。如果你不学习,而你的后生晚辈一直在学习,他们就会很快地超越你,取代你,让你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在。
正因学习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不大的寺院也专门开设书院,每年我们都要购买十几万册的书,编印几十万册的书进行流通。我们的每一间厢房里都至少有十本书供客人阅读,而且还专门成立了读书会和青年会,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学习中得到益处。大家手上拿到的小册子,我们每年的印量在九十多万册,每期的《香海禅心》杂志里也一定会有好书推荐的栏目。尽管我们现在承受着建设寺院的压力,但我们还是会用五分之一的收入来投入到文化建设上。以后,寺院发展了,我们还将专门用一座楼作为图书馆,购买各个方面的书籍,以方便大家学习。
我们都知道,企业想要得到长足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后面又是什么呢?是企业的文化、理想。而在文化的背后则是企业创立者的人生价值和人生使命在起作用。使命又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企业创始人的福德,以前所积累的福报与现在的德行吸引人才来到他的身边,为企业的建设贡献力量。所以,我们主张大家都要广种福田。
怎样种福田呢?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我们要使他衣食无虞;每一个与我们来往的客户,我们要保证他们的利益;在社会中,企业也要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福田越广阔,企业的前景也就越光明。
七、制度,规则保护慧命
很多人觉得佛教的戒律很多,很严格。有两百五十戒的说法,也有五百戒的说法。有的戒律甚至说每走一步路,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持咒念一句阿弥陀佛。因为我们每喝一口水都有可能会伤害到一些微小的生命,每走一步路都有可能踩到蚂蚁。人们认为,这样的戒律很琐碎,很麻烦。
但实际上,谁在世界上生存不必遵守一定的规则呢?即使是在饥荒或逃难的过程中,人也总是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做企业也是一样,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要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我们都知道,双汇集团是一个大型的食品企业。但是因为使用瘦肉精,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倒闭了,之前的三鹿集团也是一样。他们的失败就告诉我们,做企业一定要有正念,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绝对不能做伤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要知道,保护别人的生命,也就是保护自己。
我们为什么主张过有节制的生活?这个所谓的“节制”,也就是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规则来生存。比如我们的身体器官都有各自的排毒时间,晚上11点到1点是免疫系统排毒的时间,凌晨1点到3点是胆排毒的时间等等,如果错过这些排毒的时间,不好好休息,过日夜颠倒的生活,身体就会出问题。老子所说的“去奢,去甚,去泰”,也就是这个意思。不纵欲、不为恶、不做为富不仁的事情,才能够积累福德,使得生活和谐、安康、幸福。
以上就是幸福生活的七把钥匙,这些钥匙不在别人的手上,也不依靠物质财富的丰盈而实现。掌握这些钥匙,并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它们的,是我们夙慧的心。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阿弥陀佛。
《开启幸福之门的七把钥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