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天道的喜樂人生
——香海禅寺第四十四期感恩禅賢宗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放下自我,開啓人生的多種可能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許許多多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曾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劉勰、武則天、順治、雍正、李叔同等我們熟悉的名人,都曾虔誠親法、向佛問道。他們或負經綸之才,或在社會中呼風喚雨,或在事業上風生水起,爲什麼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寺院呢?
有的人認爲寺院就是讓老太太來燒燒香、許許願,讓失落的人來逃避自己的地方,這實在是一種誤解。如果一味以這種主觀的臆想來代替客觀的事實,那就永遠不可能認清現實。我們說,要放下自我,因爲這個“自我”就是認識客觀事實的最大障礙。
“自我”只憑借直覺來做判斷,一旦認定自己的想法便不願意再去認識和學習,這在生活中是非常可怕的。比如我的身邊有一個朋友在第一次接觸古琴的時候就說:“這樂器很枯燥,彈起來索然無味。”他這樣一說,便注定此生都沒有機會領略到古琴的優雅與古拙之美。我們桐鄉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他閑談時對我說,他一生練琴,每天不下四個小時,才能夠達到今天的水平。大家看過《霸王別姬》的電影吧,小樓和蝶衣從小在戲班裏接受艱苦的訓練,哪一處唱的不好,師父就會用皮鞭抽,用煙杆捅嘴巴、敲牙齒,直到鮮血淋漓爲止。唱京劇的要成角兒,不知要付出多少唱念做打的功夫呢!
可見,我們如果想在某一個領域中有所成就,沒有長期的堅持和付出是難以成事的。如果僅憑第一印象,就否定一件事物,那就更不可取了。而要有所堅持,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自我”所設定的畛域。
放下自我只是第一步,接著就要堅持和深入地學習。但即使堅持學習,還是會因爲天資或方法的差異而得到不同的結果。有些研究佛教的學者,一輩子宗經苦讀,俯首案牍,總是在文字上下功夫,有小成而無大效。因爲他沒有去體驗和實踐佛教的思想。那麼思想就僅僅只是思想,沒有辦法使人生得到很大的改變。因此,我們主張學佛務必要注意實踐。
大家通過種種渠道,有機會親身體驗禅修,有機會實踐佛法,真是具有莫大的福報。我們常說,禅修不是老師教給你的知識,也不是記錄下來的筆記,而是你內心的體證,是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之轉換,是人生實際的自我超越。因此,禅宗主張“心印傳法”,也就是所謂“不立文字”的心法傳承。
禅不是得自外物的,而是依靠內在去覺醒的。就是說,我們要把外在的識見,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辨味”等等分別統統關閉掉,才能覺察到自己的內心。
此時此刻你的心是不是混沌稠濁,是不是煩惱無斷,是不是挂礙俗事,是不是不得平靜?這就是我們要觀想和突破的東西。我們何以會有以上的牽絆?就是因爲我們的心還不夠豐足,我們還有自私狹隘的那一面沒有突破。
我常常反思,人爲什麼總是會遇到逆境?爲什麼總會心生煩惱?爲什麼會處處碰壁?我認爲,這是因爲他還沒有找到天人合一的道。舉凡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物,他們的人生總是合道的。這個道是天道,也是人道。有一句古話說:“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這是說天有自己運行的常道,這種道是不會盈滿也不會虧損的,它不會因爲善人的善而增加,也不會惡人行惡而減損。正是因爲天道有其自身的規則,因此人可以去學習它,效仿它。反過來說,得天道者天助之,失天道者人誅之。我們所說的成道不是乘鶴高翔、羽化成仙,而是使人達成內在理想的圓滿境界。
我們心中的理想境界是什麼呢?起初的時候,你可能希望要車子、房子、票子、妻子、孩子。當你擁有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就滿足了嗎?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原來這些物質的擁有並不等于幸福的憑臨。這時你就會知道,你所想要的是健康、幸福、充裕的時間、悠遊的狀態,你想要爲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你就會慢慢體會到,什麼才是生命應當追求的本質,什麼才是合乎大道的人生?
二、順天而行的理想境界
爲什麼我們要提出“人生的理想境界”這個命題呢?可能再有些人看來,這個問題是虛妄的。有些人覺得賺到很多的錢,贏得很好的名聲,這就很理想。但是如果人一直以名利爲目的來努力追求,最後是無法得到大的收獲的。
我認識一位音樂家,她是上海音樂學院的系主任,是國內一位知名教授。但是她一點架子也沒有,每次只要我這裏一有什麼活動,她就會暫時放下手上的工作,來香海爲大家演唱。與她謙和的爲人相一致的,她的歌聲才足以使人動容。當她開嗓演唱的那一個瞬間,你會強烈地感到,她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歌唱,她整個人都融化在了音樂之中,她是忘我的,甚至是無我的。我相信,要達成這種境界,她心中所想的一定不會是,唱這首歌能爲我帶來什麼好處,而僅僅是想到音樂內在的律動。她所想的,也不會是語言、音准、形體這些外在的形式,而是“感物吟志”的那一份自然。惟其如此,才能夠達到樂與人的高度契合。天人合一的藝術作品具有巨大的能量:當作品表達憂傷的時候,你會感到涕淚滂沱;而當它表現欣喜的時候,則會使你不知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音樂是這樣,工作和做人是不是也是同樣的道理呢?
有一次,我聽一個做美容的朋友說,人的臉上有多少塊肌肉,多少個穴道,要怎樣去給每一個部位做調整,這張臉才能夠呈現出最美的樣子。這話我只能同意一半,誠然每個人都有權利使自己變得更美,但是如果不按照自己原有的模樣,而只是根據某個明星的樣子來進行整容,那經過調整的你,即使再漂亮,也不是你了。這世間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那爲什麼人要向著一個整齊劃一的目標而改變自己的模樣呢?
我們經常引用《莊子》中“儵忽鑿混沌”的典故來說明人應該要按照自己的自性來生活,不要因爲自己是什麼樣的,就要求別人也一定要像你一樣;也不要因爲別人擁有某樣東西,就一定要使自己千方百計獲得同樣的東西。
我們爲人處世、經營家庭、養身求道,都一定要按照宇宙的規律、事物的自性來加以利用,不要逆天而行。爭天鬥地,填山造海,最後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子孫的長遠利益。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就像我們在河上行船一樣:順流而行,事半功倍;逆流而行,事多龃龉。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不一定都能夠找到事物的規律,這個時候,做事就自然會遇到困難。那麼我們就要時時抱有一顆平常心、守道的心、甯靜的心。一旦我們把自己的心安住,那麼我們考慮問題就會非常敏銳而透徹,這樣,就能夠找到可行的方法,找到事物的規律。
當你在工作中和上司産生矛盾了,當你在家裏與你的孩子産生隔閡了,這個時候,我們不要總是把問題推給對方。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安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何以産生。你應該把自己想法的源頭和對方想法的出發點都一同做一個詳細的思考,把雙方的想法進行對接以後,你就能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這時再冷靜地和對方進行溝通,就能夠取得對方的理解。
冷靜、沈澱自己,去除抵觸心,就是禅修的部分意義。如果我們能夠把這種順天知命、覺察自我、善待他人的思想運用到生活當中去,那麼不僅你的身體會有很大的改變,而且對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也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我們做不好某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會去尋找做不好的外在因素,而很難去關注“我爲什麼做不好”的內因。這樣的做法實在是緣木求魚,會使你離幸福、快樂、和諧的人生越來越遠。
魚翔淺底,鷗鳥高翔,這本來是自然的規律,如果我們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把魚抓到岸上,把鳥關進籠子裏,這不就是逆天而行嗎?這樣的做法怎麼能得到好的結果呢?我們每一個寺廟的山門前都有一個“放生池”,佛教勸人放生除了教人行善的目的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勸人要順天而行,不要違背天意,將這些自然中的生靈作爲自己的盤中之餐。
叁、教育就是點燃火焰
順天而行這個命題在教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父母認爲,孩子是我的私有財産,是我自己生養的,他要學什麼、不學什麼當然是做父母的說了算。父母覺得自己以前讀書讀得少,就一定要求自己的孩子博學多才;父母喜歡音樂,就一定要讓孩子去學鋼琴。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呢?孩子只是憑借你們而來,並不是從你們而來;孩子的生活在未來的宅中,是你們遠遠不能夠想見的。只有根據孩子自身的興趣因勢利導,使其自生自長,而不要多加幹涉,這才是明智的做法。
在《柏拉圖對話集》的《拉刻篇》中,幾位雅典貴族希望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格鬥,以便使其變得勇敢。于是他們向蘇格拉底請教,學習格鬥會不會使孩子變得勇敢。在蘇格拉底與他們的對話中,這些聲名顯赫的貴族們發現,他們自己甚至連勇敢的定義都難以厘清,那麼又怎樣使孩子獲得這虛妄的勇敢呢?我們學習一件事情,既有可能使其變好,也有可能使其變壞,這都是很自然的,對于每一個孩子而言,什麼是勇敢,怎樣獲得勇敢,也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古希臘才有這樣的名言:“教育是點燃火焰。”這裏就隱含了一個意思:你是柴,當然可以用來點燃;但如果你是水,或是石頭,是不是就應該另謀他路,而不是以火相逼呢?
盡管我自己並沒有孩子,無法真正了解爲人父母的心情,無法親身知道十月懷胎的那種感覺,所以可能你們會覺得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我卻也是從一個孩子過來的,我不是孫悟空,我也有我的父母,所以我知道孩子心裏在想些什麼,知道父母應當怎樣和孩子進行溝通比較有益。
如果你的孩子很好動,但是你卻想引導他去學書法的話,就可以先采用一種試探性的方法。我們都知道,人生而具有模仿的天性。不僅是孩子喜歡模仿,…
《順應天道的喜樂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