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天道的喜乐人生
——香海禅寺第四十四期感恩禅贤宗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一、放下自我,开启人生的多种可能
我们知道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曾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刘勰、武则天、顺治、雍正、李叔同等我们熟悉的名人,都曾虔诚亲法、向佛问道。他们或负经纶之才,或在社会中呼风唤雨,或在事业上风生水起,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寺院呢?
有的人认为寺院就是让老太太来烧烧香、许许愿,让失落的人来逃避自己的地方,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如果一味以这种主观的臆想来代替客观的事实,那就永远不可能认清现实。我们说,要放下自我,因为这个“自我”就是认识客观事实的最大障碍。
“自我”只凭借直觉来做判断,一旦认定自己的想法便不愿意再去认识和学习,这在生活中是非常可怕的。比如我的身边有一个朋友在第一次接触古琴的时候就说:“这乐器很枯燥,弹起来索然无味。”他这样一说,便注定此生都没有机会领略到古琴的优雅与古拙之美。我们桐乡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他闲谈时对我说,他一生练琴,每天不下四个小时,才能够达到今天的水平。大家看过《霸王别姬》的电影吧,小楼和蝶衣从小在戏班里接受艰苦的训练,哪一处唱的不好,师父就会用皮鞭抽,用烟杆捅嘴巴、敲牙齿,直到鲜血淋漓为止。唱京剧的要成角儿,不知要付出多少唱念做打的功夫呢!
可见,我们如果想在某一个领域中有所成就,没有长期的坚持和付出是难以成事的。如果仅凭第一印象,就否定一件事物,那就更不可取了。而要有所坚持,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自我”所设定的畛域。
放下自我只是第一步,接着就要坚持和深入地学习。但即使坚持学习,还是会因为天资或方法的差异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有些研究佛教的学者,一辈子宗经苦读,俯首案牍,总是在文字上下功夫,有小成而无大效。因为他没有去体验和实践佛教的思想。那么思想就仅仅只是思想,没有办法使人生得到很大的改变。因此,我们主张学佛务必要注意实践。
大家通过种种渠道,有机会亲身体验禅修,有机会实践佛法,真是具有莫大的福报。我们常说,禅修不是老师教给你的知识,也不是记录下来的笔记,而是你内心的体证,是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之转换,是人生实际的自我超越。因此,禅宗主张“心印传法”,也就是所谓“不立文字”的心法传承。
禅不是得自外物的,而是依靠内在去觉醒的。就是说,我们要把外在的识见,如“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辨味”等等分别统统关闭掉,才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心。
此时此刻你的心是不是混沌稠浊,是不是烦恼无断,是不是挂碍俗事,是不是不得平静?这就是我们要观想和突破的东西。我们何以会有以上的牵绊?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还不够丰足,我们还有自私狭隘的那一面没有突破。
我常常反思,人为什么总是会遇到逆境?为什么总会心生烦恼?为什么会处处碰壁?我认为,这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天人合一的道。举凡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物,他们的人生总是合道的。这个道是天道,也是人道。有一句古话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说天有自己运行的常道,这种道是不会盈满也不会亏损的,它不会因为善人的善而增加,也不会恶人行恶而减损。正是因为天道有其自身的规则,因此人可以去学习它,效仿它。反过来说,得天道者天助之,失天道者人诛之。我们所说的成道不是乘鹤高翔、羽化成仙,而是使人达成内在理想的圆满境界。
我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呢?起初的时候,你可能希望要车子、房子、票子、妻子、孩子。当你拥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满足了吗?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原来这些物质的拥有并不等于幸福的凭临。这时你就会知道,你所想要的是健康、幸福、充裕的时间、悠游的状态,你想要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你就会慢慢体会到,什么才是生命应当追求的本质,什么才是合乎大道的人生?
二、顺天而行的理想境界
为什么我们要提出“人生的理想境界”这个命题呢?可能再有些人看来,这个问题是虚妄的。有些人觉得赚到很多的钱,赢得很好的名声,这就很理想。但是如果人一直以名利为目的来努力追求,最后是无法得到大的收获的。
我认识一位音乐家,她是上海音乐学院的系主任,是国内一位知名教授。但是她一点架子也没有,每次只要我这里一有什么活动,她就会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来香海为大家演唱。与她谦和的为人相一致的,她的歌声才足以使人动容。当她开嗓演唱的那一个瞬间,你会强烈地感到,她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歌唱,她整个人都融化在了音乐之中,她是忘我的,甚至是无我的。我相信,要达成这种境界,她心中所想的一定不会是,唱这首歌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而仅仅是想到音乐内在的律动。她所想的,也不会是语言、音准、形体这些外在的形式,而是“感物吟志”的那一份自然。惟其如此,才能够达到乐与人的高度契合。天人合一的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能量:当作品表达忧伤的时候,你会感到涕泪滂沱;而当它表现欣喜的时候,则会使你不知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音乐是这样,工作和做人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呢?
有一次,我听一个做美容的朋友说,人的脸上有多少块肌肉,多少个穴道,要怎样去给每一个部位做调整,这张脸才能够呈现出最美的样子。这话我只能同意一半,诚然每个人都有权利使自己变得更美,但是如果不按照自己原有的模样,而只是根据某个明星的样子来进行整容,那经过调整的你,即使再漂亮,也不是你了。这世间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那为什么人要向着一个整齐划一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模样呢?
我们经常引用《庄子》中“儵忽凿混沌”的典故来说明人应该要按照自己的自性来生活,不要因为自己是什么样的,就要求别人也一定要像你一样;也不要因为别人拥有某样东西,就一定要使自己千方百计获得同样的东西。
我们为人处世、经营家庭、养身求道,都一定要按照宇宙的规律、事物的自性来加以利用,不要逆天而行。争天斗地,填山造海,最后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子孙的长远利益。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就像我们在河上行船一样:顺流而行,事半功倍;逆流而行,事多龃龉。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一定都能够找到事物的规律,这个时候,做事就自然会遇到困难。那么我们就要时时抱有一颗平常心、守道的心、宁静的心。一旦我们把自己的心安住,那么我们考虑问题就会非常敏锐而透彻,这样,就能够找到可行的方法,找到事物的规律。
当你在工作中和上司产生矛盾了,当你在家里与你的孩子产生隔阂了,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总是把问题推给对方。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安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何以产生。你应该把自己想法的源头和对方想法的出发点都一同做一个详细的思考,把双方的想法进行对接以后,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时再冷静地和对方进行沟通,就能够取得对方的理解。
冷静、沉淀自己,去除抵触心,就是禅修的部分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顺天知命、觉察自我、善待他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当中去,那么不仅你的身体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对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们做不好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去寻找做不好的外在因素,而很难去关注“我为什么做不好”的内因。这样的做法实在是缘木求鱼,会使你离幸福、快乐、和谐的人生越来越远。
鱼翔浅底,鸥鸟高翔,这本来是自然的规律,如果我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把鱼抓到岸上,把鸟关进笼子里,这不就是逆天而行吗?这样的做法怎么能得到好的结果呢?我们每一个寺庙的山门前都有一个“放生池”,佛教劝人放生除了教人行善的目的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劝人要顺天而行,不要违背天意,将这些自然中的生灵作为自己的盘中之餐。
三、教育就是点燃火焰
顺天而行这个命题在教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的私有财产,是我自己生养的,他要学什么、不学什么当然是做父母的说了算。父母觉得自己以前读书读得少,就一定要求自己的孩子博学多才;父母喜欢音乐,就一定要让孩子去学钢琴。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呢?孩子只是凭借你们而来,并不是从你们而来;孩子的生活在未来的宅中,是你们远远不能够想见的。只有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其自生自长,而不要多加干涉,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在《柏拉图对话集》的《拉刻篇》中,几位雅典贵族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格斗,以便使其变得勇敢。于是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学习格斗会不会使孩子变得勇敢。在苏格拉底与他们的对话中,这些声名显赫的贵族们发现,他们自己甚至连勇敢的定义都难以厘清,那么又怎样使孩子获得这虚妄的勇敢呢?我们学习一件事情,既有可能使其变好,也有可能使其变坏,这都是很自然的,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什么是勇敢,怎样获得勇敢,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古希腊才有这样的名言:“教育是点燃火焰。”这里就隐含了一个意思:你是柴,当然可以用来点燃;但如果你是水,或是石头,是不是就应该另谋他路,而不是以火相逼呢?
尽管我自己并没有孩子,无法真正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无法亲身知道十月怀胎的那种感觉,所以可能你们会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却也是从一个孩子过来的,我不是孙悟空,我也有我的父母,所以我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知道父母应当怎样和孩子进行沟通比较有益。
如果你的孩子很好动,但是你却想引导他去学书法的话,就可以先采用一种试探性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人生而具有模仿的天性。不仅是孩子喜欢模仿,…
《顺应天道的喜乐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