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留一個角落,靜靜安放信仰

  留一個角落,靜靜安放信仰

  ——2011年12月24日賢宗法師開示于香海禅寺

  楊柳整理

  “每個人都能認識自己,都能明智。”

  ——赫拉克利特

  聽說這次參加課程的都是建築行業的監理師,我這幾年一直在香海禅寺負責一些工程的監理,知道這實在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今天受主辦方之托,與大家分享一些人生信仰的建設問題。

  監理師在建築行業中往往都是真正的專家,相信大家在專業方面一定都有自己獨到之處。但是,如果大家在進入這裏時,還帶著一顆深谙世故的心沒有放下,那麼“信仰”便是虛幻的東西。

  當我們每一天處在具體的生活中,有精美的食物可以吃,有舒服的床可以休息時,信仰實在顯得那麼遙遠而無處安放。然而,我希望大家常做這樣的觀想:“今天就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天,此刻就是我的彌留之際,我的心是否會感到遺憾、悔恨?我是否能夠知道今生的意義何在,是否會因爲虛度光陰而捶胸頓足?我有沒有犯過無法救贖的錯誤,對人有沒有過虧欠?”

  這些觀想不僅不是枯燥無聊的,相反,它讓你認識你自己,讓你時刻明白自己是誰,來自哪裏,要向哪裏去。這些指向終極真理、指向存在的思考,在古希臘被稱爲“第一哲學”,它的地位要比今天被奉爲現代化的恩主的自然科學更加高貴。而佛陀更以這些指向生死問題的思考爲最究竟的智慧。思考這些問題,正是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其他的動物們整天都忙著尋找食物,忙著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它們可能生活在非常空靈、秀美的環境之中而不能自知,可能處在非常危險、緊迫的情況下而本能地忙于逃生。如果人的行爲、思考,都只能停留在這樣淺薄的層面上,那麼人又何以爲人呢?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所謂教育,其理論前提就是要“反思”。比如僧人在接受食物供養時,就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行爲,按照自己的功德多少來接受供養。這正是: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防心離過,貪等爲宗。

  正事良藥,爲療形枯。

  爲成道業,方受此食。”

  當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就要專注在吃飯的過程之中,心中不再有雜念紛弛,口中不再談論雜事,保持一顆安靜的心來感受每一顆米粒的芳香。吃飯時,我們必須關閉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六根,慢慢地咀嚼食物。

  很多人都說,在香海禅寺吃到的飯是最香的。這並不是因爲我們這裏的米有多麼好,只是因爲在這個簡單的環境裏,沒有什麼值得你去分心,也沒有人會在吃飯的時候說話,因此你在吃飯時是最專注、最安甯的。

  我有很多次都在大殿裏觀察那些施工的工人。有些人的神情左顧右盼,眼珠時時都在轉動,他並沒有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所做的事情上;但另一些人,他們的神色明顯非常專注、認真。當他們收工以後,我去檢查他們的工作質量時,驚歎那心神散馳的與全神貫注的人所做出來的東西區別竟然可以那樣大。

  二

  “中文有個俗語,做母親的甚至用它教育孩子,這個俗語就是:“小心。””

  ——尼采

  去年我去了日本的唐招提寺,這是日本曆史上第一座中國寺院,建成至今已有1400余年曆史。十年以前,專家發現寺廟的梁上有一些木頭開始有腐爛的傾向,後來成立了一個專門負責修繕工程的專家委員會。他們認真地討論每一個修繕步驟。從發現問題到修繕完畢,重新投入使用,他們整整花了十年時間。他們卸下每一塊瓦、每一根梁時,都要仔細做好標志,仔細檢測每一塊瓦和木頭是否還能夠繼續留用。如果是不能夠留用的,便重新澆模複製,以新代舊。

  是什麼信念促使他們不懼辛苦,花了整整十年時間修繕一座廟宇呢?

  自從聽了這個故事以後,我經過其他的寺院時,也會細心留意他們的修繕過程。有一次,我在東京的東大寺碰巧遇到工人正在施工修整。有一個工人趴在牆角的位置,許久都沒有移動過。我覺得很不解,就上前去看他究竟在做什麼。原來他是在檢測一樣東西,敲一下,聽一聽,再敲一下,專注地趴在那裏足足一個上午。他的身形、表情,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裏。看他的工作狀態,與其說是在做一樣具體的工作,不如說是在入定,是在修行。從他心無旁骛的樣子裏,完全看不到功利,看不到怨怼,看不到急迫,看不到質疑。他用一種姿態告訴我們,工作也可以是一個悠遊的過程,只要你知道自己的價值與使命。

  現在,有一些出于功利目的而修建的地産,質量簡直不堪一擊。前兩年,上海整棟坍塌的“樓脆脆”就是人心浮躁的直接産物。一座在建的樓房尚未交付使用就整幢坍塌,這種情況真是聞所未聞。如果開發商能夠放慢一點腳步,稍稍靜心、安心,多爲住戶考慮一下,相信也不會發生此類悲劇。

  逐利是商人的生存方式之一,這當然能夠理解。但你所競逐的是短期之利還是長遠之利,是合道之利還是逆天之利呢?這就很值得思考。佛教敬信因果,從前所種下的因便形成往後的果,以此教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若人人能夠如此,那麼社會便能夠和諧融洽,個人也便能夠安居樂業。

  我聽一個成功的商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時說道,他並不明白自己爲什麼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做成許多盈利的項目,他不確信自己有這樣的能量可以做成如此多的事情。然而,他的父親告訴他說:“你今天的成功,不直接來源于你自己,而是來自于你祖父一生行醫所積下的福德。”他的父親說,他祖父當年行醫時,站在一個木凳上爲別人看病,常年都站在同一個地方,數十年如一日,木凳竟深深地紮進土中,再也拔不出來。這個“種木凳”的過程就是在廣種福田。當他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便更加精進地耕種福田。因爲運氣會有用完的一天,福也是一樣,如果不小心耕種,如果無正念利他,那麼福德也總會有消失的一天。

  同樣的故事,在電影《臺灣往事》中也有藝術化的呈現。主人公的父親是一位正直的醫生,雖然他曾因自己的正直而受到日本軍隊的迫害,然而他的人格力量卻深植在兒子的血液當中。正是父親用自己的生命爲他的後代種下了福田。

  而當我們爲了追求速度而去大興土木,建造出來的房子可以很漂亮,但同時卻也容易浮于表面。這樣的事物容易速朽,這樣的精神沒有根基。我們寺院裏從外面引進了許多大樹。這些大樹的樹冠看上去蔥茸茂盛,但是由于它是移植而來的,樹根相當不穩,只是松松地立在土中。一旦遇到暴雨天氣,我就會非常緊張,生怕這些大樹由于風雨襲擊而被折斷。正是從這自然的觀照當中,我看到了時間的意義:它起滅無形,塑造一切也毀滅一切。世間萬有無不是一個過程,它的起承轉合接受自然的安排,從來不可強求。

  我們學習的過程,是不是也如同這樹的成長一般呢?追求快餐文化最終導致的是思維的高度趨同,而對于在社會中生存著的人來說,差異性的消泯就意味著死亡。別人說什麼,你就人雲亦雲,那麼你如何在社會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如果每一個學者都寫作相似的文章,如果每一位企業家都用相似的理念來做相似的事情,那麼這個社會如何發展呢?學習也像種樹一樣,需要長時間的獨立思考與積累。那些深深地種在你心中的知識,最終內化爲你人格的一部分,得以創新,得以傳承。

  叁

  “直到現在,凡是我當作最真實、最可靠而接受過來的東西,我都是從感官或通過感官得來的。不過,我有時覺得這些感官是騙人的;爲了小心謹慎起見,對于一經騙過我們的東西就決不完全加以信任。”

  ——笛卡爾

  禅修的學習就不是一種單純的知識積累。它需要我們關閉智識,關閉原有的六根,向自己的內心去追問、去探索,找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與弱點,重新發現自己,超越自己。

  佛教的修行並不指向隱遁山林,而是指向解決人生的問題,最終就是要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人生充滿了種種問題,通過修行,我們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內心,變焦躁爲輕安,變排斥爲接受。

  比如總是有人向我抱怨說,無法接受某一個人,無法與某一個人合作,無法認同某一個人的做事方法等等。這種情況我自己也會遇到,我們無法避免,要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有的人可能比較按部就班,有的人可能言語勝于行動,有的人可能有些勢利,然而對于修行者而言,我所要改變的並不是別人,不是外部環境,而是自己的心態。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一個完美的人,每一個個體都有自身的優點與缺點,我們不得不在鬥爭中接受別人,接受自己。即使對于你自己而言,也總是在個體內部充滿著鬥爭,懶惰的那個我不想起床,高傲的那個我不願意和人對話,而修行的那個我將要以菩薩一般的仁慈與博愛來改變自己的心態,接受一切的境遇。當下生起煩惱,就當下生起般若來對治它,讓自己不斷地戰勝自己,不斷地接納、理解他人,這就是修行。

  這個世界千差萬別,在不斷地變化中得到平衡。有人問我說:“師父,如果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像你一樣出家,不用傳宗接代的話,那麼人類怎麼傳法呢,人類還有希望嗎?”我認爲這個如果本身就是不成立的。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由選擇其生活方式的權利。我選擇出家,你可以選擇在家;我今天來弘法,你可以選擇來聽或者回去休息;我們信仰佛陀,你可以相信上帝。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五彩缤紛的,我將我認爲寶貴的東西告訴你,你可以選擇聽取或捐棄。各種性格的人、各種想法的人、各種狀態的人組合在一起完成一些事情,作爲領導,你就要好好整合這些人來更好地工作。這就好像水杯用來盛水,筆用來寫字,香爐用來點香,桌子用來擺放東西。如果你硬要用桌子來盛水,這就是違背了桌子的本性。但你不能就此說,桌子是無用的。這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體都各有用處,它們質性不同,就要按照其自然的屬性和特點來加以使用。

  …

《留一個角落,靜靜安放信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