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基本上是不會得到解決的。而外國的空姐在發完餐飲之前之後都會一直在走廊上走來走去,隨時爲乘客提供服務。這就是被動與主動的差別。
主動的人積極向上,永遠能夠找到事情做;而被動的人自心沒有渴望,其實總是被人所驅役,那就會覺得上班很痛苦、乘客很麻煩,各種消極的情緒一起來,哪裏還能夠保持燦爛的微笑呢?唯有主動的人才能夠成爲生活的強者與主宰者,自發地尋求自己的生活。
《大唐西域記》載,釋尊誕生時,向四方行七步,舉右手而唱詠之偈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句話常常被誤解爲是妄自尊大的說辭。其實,這句話應該理解爲“命運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
你敢不敢面對自己,想不想挑戰自己的極限,能不能成爲自己的主宰而不被驅役呢?佛陀的話引發我們進行如上的思考。這句話中的“我”其實是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天真佛性。這種佛性是每個人都有的本來面目,期待著我們自己通過不懈精進去實現它。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是二十四個小時,除了上班的時間以外,我們都去幹什麼了呢?可能和幾個小姐妹嗑瓜子,一聊就是叁個小時;聊的無非就是哪個人又買了什麼新車,哪個人換了一套大房子,哪個人又買了什麼奢侈品,哪個人有了外遇,哪個人又去整容了……許多女孩子都想讓青春永駐,但是如果大家都是在用青春談論這些東西,那麼青春停不停駐又有什麼意義呢?青春停留下來無非也就是讓你多磕幾百斤瓜子,多說一些八卦而已啊。這些時間爲何不用來仔細思考一下客戶的需求,或者爲自己充充電,學習其他的知識與技能呢?
我曾經聽說,有些老演員真的是什麼技能都去學的,炒菜、修馬桶、電焊,他們什麼都會。爲什麼要學習這些技能呢?因爲作爲一個演員,他有可能會演到任何一個角色。他們是在爲自己的將來做好打算。
有人會說,我又不是演員,我學這些做什麼呢?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角色的轉換:作爲父母,難道不應該去學怎麼教育孩子嗎?作爲員工,難道不應該去學習業務技能嗎?作爲上司,難道不應該去學習新的管理知識嗎?作爲壓力沈重的現代人,難道不應該去學習怎樣獲得積極健康的身心狀態嗎?
我們作爲和尚,是不是真的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過得過且過的生活呢?是不是只要好好念經就可以了呢?其實不是的。我們作爲現代社會的一份子,必須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了解各種先進的技術與理念。這樣,我們才不會和時代脫節,才能夠和大家處在同一個平臺上溝通交流,更好地實現寺廟的教育功能。
只要你想去學習,永遠都會有學不完的東西。我經常對一些從事美容行業的女士說,其實你們日常所服務的對象,往往都是當地一些最爲優秀的女性。你們有沒有從她們身上學到什麼或者得到什麼啓發呢?有沒有覺得這個客戶特別善良,那個客戶特別敬業呢?如果你們從來不向自己的客戶學習,而總是將她們當作案板上的肉一樣進行無差別、無意識的對待,那麼你們自己如何才能成長起來呢?
只要你有學習的心,學習的機會就無處不在。我把“不恥下問”四個字貼在自己的床前。作爲一個常常在講臺上講課的人,放下自己的身段,走下講臺向同學學習,這是一個重要的過程。也許我在佛學方面懂得稍比你們多一些,但是在護膚美容或者營銷方面你們可能懂得更多,那麼我就很應該在這方面向你們學習。
朱熹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詩歌:“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看上去像是描述自然美景的,但它的題目卻是《觀書有感》。這是爲什麼呢?朱子筆下的自然巧妙地象征著我們學習的過程。池塘爲什麼得以清澈如許呢?這是由于池中之水爲活水之故。
那麼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何以能夠進步呢?與人交流、與書交流,自出機杼、自鑄偉詞,這就是“活法”。如果只是一直埋首故紙堆,而不思、不問、不寫、不做,這就是“死法”。
四、用死亡觀照生命
小時候,我們都讀過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複返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當我每次站在鏡前看到自己日複一日漸漸老去的樣子時,我深深明白《匆匆》所言非虛。時光這樣東西,是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挽留的。每一天臨睡,我都會對自己說:“今天結束了。它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明天我不一定能夠醒來。”當我們時時觀想自己的死亡時,便不會感到無法面對它了,那你每天都能夠喜樂地活著。
有人說,逾七成的癌症患者之所以在被確診以後很短的時間去世,很大原因是被嚇死的。如果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敢于面對死亡,那麼他們存活的時間可能會長很多。精神的崩潰是導致身體病變的重要原因之一。換一種思維,換一種心態,生命可能會更加快樂和幸福。
有一只狗總是覺得尾巴長得離自己很遠,怕自己控製不了它,尾巴會跑掉。于是它拼命想要咬住自己的尾巴,可是無論如何努力都咬不到。它咬累了,于是很疲憊地向前跑著,可是它回頭時驚訝地發現,無論它怎樣跑,尾巴始終都在自己的身上。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事業、家庭、人生都是一樣,有時候隨順一點、看開一點、寬容一點、放下一點,就會幸福一點、開心一點、灑脫一點、成功一點。這就是生命的真谛,這就是宇宙的規律。潮汐漲漲落落,月亮圓圓缺缺,溪流走走停停,人聚聚散散,珍惜當下,一任自然,就自然能夠天空海闊,自在無比。
用死亡來面對生命,這是一種藝術化、哲學化的反向思維方式。它教我們跳脫出無限繁蕪的世間,用凡人眼中的終極痛苦來面對人生中的一切苦難。
《功夫熊貓》裏最高的武功秘笈就是一張白紙。這種境界是什麼呢?就是你心中沒有可對待之物,這“無”中包含無限生機:什麼想法都可以在這裏升起,什麼方式都能夠得到運用。人出生時的狀態就是這樣,一張白紙,因此老子用嬰兒的階段來比喻“道”。爲什麼嬰兒百獸不欺,百毒不侵呢?因爲他最柔軟,最沒有分別和對待。爲什麼狼會吃掉大人,卻不會吃掉嬰兒,反而會將他養大呢?這就是“柔”的力量,歸根到底,就是“無”的力量。
日本武士道在對招的時候,首先要打坐,要觀空。他靜坐不動象征著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因爲有招就一定有對治的方法,唯有無招,才是無敵。
五、用空性追問究竟解脫
佛教裏最高的境界就是“空”。“空”是什麼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色”,它們無一不在流動生滅,並沒有其穩定的自性。因此說“色即是空”。
有一樣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嗎?大家在公司裏上班,客戶在變化,同事在變化,老板在變化,産品在變化,市場在變化,理念在變化?那麼你能不能積極地面對這些變化呢?家庭也一直都在變化:一個家庭成立以後,丈夫在變化,孩子在變化,你自己也不斷在變化。這些變化中,我們所要記住的,是“無常”的道理。世事無常,所以得到了不要太高興,失去了不要太悲傷。只有真正明白這一規律的人,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才能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有些人在遇到人生的問題時就不知道如何應對,哭爹喊娘是沒用的,靠人幫助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用,靠山山倒,靠牆牆塌,只有你自己獨立起來,才能切實解決問題。獨立需要你面對問題有獨特的方法,考慮問題有深入的見解。
面對問題,一般的人會用單向思維,稍好一點的人會用雙向思維,聰明的人會用多向思維,而智慧的人則懂得“空性思維”。“空性思維”就是超越有無之上的“不二思維”。作爲一個領導者,思維需要超越于是非之上,清淨和染汙之上,唯有如此,才能俯視問題,使問題不解而解。
當我們具有智慧的高度時,格局便會無限打開。我們還是會積極地去做每一件事情,但不會糾結于任何的成功或失敗。而不懂得智慧的人,可能會“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今天人雖然來到了香海,心卻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也可能每天像牛和馬一樣地努力,但卻並不明了自己之所以努力的原因。
我們都有我執、我見、我愛、我慢,但是“我”的想法、姿態、存在無疑都是在自鑄牢籠,限製著我們發展的格局。
唯獨具有智慧者,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生命,才能獲得灑脫、清淨的究竟解脫。想要在生命中做出大業績者,必須要有這樣的胸懷與格局來看待自己的一席生命。
一個人的心小了,問題就大了;一個人的心大了,問題就小了。如果我們的心量如同恒河沙一般廣闊,那麼什麼問題放不下,什麼問題不能面對呢?否則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在我們的心中興起波浪。
人生的幸福、格局,歸根結底就看我們的心量。而修行則就是一個不斷打開心量的過程。惟其如此,才能坦蕩從容,獲得究竟解脫。當然這是一個漸修的過程,是一個培福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改變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改正自己的弱點,慢慢達成心中的圓滿。
《花開花落兩由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