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女孩子其實根本不知道她是公司的什麼“客戶”,她來公司的目的,但她有顆善良的心,布施的心。最後從從樓下走到辦公室的門前時老人想,公司裏有這麼好的員工,這麼好的公司我爲什麼不支持他們呢,這個時候她已經決定遷走了,所以她去了之後說出的話和以前自己准備說的完全相反,僅僅是在進門前的一念之間轉變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做不好某件事的真正原因其實是我們自己。現實中,一般人都會把問題推給別人,不斷地指責別人,這是沒有效果的。你越說他不好,他越覺得你無理取鬧;當你反過來反思自己的時候別人就會爲你而改變。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把自己修好了你生活遇到的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所以這就是我們怎樣從佛法的智慧裏面去吸取,來指導我們的生活。當你的心裏“空空如也”沒有自己的時候,你才會更好地行布施,否則就被“小我”所控製,所羁絆。
四、無境慈悲,逆來順成
提到慈悲,大家都知道,我們佛教裏有個大菩薩以慈悲稱著,她就是觀世音菩薩。釋迦摩尼我們不一定知道,但觀音菩薩沒有不知道的。不信教的也知道,甚至基督教、伊斯蘭教都知道,道教還把她列位觀音娘娘。有些求佛的弟子說,基督教聖母瑪利亞也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從表面上可以這麼去講,實際上它的內涵是一致的,就是慈悲,也是慈祥,也是付出,也是友善。
觀音菩薩代表一種境界,就是以樂拔苦的那種心,無量衆生不管在哪裏呼救都有一個人在身邊去幫助他,那個人所代表的就是觀音。當你在修觀音菩薩法門的時候,就要觀照自己像一個觀音,你想,我像一個觀音,我的相貌如此的完美,我的笑容像她那麼慈悲,然後你的一舉一動一切一切都相似,你這樣切換過去自己就是觀音了。雖然你還未達到觀音的那種境界,但是要時刻這樣要求自己,觀照自己。佛法修行就是這樣,當你要修觀音菩薩法門,那你就要切換到觀音菩薩那種頻道去自我修正,最後你就會漸漸成爲觀音菩薩的化身。
實際上我們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員工之間,或者說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來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既然不是無緣無故的,這個人不斷地讓你難受、和你沖突,實際上是有因緣的。相反,你要感謝不斷讓你難受這個人,因爲通過他讓你的心智你的人生會得到飛躍性成長,這種理論我們講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難,但是,此時此刻就是你最好的一個修行。你以什麼角度解讀世界你其實就是什麼樣的人,因爲你的頻道和它相應,你覺得這個世界是冷漠的,那麼你的心就是冷漠的。你厭惡這個世界,世界也厭惡你,你怨恨這個世界,世界也怨恨你。如果你覺得世界很美好,那麼你的心也很美好,你以慈悲之心觀照這個世界,你就覺得這個世界溫暖、慈祥。佛教有句話:萬法唯識。就是說你起個什麼心動個什麼念,這個世界會跟著變。“我”是生活當中的一切源頭,我們今天有什麼樣一個結果就是以前種下的因。我們要想吃西瓜那肯定種西瓜,種南瓜結不出西瓜出來,這是佛法因果最基本的規律。但是我們不這樣做所以我們結不出這個果來。
《法句經》裏面講到了慈悲,修行慈悲有十二種利益。你看有慈悲心的人在學校裏他會得到同學的擁護,在公司裏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在市場當中永遠都是獲利的,所以你不管在哪個地方都會得到巨大的利益。慈悲有這麼多的功能和利益,爲什麼我們得不到呢,因爲我們的慈悲還沒有達到究竟,沒有達到徹底,還沒有達到慈悲叁昧的境界,因爲我們的慈悲還沒有做到“無境”,“無境”是什麼?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別人生病,就像你自己生病一樣,別人痛苦就像你自己痛苦一樣,別人沒錢花就像你自己沒錢花一樣,如果能做到這樣,那才是真正的慈悲。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如果能做到設身處地地感同身受,這就是慈悲。
所以有慈悲心的人他擁有巨大能量,走到哪裏就把磁場帶到哪裏,“無敵”于天下。古代有很多帝王,他把別人城池攻破以後爲什麼不能持久地占領那個地方呢?就因爲他從來不把這個地方的人當做同族人看待,他把這些人當奴隸,而不是父母兄弟。你以慈悲心面對他這些人就願意被你統治,反之就會不斷反抗。我們回頭來看看,清朝、蒙古族現在還有嗎?沒有了。五胡亂華的時候那幾個民族,現在還有嗎,沒有了。這和我們《道德經》裏面的智慧是相應的,什麼“安靜,居後,處下,包容,牝母,大地一樣”,這些思想是我們中國人真正的智慧。你能自己卑微到像大地一樣的,你是最低的,但沒有人能掀翻大地。水是最柔弱的,但它可以淹沒一切,至柔而至強。水能成其大就因爲它永遠往下流。當你把你的人格、思想、面子全部放下,放到最低,你才會生出巨大的能量出來,這個時候你就像大地,像大海,不可搖撼。那幾個少數民族因爲不知道我們中國人《道德經》的智慧,所以他們失敗了,因爲他們不擁有佛陀慈悲的思想,所以滅亡了。
五、無上法寶,悲智雙運
我們來總結一下。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兩個翅膀,就像鳥之雙翼人的雙腿一樣,缺一不可。慈悲要用智慧去引導,智慧要用慈悲去衍生,所以它們相互依存而抱縛。一個有智慧的人沒有慈悲,他沒有福報;一個有慈悲的人沒有智慧,就像一個土財主。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老好人,處處被人壓、騙,爲什麼,因爲他沒有智慧,僅僅有慈悲心,最後他沒能真正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用智慧去引導我們的人生,但智慧來自哪裏?來自你眼光的高度,透視事物的深度,來自“空”的宇宙觀。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觀照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去修行,從日常的每件事做起,佛法雖然是出世間的,但並不離世,相反要在市井生活中去成就。所以說佛教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如果你能部分地汲取我上面所說的智慧與慈悲的力量,能夠以“空”觀關注你的人生,以布施來化緣你的生命,那麼你的人生將無往而不利,這是一條解脫之路,終極解脫的大道,千百年來,自人類有史以來,沒有第二條解脫之道。
《靈山有路,“放下”是勤》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