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境界,因为你念念不忘我的利益我的得失,我做了多少事,我会得到多少赞叹,那是被我执我见我慢障碍住的人,绝对空不了,你空不了怎么能有更大的空间去容纳别的东西呢?你们看过《功夫熊猫》,那个武功的最高秘籍是什么?是一张白纸。白纸代表什么?——很有意思,很值得深味。
所以我们生活当中如果有佛法所说的“毕竟空”的思想,时刻放射到我们生活当中,你生命的过程里面就能展现无法想象的境界出来,你想什么里面就能实现什么。六组慧能悟道时讲过: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所以“空”是人生的究竟智慧。那种“空”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通过空掉自己的执见、烦恼、面子、名望、金钱、欲望、企图,这些东西你都能放下,你所展现的生命状态就高于常人,异于常人。如果被这些东西困扰着,就像你身上绑着无数绳子不能动弹。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这样一种思想,时刻给自己一种观照,当你解脱了,自在了,生命所显现出的价值就能在里面生起。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佛法不是拿来学的而是拿来修的。我们每诵一部经,就把经里所讲的每一句话拿来观照自己,让我们通过学佛后真正改变自己。
我们今天讲的第一个主题就是空。“空”的内涵实在太深、太丰富了,它就像一个百宝箱里面什么都能变得出来,但它说到底又什么都没有,正因为没有所以才能腾出空间变出东西来。我们很多人别人说个什么事,他第一感觉就是我不能做,这个事我做不了。其实他是陷入了“经验障”和“知识障”,就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把他障碍住了,头脑中那个门关掉了。你不愿意接受的时候,你所有思想、灵感的门都关掉了,当然更不会了。所以我们不要这么去想,不要认为自己很一般、做不了什么事情,当你把头脑中某个门打开的时候你发现自己不是个一般的人,你又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那这个门怎么打开呢,就是要先把自己“空”掉,怎么“空”掉呢,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思维、视觉、境界,要把你自己像一滴水融入到大海里面去,把你自己的使命跟人类的存在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放小我为大我,直至最后到无我的状态,这个时候你思考的问题和方法就跟别人不一样了,也许你只是个平凡的搞卫生的工作,一个发收报纸的工作,但你这扇门打开的时候你就获得了人生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你的思想境界就不是个仅仅收发报纸和搞卫生的工作,而思想的境界又决定着人生的境界,当你的思想境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你的人生怎么会不发生变化呢?
而我们众生往往达成的那种梦想和希望都是短暂的,偏激的,感性的,所以造成了很多困扰,好比说,你现在想我有30平房子就够了,等到你有30平米之后又发现我还要有100平的。实现了后又发现人家的房子是2000平的,于是自己拼命努力,赚钱,后来发现自己根本背不动了,发现我根本不需要那么大的。其实房子、金钱、工作等等这些东西拿来做什么,只是养活我们这个短短存在的身体而已。身体能存活多长时间?70年,80年?100年,或者120年?你想想看,宇宙的长久跟我们生命的120岁算得了什么,我们活到70岁,差不多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咬不动了,想到哪里去也不方便,实际上70岁以后的生命质量已经非常差了。现在的人有很多恐惧,其中之一就是怕自己老了,没时间了,所以想尽办法延长自己的生命。我碰到一个老人,基本每年三分之二时间都在医院里。我每次去看他,他鼻子里插两条管,耳朵里插两条管,喉咙里插一条,肚子上还要插好几个,你想想看,这种滋味是多么难受,其实是生不如死。台湾的圣严法师他真的很有智慧,前几年他生病,本来可以救回来的,但他说既然身体不行了,就让它走向衰竭,他也不救了。他那么有影响的人,想花多少钱都可以,但是他不救,为什么,因为身体的“业”到这里已经结束了,再把它抢救回来没有必要。后来他就让自己往生了。所以真正的学佛者他是达到一种大自在的境界,完全把生死放下的时候他的身心才能得到轻安和宁静,才能达到破除掉一切执着后的超然,如果能做到这样,今天他做皇帝坐在龙庭,明天当乞丐睡在桥洞里,他照样安之若素。这是什么?这就是解脱。不是说我们死了后才能解脱,你活着不能解脱的人死后也很难解脱,会由于惯性而进入那种循环。
因为太多的攀比、太多的不安份,让我们在这个欲海中碌碌奔忙,永无停息。有个很经典的故事,一个小狗使劲想咬自己的尾巴,怎么也咬不住,后来它妈妈讲,只要往前走你的尾巴就跟着你往前走了。幸福就是这样,快乐也是如此,财富、金钱和名望都是这道理。当你把一切都放下,眼睛只是看着前面的时候,实现人生的梦想要快得多。人往往走一步,会旁边看一看后面瞧一瞧,这样你永远走不快,这是个最基本的道理。但是我们都不是这样的,得到一个东西会坐在那里欣赏半天,再向别人炫耀半天。有的师父做了一点事情,见到你就说,哦哟,我做了什么什么,我的庙有多大,现在是什么职务,我现在怎么怎么。你发现当他不断地说自己成绩的时候,从那一刻他已经停止了前进。因为他总是觉得我现在做出这么好的成绩是多么了不起,不断地向别人诉说他的过去,不断地回头去看的时候,其实他今天什么也不会完成。事实就是这样。所以真正做事的人他是轻装上阵,心态很年轻,他的眼睛永远看着前面,不后看,更不左顾右盼。
因此我们的思想在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的行为同时又印证着我们的思想。人和人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思想和眼界,当你站在一层楼你看到的只是墙壁、桌子、椅子,这些东西会给你造成障碍。当你站在屋顶的时候你的视界空阔,空间广大,你看到的就是一片天下了。所以学佛的人就是要求你的思维和眼界和平常人不一样,不断地把自己超脱出来,解放出来。我们以凡夫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都是生老病死,争名夺利。如果以天人的眼睛看到呢,人世间都是一片污浊,五欲匝地。以佛眼看到是某一个生命在某一个阶段所展现的不同状态而已。所以我们要不断去破除自己的贪嗔痴,不断破除财色名食睡五欲困扰,然后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生死,观照人生,那时候你所得到的智慧和眼界就根本不一样。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主题,空。
三、学会布施,喜乐随身
仅仅有“空”的思想还不够,还要学会布施。为什么布施很重要呢,因为布施和“空”的思想互相依存,紧密相连。举个例子,我们现在都坐在这里听课,别人要是身体动一下,打个电话什么的,我们就会很不舒服,是吧,因为他干扰了我。当人和人之间有颗非常包容之心的时候,你心里是没有嗔恨的。当你心里没有嗔恨最快乐的人是谁?当然是你自己。这就叫“无染”的状态,外面的一切都不会改变我的心境。我们谁都希望每天活的很开心,吃的香,睡的香,那为什么做不到呢?很简单,因为我们没有一颗布施的心。
佛陀曾经讲过,如果一个人能够布施,他的一生当中就不会贫穷。你想不想发财?教你一个秘诀,就是布施。我们常人对布施的理解有偏差,觉得我把钱给了人家,我自己不是越来越少了?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因果,你布施是因,自然会有相应的果出来。佛陀的教义、佛教的组织在世间两千五百多年为什么一直兴盛,没有衰亡?是因为布施。布施什么?布施法。我在寺院里,办公室里有人对我说,师父,我们的书花了那么多钱买的你转手就送掉了,多可惜!我说你要学会布施,只要我们能布施得起,我们绝对不会贫穷。我们不卖什么产品,但香海禅寺在短短几年里完成了将近七千多万的工程,靠什么?就是布施。
布施并不仅仅是你给人家多少钱的概念,布施是非常宽泛的,一块钱,是财布施,一本善书,是法布施。你身上的一切无不可以布施,你的眼睛可以布施,耳朵可以布施,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可以布施微笑。你做的位置可以让出来布施,人家有病了你安慰照顾人家,这是无畏布施,你随时随地可以布施。能经常布施的人他身边会形成一种气场,正能量非常强,所有人都愿意和他在一起。所以你布施欢乐一定会得到欢乐,布施钱财一定会得到财富。为什么有人说我得不到呢,那是因为你贪着,老是想着我布施了多少应该得到多少回报,我们布施要讲究“三轮体空”、“无相布施”,就是说你布施时纯粹出于帮助别人、出于悲悯心,而不是想着某种投资式的回报心理,这样的布施功德是非常大的。当然,布施的回报有慢有速,它遇缘则生,没有回报是因为时间还没到。
当你把你的整个生命能量奉献出去以后,你会发现你已经不是自己了。为什么观音菩萨可以做到千处祈求千处应?因为他布施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悲悯心。我经常给企业老板讲,你如果把自己做成观音菩萨,你的企业最后就不得了,就是你把布施,把爱,善良种植到他们内心去,当你有这种精神的时候你的企业是不会垮掉的。我曾经看到这么一个故事,日本一个房地产公司建一个商场,地已经征好了,可是中间有一个钉子户,是70多岁的老太太,没有儿女,老伴已去世,一个人寡居在家里。房地产这么大个项目,所有的房子都拆迁了,就等着这个老人走。但这个老人就是不走,做什么工作,赔多少钱都不行,她说这个房子如果拆掉了我一生中所有的记忆都没有了,那我活着还不如死掉,我余年不多了,我要活在记忆里。有一天,在下雪的一个午后,她拄着拐杖拖着沉重的步子到公司去,想给这个董事长做最后通牒,告诉他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自己都不会迁走。当她走进公司的时候衣服淋湿了,身上都是雪,公司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见到她很热情,帮她把身上的雪拍掉,把大褂换下来,把满是泥泞的鞋脱下来,然后扶着老人给她倒了一杯热茶,问她来公司有什么事,需要我的帮助吗?这个…
《灵山有路,“放下”是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