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境界,因爲你念念不忘我的利益我的得失,我做了多少事,我會得到多少贊歎,那是被我執我見我慢障礙住的人,絕對空不了,你空不了怎麼能有更大的空間去容納別的東西呢?你們看過《功夫熊貓》,那個武功的最高秘籍是什麼?是一張白紙。白紙代表什麼?——很有意思,很值得深味。
所以我們生活當中如果有佛法所說的“畢竟空”的思想,時刻放射到我們生活當中,你生命的過程裏面就能展現無法想象的境界出來,你想什麼裏面就能實現什麼。六組慧能悟道時講過: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所以“空”是人生的究竟智慧。那種“空”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通過空掉自己的執見、煩惱、面子、名望、金錢、欲望、企圖,這些東西你都能放下,你所展現的生命狀態就高于常人,異于常人。如果被這些東西困擾著,就像你身上綁著無數繩子不能動彈。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這樣一種思想,時刻給自己一種觀照,當你解脫了,自在了,生命所顯現出的價值就能在裏面生起。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佛法不是拿來學的而是拿來修的。我們每誦一部經,就把經裏所講的每一句話拿來觀照自己,讓我們通過學佛後真正改變自己。
我們今天講的第一個主題就是空。“空”的內涵實在太深、太豐富了,它就像一個百寶箱裏面什麼都能變得出來,但它說到底又什麼都沒有,正因爲沒有所以才能騰出空間變出東西來。我們很多人別人說個什麼事,他第一感覺就是我不能做,這個事我做不了。其實他是陷入了“經驗障”和“知識障”,就是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把他障礙住了,頭腦中那個門關掉了。你不願意接受的時候,你所有思想、靈感的門都關掉了,當然更不會了。所以我們不要這麼去想,不要認爲自己很一般、做不了什麼事情,當你把頭腦中某個門打開的時候你發現自己不是個一般的人,你又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那這個門怎麼打開呢,就是要先把自己“空”掉,怎麼“空”掉呢,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思維、視覺、境界,要把你自己像一滴水融入到大海裏面去,把你自己的使命跟人類的存在發展有機結合在一起,放小我爲大我,直至最後到無我的狀態,這個時候你思考的問題和方法就跟別人不一樣了,也許你只是個平凡的搞衛生的工作,一個發收報紙的工作,但你這扇門打開的時候你就獲得了人生的寬度、廣度和深度,你的思想境界就不是個僅僅收發報紙和搞衛生的工作,而思想的境界又決定著人生的境界,當你的思想境界發生變化的時候你的人生怎麼會不發生變化呢?
而我們衆生往往達成的那種夢想和希望都是短暫的,偏激的,感性的,所以造成了很多困擾,好比說,你現在想我有30平房子就夠了,等到你有30平米之後又發現我還要有100平的。實現了後又發現人家的房子是2000平的,于是自己拼命努力,賺錢,後來發現自己根本背不動了,發現我根本不需要那麼大的。其實房子、金錢、工作等等這些東西拿來做什麼,只是養活我們這個短短存在的身體而已。身體能存活多長時間?70年,80年?100年,或者120年?你想想看,宇宙的長久跟我們生命的120歲算得了什麼,我們活到70歲,差不多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咬不動了,想到哪裏去也不方便,實際上70歲以後的生命質量已經非常差了。現在的人有很多恐懼,其中之一就是怕自己老了,沒時間了,所以想盡辦法延長自己的生命。我碰到一個老人,基本每年叁分之二時間都在醫院裏。我每次去看他,他鼻子裏插兩條管,耳朵裏插兩條管,喉嚨裏插一條,肚子上還要插好幾個,你想想看,這種滋味是多麼難受,其實是生不如死。臺灣的聖嚴法師他真的很有智慧,前幾年他生病,本來可以救回來的,但他說既然身體不行了,就讓它走向衰竭,他也不救了。他那麼有影響的人,想花多少錢都可以,但是他不救,爲什麼,因爲身體的“業”到這裏已經結束了,再把它搶救回來沒有必要。後來他就讓自己往生了。所以真正的學佛者他是達到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完全把生死放下的時候他的身心才能得到輕安和甯靜,才能達到破除掉一切執著後的超然,如果能做到這樣,今天他做皇帝坐在龍庭,明天當乞丐睡在橋洞裏,他照樣安之若素。這是什麼?這就是解脫。不是說我們死了後才能解脫,你活著不能解脫的人死後也很難解脫,會由于慣性而進入那種循環。
因爲太多的攀比、太多的不安份,讓我們在這個欲海中碌碌奔忙,永無停息。有個很經典的故事,一個小狗使勁想咬自己的尾巴,怎麼也咬不住,後來它媽媽講,只要往前走你的尾巴就跟著你往前走了。幸福就是這樣,快樂也是如此,財富、金錢和名望都是這道理。當你把一切都放下,眼睛只是看著前面的時候,實現人生的夢想要快得多。人往往走一步,會旁邊看一看後面瞧一瞧,這樣你永遠走不快,這是個最基本的道理。但是我們都不是這樣的,得到一個東西會坐在那裏欣賞半天,再向別人炫耀半天。有的師父做了一點事情,見到你就說,哦喲,我做了什麼什麼,我的廟有多大,現在是什麼職務,我現在怎麼怎麼。你發現當他不斷地說自己成績的時候,從那一刻他已經停止了前進。因爲他總是覺得我現在做出這麼好的成績是多麼了不起,不斷地向別人訴說他的過去,不斷地回頭去看的時候,其實他今天什麼也不會完成。事實就是這樣。所以真正做事的人他是輕裝上陣,心態很年輕,他的眼睛永遠看著前面,不後看,更不左顧右盼。
因此我們的思想在決定著我們的未來,我們的行爲同時又印證著我們的思想。人和人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思想和眼界,當你站在一層樓你看到的只是牆壁、桌子、椅子,這些東西會給你造成障礙。當你站在屋頂的時候你的視界空闊,空間廣大,你看到的就是一片天下了。所以學佛的人就是要求你的思維和眼界和平常人不一樣,不斷地把自己超脫出來,解放出來。我們以凡夫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都是生老病死,爭名奪利。如果以天人的眼睛看到呢,人世間都是一片汙濁,五欲匝地。以佛眼看到是某一個生命在某一個階段所展現的不同狀態而已。所以我們要不斷去破除自己的貪嗔癡,不斷破除財色名食睡五欲困擾,然後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生死,觀照人生,那時候你所得到的智慧和眼界就根本不一樣。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個主題,空。
叁、學會布施,喜樂隨身
僅僅有“空”的思想還不夠,還要學會布施。爲什麼布施很重要呢,因爲布施和“空”的思想互相依存,緊密相連。舉個例子,我們現在都坐在這裏聽課,別人要是身體動一下,打個電話什麼的,我們就會很不舒服,是吧,因爲他幹擾了我。當人和人之間有顆非常包容之心的時候,你心裏是沒有嗔恨的。當你心裏沒有嗔恨最快樂的人是誰?當然是你自己。這就叫“無染”的狀態,外面的一切都不會改變我的心境。我們誰都希望每天活的很開心,吃的香,睡的香,那爲什麼做不到呢?很簡單,因爲我們沒有一顆布施的心。
佛陀曾經講過,如果一個人能夠布施,他的一生當中就不會貧窮。你想不想發財?教你一個秘訣,就是布施。我們常人對布施的理解有偏差,覺得我把錢給了人家,我自己不是越來越少了?其實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因果,你布施是因,自然會有相應的果出來。佛陀的教義、佛教的組織在世間兩千五百多年爲什麼一直興盛,沒有衰亡?是因爲布施。布施什麼?布施法。我在寺院裏,辦公室裏有人對我說,師父,我們的書花了那麼多錢買的你轉手就送掉了,多可惜!我說你要學會布施,只要我們能布施得起,我們絕對不會貧窮。我們不賣什麼産品,但香海禅寺在短短幾年裏完成了將近七千多萬的工程,靠什麼?就是布施。
布施並不僅僅是你給人家多少錢的概念,布施是非常寬泛的,一塊錢,是財布施,一本善書,是法布施。你身上的一切無不可以布施,你的眼睛可以布施,耳朵可以布施,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還可以布施微笑。你做的位置可以讓出來布施,人家有病了你安慰照顧人家,這是無畏布施,你隨時隨地可以布施。能經常布施的人他身邊會形成一種氣場,正能量非常強,所有人都願意和他在一起。所以你布施歡樂一定會得到歡樂,布施錢財一定會得到財富。爲什麼有人說我得不到呢,那是因爲你貪著,老是想著我布施了多少應該得到多少回報,我們布施要講究“叁輪體空”、“無相布施”,就是說你布施時純粹出于幫助別人、出于悲憫心,而不是想著某種投資式的回報心理,這樣的布施功德是非常大的。當然,布施的回報有慢有速,它遇緣則生,沒有回報是因爲時間還沒到。
當你把你的整個生命能量奉獻出去以後,你會發現你已經不是自己了。爲什麼觀音菩薩可以做到千處祈求千處應?因爲他布施的是一種思想,一種悲憫心。我經常給企業老板講,你如果把自己做成觀音菩薩,你的企業最後就不得了,就是你把布施,把愛,善良種植到他們內心去,當你有這種精神的時候你的企業是不會垮掉的。我曾經看到這麼一個故事,日本一個房地産公司建一個商場,地已經征好了,可是中間有一個釘子戶,是70多歲的老太太,沒有兒女,老伴已去世,一個人寡居在家裏。房地産這麼大個項目,所有的房子都拆遷了,就等著這個老人走。但這個老人就是不走,做什麼工作,賠多少錢都不行,她說這個房子如果拆掉了我一生中所有的記憶都沒有了,那我活著還不如死掉,我余年不多了,我要活在記憶裏。有一天,在下雪的一個午後,她拄著拐杖拖著沈重的步子到公司去,想給這個董事長做最後通牒,告訴他無論采取什麼方法自己都不會遷走。當她走進公司的時候衣服淋濕了,身上都是雪,公司裏一個漂亮的女孩子見到她很熱情,幫她把身上的雪拍掉,把大褂換下來,把滿是泥濘的鞋脫下來,然後扶著老人給她倒了一杯熱茶,問她來公司有什麼事,需要我的幫助嗎?這個…
《靈山有路,“放下”是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