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火同在,似風轉換

  如火同在,似風轉換

  ——賢宗法師于戴潔親子課上開示

  杜柯整理

  覺醒是銀,轉換是金

  人活在世上究竟什麼最重要?

  要回答這個問題,由我說,覺悟最重要。而覺悟過後呢,應該是證悟最重要,就是實證到那種天人合一的境界,物我兩忘的境界,證悟到般若實相的境界。這是我們修行人的說法,你們聽著也許太高深了,那麼,對于你們來說又是什麼最重要呢?

  其實是一樣的,也是覺悟最重要。

  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我們每個人最終的目的,不就是在天地之間活出自己的精采,活出自己的燦爛,活出自己的特色來嗎?這是每個人一直渴望的結果。

  有句話說,生簡單,活簡單,生活不簡單。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人要活著,存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太難;但要在長期的過程中活出自己的風格,品格,與意味深長的內涵來,是很不容易的。

  活著就要做事,我們每個人都想把事情做好,但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呢?很多人看到別人什麼事做成了,就去跟人家學,結果又學不好。本來他身上可能有很多獨特的優點和潛質,可他不斷地模仿別人,結果就失去了自己。

  我在許多場合跟年輕夫妻們講過一句話,我說你不要一味地去迎合對方。也許他本來就是欣賞你身上最有個性的一面,現在你一味去迎合對方,你變得和他一樣了,你對他沒有一點吸引力,他就可以把你棄之如履。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你要把自己的優點發揮到極致,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這樣你的先生不要你了,照樣有一大堆男人等著你。夫妻關系是這樣子,做企業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別人做出一個什麼好産品來,馬上有一大堆人去模仿,比如說有一個品牌做得不錯,叫淺秋,然後很多人就跟過去,不斷往秋這方面想,什麼奧秋,淡秋,雅秋,秋了一大堆,結果呢,沒有一個超過人家的,反而越來越差。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做事之前就應該帶著我們的心念設計。有的人到我們寺院去的時候,問我們是不是在模仿?我說不是。我在想,如果說現在泰國的佛教很好,我在泰國去我會怎麼做?現在臺灣的佛教很前衛,如果我在臺灣我怎麼做得跟他們不一樣?當你不一樣的時候別人就無法超越。

  “一直在模仿,從來未超越”,所以我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形成一種獨特的思維;當然模仿或者學習在某個階段是必要的,但是這種必要只能是停留在某一個層面上的一種成長,是你成長的一個過程。你成長的結果裏面可以有它,但不僅僅是它,你最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它只是你裏面的營養你早就吸取消化它了,把它成爲你的墊腳石,讓你站的更高,而不是成爲它的第二或第N,甚至是它的山寨版。我們要做企業,像世界五百強,這些卓越的人,應該了解他們是怎麼成功的,我們應該去看他們的傳記,看他們的成長史。因爲書有個好處,它可以貯存智慧,而每個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借鑒別人來豐富自己。

  在我們這段學習的過程中,或者說在戴老師帶領大家靜修的過程中,實際上是讓我們自己去覺醒。把我們清淨的佛性喚醒,因爲只有我們的心足夠清淨,足夠虛空,才能容納別人的思想,才能有選擇有鑒別地吸收。我們爲什麼要拜佛呢?是用佛的境界來要求自己,——他什麼都能容納,但壞的東西又根本汙染不到他,他就是圓滿、清靜、無礙、慈悲、智慧的代表。所以人一定要修行,修行不是說我今天在這打坐是修行,到廟裏聽戴老師上課是修行,在廟裏待幾天、禅修幾天才是修行,不是這樣。你要記住,人世間的七情六欲、塵沙煩惱,早已把我們熏染得失去本來面目,我們現在就是要洗下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就是我們的習性,我們要不斷刷洗它。在這個刷洗過程中,真的很痛苦,而且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時時處處都是修行,你今天跟家裏鬧矛盾了,和父母關系不和諧,或者孩子不聽話了,你該怎樣面對?面對生活的每一個狀態,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

  大家不要以爲到廟裏才是修行,或者說在某一個階段才是修行,在某個階段我不用修行,實際上修行是個終生的過程,把修行貫徹到生活的每一個過程,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的習氣是非常嚴重的,不是什麼淨化機淨化一下就好了,它會不斷反複,不斷受到熏染,所以要不斷淨化,不斷修行。這樣才能使自己轉換,修行就是要轉換我們的思想,但僅僅轉換思想還不行,要行動跟著轉換才行,但如果思想都沒有轉換你怎麼轉換行動呢?

  假如我們想轉換,什麼時候都可以轉換。在鮮花簇擁掌聲一片萬衆矚目時,你如何讓自己平靜下來?在碰到各種各樣的人生挫折,企業倒閉、家庭分裂、父母去世,被追債的人追得無處可逃的時候,你怎麼轉換?說不定過兩天,你到醫院去一查,癌症晚期,你如何轉換?你疼得撕心裂肺昏天黑地生不如死,此時你如何轉換?每逢這樣的局面,我們要仔細地想一想,人生當中有什麼東西不能放棄的?有什麼東西不能面對?有什麼東西我們不能超越?有什麼東西無法解決的?全部把它想一遍。

  我開車上高速的時候,別人總說一路平安,一路平安!我就想,我要平和地開車,因爲我的身體不僅僅是我自己的,還有別人的牽挂和祝福。有的人一踩油門,就恨不得超過所有的車,老是跑到別人前面才爽,這是個什麼心態?是躁動之心,是忘乎所以之心,是急功近利之心,是爭強好勝之心。那個心生起來是很可怕的,人像中了魔一樣。我有一次在高速路上,一輛車嗖地一下就超過我了,我仍然慢慢開,開到前面不遠處,看到那個車就躺在馬路邊上,已經不成樣子,當然那個司機也躺在那裏。這個時候我真的很悲哀。你說,是他快還是我快?是前面快還是後面快?你說他快吧,他現在不能動了,我已經超過他;當然也可以說他比我快,因爲他提前到了另一個世界。是的,我們都要到那個世界去的,不是嗎?但你們願意提前去嗎?所以我們經常要學會轉換思想,當父母健在的時候要想他們已經去世了,這樣回過頭來才好好珍惜現在的他們。當孩子在身邊時,你要想他早晚離開你,結婚要離開,死去會離開,在外地工作要離開,出國也會離開,這個時候你怎麼辦?你如果現在一天都離不開他你怎麼去適應,所以你要提前訓練自己的思想,也要提前使孩子獨立,因爲只有孩子獨立了,做父母的才能放心。

  我有個同學,他有兩個孩子,大的12歲,小的8歲,要到杭州去上一節兒童班的課,他就買好票,把自己的電話紙條放在孩子口袋裏,再給一點錢,讓孩子自己坐車到杭州來。在座的父母,你們敢不敢這樣?他只要孩子能走路就讓他走路,能穿衣就讓他穿衣,能吃飯就從來不喂他,他說這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我們做父母的不可能跟孩子一輩子,只有教育他如何最快地獨立起來,成長起來,這才是最好的教育。在這方面我們戴老師是專家,我不用多談。但是我一直認爲,你要有一種思維,你的孩子培養出來做什麼?你要從結果上去推,這就是佛教裏講的因果關系,你想以後的孩子是什麼結果時,現在就要培養他達到那個結果的因。你想讓孩子強大,出人頭地,那麼實現這個理想的每一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要他學會獨立,獨立面對,獨立思考。孩子如果沒有獨立的行動,沒有獨立的做事經驗,他以後怎麼獨立?他不獨立,怎麼能強大起來?

  不要想別人把孩子送去學鋼琴我也要這樣,別人把他送去學舞蹈我也這樣。當然,我只是提供一種思考方式而已,如果你的孩子對音樂很感興趣那也未嘗不可。如果你的孩子不只對音樂感興趣而且癡迷,那這時候你應該怎樣去引導他?如果你真要讓他在這方面有所造詣,就應該帶他去聽各種各樣專家的演唱,一個受衆人追捧的音樂家在孩子的心中會種下根的。我們看過《霸王別姬》的電影,那裏面小孩就是看到以前的一位名角,咬緊牙關不放棄,最後也成了一代名角兒。所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你應該引導他在形成那種氣場裏淫浸,天長日久他自然而然就成爲裏面的一員,這就是因果的關系,和我們平時念佛是一樣的道理,你天天念佛憶佛想佛,最後死了就能到佛國去。

  生命同在,快樂同行

  人活著,有時候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是一種氣,一種磁場,一種攝受力。那麼這樣一種狀態來自于哪裏?來自于我們的心念。我們讀《金剛經》的時候經常會講到叁個字“善護念”,念是什麼?念頭。“善護念”就是說我們身上産生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最終取決于我們的念頭,這是佛法最重要的一點。比如你現在痛苦,快樂,這是結果,爲什麼有這樣的結果?是你的念頭造成的,如果你的念頭不痛苦你就不痛苦,你的念頭不快樂,你就不快樂。你們有空了到西藏走走,那裏物質條件很貧乏,但他們活得很快樂。那些人養幾只羊,幾頭牛,蓋一個油毛氈的小房子,幾乎一無所有,按我們漢人講太可怕了,第一,銀行裏沒有存錢,第二養老怎麼辦?第叁孩子讀書怎麼辦?第四結婚怎麼辦?一大堆問題。這樣去想的時候,每天都睡不著覺。但是他們睡的很好,爲什麼?因爲首先他們不怕死,對死沒有恐懼,每個人都要死的。再說他們知道父母的事是父母的事,孩子的事是孩子的事。我今天養幾頭羊我今天能吃飽,我不擔心明天的事。如果今年鬧旱災了,我就少吃一點;如果豐收,我就多吃一點。他的思想就這麼簡單。

  我經常解讀西藏人的生活習慣,他就沒有什麼不放心的,這個就是無憂。無憂即是佛,大家讀《心經》,“心無挂礙”,心無挂礙是什麼,就是無憂,不用爲什麼事操心,什麼事也幹擾不到我。我們活著的人擔心太多了,什麼我大哥今天生意不好怎麼辦?我二哥明天下崗了怎麼辦?一天到晚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心老是不能安甯下來。有的朋友還擔心我,說什麼你蓋了那大個廟,欠了那麼多錢,怎麼辦?你當了和尚,沒有老婆怎麼辦?我說我…

《如火同在,似風轉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于心,禅于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