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火同在,似风转换

  如火同在,似风转换

  ——贤宗法师于戴洁亲子课上开示

  杜柯整理

  觉醒是银,转换是金

  人活在世上究竟什么最重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由我说,觉悟最重要。而觉悟过后呢,应该是证悟最重要,就是实证到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物我两忘的境界,证悟到般若实相的境界。这是我们修行人的说法,你们听着也许太高深了,那么,对于你们来说又是什么最重要呢?

  其实是一样的,也是觉悟最重要。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最终的目的,不就是在天地之间活出自己的精采,活出自己的灿烂,活出自己的特色来吗?这是每个人一直渴望的结果。

  有句话说,生简单,活简单,生活不简单。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人要活着,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太难;但要在长期的过程中活出自己的风格,品格,与意味深长的内涵来,是很不容易的。

  活着就要做事,我们每个人都想把事情做好,但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呢?很多人看到别人什么事做成了,就去跟人家学,结果又学不好。本来他身上可能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和潜质,可他不断地模仿别人,结果就失去了自己。

  我在许多场合跟年轻夫妻们讲过一句话,我说你不要一味地去迎合对方。也许他本来就是欣赏你身上最有个性的一面,现在你一味去迎合对方,你变得和他一样了,你对他没有一点吸引力,他就可以把你弃之如履。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你要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到极致,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你的先生不要你了,照样有一大堆男人等着你。夫妻关系是这样子,做企业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别人做出一个什么好产品来,马上有一大堆人去模仿,比如说有一个品牌做得不错,叫浅秋,然后很多人就跟过去,不断往秋这方面想,什么奥秋,淡秋,雅秋,秋了一大堆,结果呢,没有一个超过人家的,反而越来越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做事之前就应该带着我们的心念设计。有的人到我们寺院去的时候,问我们是不是在模仿?我说不是。我在想,如果说现在泰国的佛教很好,我在泰国去我会怎么做?现在台湾的佛教很前卫,如果我在台湾我怎么做得跟他们不一样?当你不一样的时候别人就无法超越。

  “一直在模仿,从来未超越”,所以我们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当然模仿或者学习在某个阶段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必要只能是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的一种成长,是你成长的一个过程。你成长的结果里面可以有它,但不仅仅是它,你最后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它只是你里面的营养你早就吸取消化它了,把它成为你的垫脚石,让你站的更高,而不是成为它的第二或第N,甚至是它的山寨版。我们要做企业,像世界五百强,这些卓越的人,应该了解他们是怎么成功的,我们应该去看他们的传记,看他们的成长史。因为书有个好处,它可以贮存智慧,而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借鉴别人来丰富自己。

  在我们这段学习的过程中,或者说在戴老师带领大家静修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让我们自己去觉醒。把我们清净的佛性唤醒,因为只有我们的心足够清净,足够虚空,才能容纳别人的思想,才能有选择有鉴别地吸收。我们为什么要拜佛呢?是用佛的境界来要求自己,——他什么都能容纳,但坏的东西又根本污染不到他,他就是圆满、清静、无碍、慈悲、智慧的代表。所以人一定要修行,修行不是说我今天在这打坐是修行,到庙里听戴老师上课是修行,在庙里待几天、禅修几天才是修行,不是这样。你要记住,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尘沙烦恼,早已把我们熏染得失去本来面目,我们现在就是要洗下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习性,我们要不断刷洗它。在这个刷洗过程中,真的很痛苦,而且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时时处处都是修行,你今天跟家里闹矛盾了,和父母关系不和谐,或者孩子不听话了,你该怎样面对?面对生活的每一个状态,就是我们修行的过程。

  大家不要以为到庙里才是修行,或者说在某一个阶段才是修行,在某个阶段我不用修行,实际上修行是个终生的过程,把修行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个过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习气是非常严重的,不是什么净化机净化一下就好了,它会不断反复,不断受到熏染,所以要不断净化,不断修行。这样才能使自己转换,修行就是要转换我们的思想,但仅仅转换思想还不行,要行动跟着转换才行,但如果思想都没有转换你怎么转换行动呢?

  假如我们想转换,什么时候都可以转换。在鲜花簇拥掌声一片万众瞩目时,你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在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挫折,企业倒闭、家庭分裂、父母去世,被追债的人追得无处可逃的时候,你怎么转换?说不定过两天,你到医院去一查,癌症晚期,你如何转换?你疼得撕心裂肺昏天黑地生不如死,此时你如何转换?每逢这样的局面,我们要仔细地想一想,人生当中有什么东西不能放弃的?有什么东西不能面对?有什么东西我们不能超越?有什么东西无法解决的?全部把它想一遍。

  我开车上高速的时候,别人总说一路平安,一路平安!我就想,我要平和地开车,因为我的身体不仅仅是我自己的,还有别人的牵挂和祝福。有的人一踩油门,就恨不得超过所有的车,老是跑到别人前面才爽,这是个什么心态?是躁动之心,是忘乎所以之心,是急功近利之心,是争强好胜之心。那个心生起来是很可怕的,人像中了魔一样。我有一次在高速路上,一辆车嗖地一下就超过我了,我仍然慢慢开,开到前面不远处,看到那个车就躺在马路边上,已经不成样子,当然那个司机也躺在那里。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悲哀。你说,是他快还是我快?是前面快还是后面快?你说他快吧,他现在不能动了,我已经超过他;当然也可以说他比我快,因为他提前到了另一个世界。是的,我们都要到那个世界去的,不是吗?但你们愿意提前去吗?所以我们经常要学会转换思想,当父母健在的时候要想他们已经去世了,这样回过头来才好好珍惜现在的他们。当孩子在身边时,你要想他早晚离开你,结婚要离开,死去会离开,在外地工作要离开,出国也会离开,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如果现在一天都离不开他你怎么去适应,所以你要提前训练自己的思想,也要提前使孩子独立,因为只有孩子独立了,做父母的才能放心。

  我有个同学,他有两个孩子,大的12岁,小的8岁,要到杭州去上一节儿童班的课,他就买好票,把自己的电话纸条放在孩子口袋里,再给一点钱,让孩子自己坐车到杭州来。在座的父母,你们敢不敢这样?他只要孩子能走路就让他走路,能穿衣就让他穿衣,能吃饭就从来不喂他,他说这样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我们做父母的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只有教育他如何最快地独立起来,成长起来,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在这方面我们戴老师是专家,我不用多谈。但是我一直认为,你要有一种思维,你的孩子培养出来做什么?你要从结果上去推,这就是佛教里讲的因果关系,你想以后的孩子是什么结果时,现在就要培养他达到那个结果的因。你想让孩子强大,出人头地,那么实现这个理想的每一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要他学会独立,独立面对,独立思考。孩子如果没有独立的行动,没有独立的做事经验,他以后怎么独立?他不独立,怎么能强大起来?

  不要想别人把孩子送去学钢琴我也要这样,别人把他送去学舞蹈我也这样。当然,我只是提供一种思考方式而已,如果你的孩子对音乐很感兴趣那也未尝不可。如果你的孩子不只对音乐感兴趣而且痴迷,那这时候你应该怎样去引导他?如果你真要让他在这方面有所造诣,就应该带他去听各种各样专家的演唱,一个受众人追捧的音乐家在孩子的心中会种下根的。我们看过《霸王别姬》的电影,那里面小孩就是看到以前的一位名角,咬紧牙关不放弃,最后也成了一代名角儿。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应该引导他在形成那种气场里淫浸,天长日久他自然而然就成为里面的一员,这就是因果的关系,和我们平时念佛是一样的道理,你天天念佛忆佛想佛,最后死了就能到佛国去。

  生命同在,快乐同行

  人活着,有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一种气,一种磁场,一种摄受力。那么这样一种状态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我们的心念。我们读《金刚经》的时候经常会讲到三个字“善护念”,念是什么?念头。“善护念”就是说我们身上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最终取决于我们的念头,这是佛法最重要的一点。比如你现在痛苦,快乐,这是结果,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是你的念头造成的,如果你的念头不痛苦你就不痛苦,你的念头不快乐,你就不快乐。你们有空了到西藏走走,那里物质条件很贫乏,但他们活得很快乐。那些人养几只羊,几头牛,盖一个油毛毡的小房子,几乎一无所有,按我们汉人讲太可怕了,第一,银行里没有存钱,第二养老怎么办?第三孩子读书怎么办?第四结婚怎么办?一大堆问题。这样去想的时候,每天都睡不着觉。但是他们睡的很好,为什么?因为首先他们不怕死,对死没有恐惧,每个人都要死的。再说他们知道父母的事是父母的事,孩子的事是孩子的事。我今天养几头羊我今天能吃饱,我不担心明天的事。如果今年闹旱灾了,我就少吃一点;如果丰收,我就多吃一点。他的思想就这么简单。

  我经常解读西藏人的生活习惯,他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这个就是无忧。无忧即是佛,大家读《心经》,“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是什么,就是无忧,不用为什么事操心,什么事也干扰不到我。我们活着的人担心太多了,什么我大哥今天生意不好怎么办?我二哥明天下岗了怎么办?一天到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心老是不能安宁下来。有的朋友还担心我,说什么你盖了那大个庙,欠了那么多钱,怎么办?你当了和尚,没有老婆怎么办?我说我…

《如火同在,似风转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于心,禅于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