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火同在,似风转换▪P2

  ..续本文上一页都不担心,你担什么心嘛。

  于是我们每天都在这样一个状态里面失去了自己。所以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要学会接受它、解决它、最后超越它。你只有超越它才能成为自我的主导,否则你就永远被它奴役,你的一生都被牵着走。

  我们现在很多人想长寿,想漂亮,想富有,想成名,想什么什么的,其实这些东西的存在都是有规律的,你知道吗?他为什么长寿?北大的一个教授科瑞先生,讲养生学,说现在世界上有一个人已经活到206岁了,好像在英国什么地方。科瑞教授说人应该有5个25年,第一个25年你才长成,第二个25年你才是青年,按这样算我现在还是青年,如果按206岁我现在还是少年,你想想,还有多长时间!我们不要求一定要活多大岁数,但是有一点,生命真正的长寿应该是与快乐同在的,如果你过得一点也不快乐,那长寿就是受罪,你的生命质量很差,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大家不要认为有人每天笑呵呵的就是快乐,那不一定,很多人笑呵呵的背后是一颗支离破碎的心,是装给别人看的,自己的心到底有多苦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的“面子工程”是自欺欺人。当然我说的意思不是要大家每天都吊着脸,你应该为自己的心活着,生命应该与快乐同在。当你坐在这儿的时候,你要跟自己同在,也就是说你不能魂不守舍,人在这里坐着,心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你坐在山上的时候要与万物同在,这个时候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山川造化的神奇与灵秀。你如果跟你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要跟孩子同在,当你跟他合二为一的时候,就进入了他的频道,他会很快乐很幸福,你也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喜悦;如果你不能和他同在,你的心不在这里,他一会儿要拉屎,一会儿要拉尿,一会儿要吃东西,你就觉得烦死了。

  我们修行一定要让自己同在,不管在什么场合,我们一下就进入那种境界里面去了,这就是修行。开车开得好的人,他跟车同在,所以他开的非常专注和安稳。你练瑜伽,就要与瑜伽同在,当你完全融入到里面去的时候,你的动作就非常柔软,心也会变得很柔软。这个时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假如你真正做到“同在”的那种状态之后,即使痛苦你也能享受痛苦。当你痛苦的时候,你就当磨炼自己的心智,在痛苦当中成长自我。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就是太上老君的八卦炉给炼出来的吗?本来是想惩治他,结果却成全了他的好事。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事,就看你怎么去面对。

  因此我们无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与生命同在,与快乐同在。

  生死之灵,轮回之境

  有了“同在”,我们还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死亡。生死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超脱出来。有人认为人只有一辈子,所以要拼命享受人生,甚至不择手段为所欲为,但等他死后就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可是为时已晚。这个时候他就在地狱里,绝对不会在什么好地方,他再辩解再忏悔都没有用。很多人认为佛教和其他宗教这么说都是为了引导世人向善的,是吓唬人的。其实生命一直在轮回,从来都没有停息,《西藏生死书》大家看过没有,应该去看看。我再给大家推荐几本,林语堂写过的《苏东坡传》,还有一本《埃及生死学》。还有个叫《前世今生》,是美国一个医学博士经过多年调查和采访写成的,里面有很多案例,你想一个医学博士不可能不讲科学,他们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绝非在那里捕风捉影胡说八道。类似的书还有很多,目前国际上对死后和灵魂的研究,如濒死体验什么的,著作已经不少,大家可以去看看。

  因为能力有限,我没有佛陀的神通妙用,可以给大家展现一个地狱看,也不能抓一个灵魂给大家看,证明这个东西真有其事,但我在这里可以给大家讲述几个真实的案例。

  第一个是我们嘉兴市的副市长,他现在调任政协副主席,叫王淳。有一次我们开会的时候他就坐到我旁边,他对我说,自己以前不相信灵魂,不信人有轮回,是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但后来的一个经历让他相信这事是真的存在。我说什么经历呢?他说他得了癌症,开了三次刀,最后一次差点死在手术台上。当时在手术过程中他整个人昏迷不醒,竟然发现自己飘在天花板上,他看着自己的身体左边是哪个大夫,右边是什么人,手上拿什么东西,做什么事,他看得一清二楚。他醒来后就问身边的主治医生,把刚才的情形讲了一遍,他的描述跟现场一模一样。你说他人昏迷不醒,怎么会知道当时栩栩如生的过程呢,这个事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人有灵魂。这个经历就是频死体验,和《前世今生》里面许多案例一样,其实我们很多人或者自己身边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第二个案例是我以前在宁波负责一个事业,由居士组成了一个团。有年外面一个女孩子得了白血病死掉了,十四岁。这五个居士就一个组,然后围着床给她念佛,念到三点钟的时候,女孩子的舅妈突然跳起来,发出的声音跟那个去世的女孩子声音一模一样,他的舅妈五十多岁了,但发出的是少女的声音,多么不可思议。她离开那个房间跑到大厅里面去,抱住那个死掉的女儿的妈妈,他说妈妈妈妈,爷爷奶奶要把我使劲带走,我刚才挣脱了他们跑回来,我不想死,你们一定要救救我!那是种撕心裂肺的哭声,和对于生的渴望的挣扎。这个舅妈又跑去抱住里面房间的爸爸,讲了一样的话,后来他爸爸一巴掌打上去,那个舅妈一下就醒了,说奇怪啊,我刚才在里面念佛,怎么跑这里来了?这个就是被灵魂附体的现象。

  第三个案例是一个信佛的朋友,在烟台莱阳的山上盖了一个庙,他要我去给做指导,我就去了。那天村里的村长请我们吃饭,然后那个村长就讲村里面发生的一件事情。他说他们村里有一个孤儿,人有点痴呆,后来得了心脏病死掉了。死掉之后他隔壁的一个年轻媳妇,有天早晨起来出了问题,连声嚷着:我要媳妇,我要媳妇。你说男的要媳妇很正常,一个女的怎么会要媳妇呢?然后大家就送她到精神病院去,也没怎么治好,隔几天又开始要媳妇。这时村里一个老人有经验,说是不是那个隔壁家死掉的男孩灵魂附到她身上,然后他们就跑到坟地里去给他做法事,扎了纸糊的丫头,还有房子,汽车什么的,说你要的媳妇我们现在烧给你了,你不要再来找麻烦了。这个法事一做,第二天她就不叫了。

  我以前看到别人烧纸糊的车啊电视机啊什么的,觉得太可笑了。但听了这个事情之后,我就想给他烧这个东西,不是一点没有道理的。

  人死了以后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没那么简单。这个世界也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那么简单,还有很多很多东西是我们看不到的,那是另一个空间的事。因此只有对生死正确的面对,对人生正确的了解之后,你才能解决后面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这个是根本。

  君子造命,勇者能行

  有人常常抱怨,我这一生为什么就这么一点福报?就发这么一点财?为什么我只能做这么一点事?而别人发那么大财,住那么大房子!你看别人为什么长的那么漂亮,皮肤那么好?别人怎么怎么,心中时常不平。这个时候你就要首先了解生死,你的前一世造下什么因,今天才结成这个果。你今天所种什么因,就形成来世什么果。我们不相信人有前世,但是你想想,你的父母、你的性格、你的智力、你的基因、你的社会、你所出生的环境等等是不是都是固定的,你无法改变的?从我们佛教来讲,你的灵魂为什么会投胎到这个父母来?为什么有人一出生就是千金之家,为什么有人一出世就一贫如洗?这就是因为你有那个因才结下今天这个果。没有无缘无故的果,包括人的相貌、智力、性格什么都是因果。总之人生出来的一切都是因果,是过去世决定的。

  由此可见人生最好的一个活法,就是接受自己的现状,接受你的先生,接受你的孩子,接受你的父母,接受你的工作,接受你一切的一切。当你接受了你就觉得天地特别宽,心里特别静。我们现在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对人生没有正确的理解,对人生没有正确的理解因为我们不知道生死,不知道轮回规律,不知道轮回就不知道因果,不知道现在是因果循环的过程。现在的因又成为未来的果,了解这个规律才算把住了人生最本质最关键的东西,否则一切都是无稽之谈,因为因果规律是谁都改变不了的,你只能顺应这个规律,为你所用。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当下,勇敢地坦然地接受当下,承载一切,不要去和别人比较、去攀比,人家住多大的房子是人家的福报,如果他是不择手段得来的,那他下一生就要接受这个不择手段带来的果。所以下一生说不定他就没有房子住了,流落街头,为什么有的人是乞丐?都是有原因的。这是慢的,要是快的话今生就有结果,同样,你今生行善,快的话今生就能得到福报,慢的话就在来生或下生,今生的报叫花报,下生的叫果报。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不以为然了,他说你看某某人尽做坏事,怎么没见他倒霉啊?某某人很善良老实,也没见他走运呀。这个我要告诉大家,还是那句老话:不是不报,是时间没到。从因到果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因果规律非常复杂,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只想告诉大家,因果规律是真理,如果你不信,你可以试试,你坚持行善,有个一年半载最多三年五载,多少都会有变化的。这是《了凡四训》上改命的方法,所以“君子造命”,什么叫造命?就是自己可以改变、创造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能够改造呢,是因为掌握了因果规律。

  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接受,能融入,能在逆境中找到快乐的人,这样的人一生是离幸福最近的。追求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但要科学地去追求。不要抱怨,不要老想着去改变别人使自己幸福,让别人的频道适合你的频道,其实别人很难改变,因为主动权不在你身上,你只能改变自己。什么这个人跟我处不来,我发现他毛病很多,他又抽烟,又喝酒,不洗澡还要上床睡觉,这样那样的,一肚子抱怨。你发现这个老公不好,换一个,发现另外一个又一大堆毛病,你不断换下去,发现没有一个好的。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当你的心不柔软、不善良、不接纳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能让你开心,就这么简单一个道理。所以说我们要修什么?同在。与生命同在。怎么做?转换。你的心一转换,什么都解决了。

  当你了解了生死、了解轮回、了解因果后还不能转换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只有缺乏行动力,或者是思想控制不住自己行为的傻子才会这样。当然,转换的过程是有一点痛苦,但长痛不如短痛,小痛苦换来大喜悦,是智者、勇者的行为,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把转换最后落实到行动上。

  

《如火同在,似风转换》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修于心,禅于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