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于心,禅于行
贤宗法师开示于香海禅修班
杜柯整理
禅修,在今天似乎是神秘而又时髦的一个词。其实,它没有外面所传得那么玄乎,说起来,禅修,不过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
我们人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个是必然的。如果你不想要这个结果,那就需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大家为什么把年末最忙的时间放到这里来呢?就是想通过这个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信念大家有这样一个结果。
古代的禅宗由释迦摩尼传给迦叶,一直延续到达摩祖师,再到慧能大师。禅宗质的变化的就来自六祖慧能,他是我们中国禅宗承前启后的人物。大家有空可以去读读明一居士写的《读佛即拜佛》和《六祖慧能传》,那里面描述最多的是什么?生活。我们不要把禅修跟生活脱离开来,我们要把禅修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合的越紧密效益越大,它怎么让你饭吃的香,觉睡的甜,工作很愉快,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人际关系和谐,把它学好了,这一本书可以抵一万本,可以抵许多医生,可以抵无数个心理咨询师,这不是夸张,——佛法最终的目的虽然是出世的,但它入世的功力就这么大。
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意思是你的修行想要有成就,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练,如果脱离了世间生活那好比在兔子头上找角一样不可能。
通过禅修调伏我们的心
我知道今天在座的各位,不一定都是想成佛的人,对吧?但你们肯定都想成为一个幸福、自在、喜悦和没有烦恼的人,是不是?那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结果呢?——告诉你,可以利用佛法这个瑰宝来指导我们,利用禅修来达到。相信你只要努力去践行都是可以如愿的。
在开始禅修的这几天,师父首先要求大家做到“语默动静体安”,什么叫“语默动静体安”?你走路的时候如行云流水,从容自如;坐在那里似一个钟,沉静安稳;睡觉的时候像张弓,舒张有度……时刻保持宁静、安然、愉悦、祥和的状态。那么这样一种美好的状态来自哪里?其实它只能来自我们的一颗心。当我们有颗柔软、喜乐、清净、良善的心,就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来。
因此在这几天禅修的过程中就是练习自己这样一种状态,我们要静下心来寻找自己这种状态,不要往外找,外面的东西不是你的,跟你没关系。“心外求法是魔,心内求法是佛”,佛是什么?佛就是智慧、慈悲、喜乐、自在,没有烦恼这样一个结合体,所以我们要像佛学习,就是要向自己的内心找。为什么不能往外找,因为外面的东西不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今天我成了千万富翁,我喜悦;明天我又破产了,成了负翁,我痛苦。今天我恋爱了,我幸福,明天我又失恋了,痛不欲生,等等……身边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我怎么知道它如何变化?就是知道它怎么变化我又如何能掌控得了?所以说外面的一切我们都把握不了,我们唯一可能把握的就是我们的内心。
怎样从我们的内心去寻找快乐呢?这就要求我们转换自己频道。你的心转过来了时时都是快乐,处处都是天堂;你的心没有转过来在天堂也是地狱。同样这样一个时候我们裹着毛毯坐在这里,有的人可能很舒服,有的人却很烦躁,为什么?有的人吃素菜住冷房子他很痛苦,有的人比如一个乞丐,他如果有白米饭吃、有一个避风遮雨的房子他就非常快乐,为什么,不都是人吗?——这就说明快乐是心境决定的,与外缘无关。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人他就是拥有再多的财富,再多的权利,他仍然不快乐。为什么很多明星会自杀,很多名人有忧郁症?这些人不是要什么有什么吗?因为很简单,这些人没有掌控好自己的心。
所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去找。有人会说,对于这个结论我太失望了,连三岁小孩都好像听说过这话。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最简单的道理、老生常谈的道理不一定不受用,大道至简,真理往往是朴素的。
大家想想,我们在这里打坐是为了什么,其实就是训练我们的心,是使我们的心一个净化的过程。我们常常在外缘攀援中迷失了自己,现在我们要反观自照,要好好调我们的心,当心被调伏下去一切才能尽在把握。
有人说那我回去就什么都不干了,整天打坐,等我心调好了我再出来工作。是这样吗,又错了。真正的禅者应该从静当中走出来,走向动;又从动当中时刻去体现静的状态。禅是动静结合的。如果你每天面对各种问题,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很头疼,疲于应付,你说我受不了了,无法做到轻松自如,那是你的心智不够圆满,说明你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四十二章经》你念过没有,里面说:学道之人,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或怯弱而死,或得胜而还。这句话你理解没有?学道的人不是那么轻松的,比如你打坐,不是说你坐在这里不动你的心就静如止水,那是要很长时间训练才行,开始你一定是妄想纷飞,烦躁不堪,对吧?这是什么,就是在和自己的烦恼作战。学道之人,就要有这样一种勇猛、精进的精神,你才能得胜而还。否则你永远不能调伏自己的心,你只能被自己的烦恼习气所调伏。我们通过禅修来训练我们的心,训练我们的心智,训练我们的行为,训练我们无谓的精神。有很多人认为佛法是消极的,我认为绝对不是,因为你还没有认识到佛法的精髓,佛法一直都是积极向上的,是金刚般大勇猛大精进的东西。
然后我们回到生活中去,别人不能忍受的你能忍受,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就像你打坐时不被外界干扰一样,保持一种如如不动的状态,这是非同一般的能力,有这样的能力你就可以做出世的事业。没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读读历史,看看人物传记,去了解一下鉴真大师,达摩祖师,鸠摩罗什,还有唐僧的原型玄奘。你看玄奘他孤身一人拉着一匹瘦得不能再瘦的马,越过八百里荒无人烟的沙漠,你想想看,沙漠里温度高的时候五六十度,冷的时候又零下四五十度,早晚温差上百度,有一次他走啊走,在喝水当中不小心被风沙刮过来迷住眼睛,手上的水全部倒到沙漠去了。当他一滴水都没有的时候,他走了五天五夜,大风刮得他一步都走不动,这个时候他想,我要么退回去求生,要么就往西求死。这个时候就是生死抉择。最后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震惊于世的壮举。我们想想,在生活中我们面对理想时又是怎么追求的?
上一次我们有一个高管叫代宇,他平时不怎么运动,他们公司组织去重走戈壁滩,也就是玄奘之路。他就跟我说,他们单位的小伙子一听说要走戈壁滩,每天跑步两小时,然后做各种各样的运动。他说我什么也没做,过几天就要去了,师父,你能不能教我一个秘诀?我说,我哪有什么秘诀,但是可以教你一个方法,那就是以禅者之心去行走,别人每到一个地方欢欣跳跃,大呼小叫,别人拿相机到处取景的时候,你什么都不要干,“眼观鼻,鼻观心”,——眼睛看着前面三米远的地方,调整好自己的呼吸,一步一步,不要快,也不要慢,这样走过去。最后呢,你知道吗?他是那个团队中走的最好的。
这是什么道理,想一想。如果说公司让你加班两天,你不断抱怨,不断地诅咒,这有用吗?除非你离开这个公司,你要做下去就必须接受它。既然无法改变,为什么我们不能放松自己坦然接受呢,你的心要是轻松,你的身体就会轻松,你的行为就会轻松,因为轻松,所以就不会觉得太累。
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永远要给自己一个信号:轻松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可以保持在各种各样事务中,可以一以贯之。我以前开车回福建老家,七八个小时很辛苦的,有次我坐在驾驶位的时候就拍拍自己肩膀,头,身子,告诉自己放松放松,因为我经常禅修嘛,所以身体很听话,结果真的就放松了。放松了之后你就觉得我不过坐在椅子上嘛,只是这个椅子动其他椅子不动而已,反正眼睛都要看着前面,真的没有什么。不要去赶时间,也不要跟别人超车,我就很轻松地坐几个小时,甚至可以听听佛教音乐,还可以念佛,回去后果然一点也不累,和以前很不一样,这就是心态的改变。
明白自己所要的
我们常到外面去讲课,有一些老师很会造势。上次某先生来的时候,他们拉了行业内四十多个,在会场中来了五六千人,然后老师讲两句他们就鼓掌,讲两句就鼓,到最后我就发现到底是以讲课为主呢还是以鼓掌为主?所以上次我在杭州电子商务的高端论坛,他们给我半个小时,我就跟他们讲,今天讲课你们不能鼓掌,听着就好,因为只有半个小时,你一鼓掌插一下,你一鼓掌插一下,一分钟就没有了。这个时候我就问问自己,我来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前呼后拥那个感觉吗?是为了让别人鼓掌吗?都不是的。
我以前办过一次企业家论坛,全国来的企业家有1500多人,那么多人参与而且办的还不错,后来他们一再邀请我第二届第三届一直办下去,我想想,觉得还没找到一个特别好的点子来做这件事情,或者说还没找到真正为中国企业做出创造性的理念建设,如果没有这些,我们把那么多人召集在一起做什么,不是浪费别人的时间和财富吗?所以我拒绝了。
就像我们开光也是这样。一般如果举行开光大会,一定是要把更重要、更有身份的人请到这里,这说明我有本事,也说明这件事弄得很大。后来我发现那开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一个圆满嘛。我们那次开光请了唯一的名人,就是普陀山方丈。他的头衔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浙江省名誉会长、浙江普陀山的方丈,是很重量级的。因为我在普陀山教过七八年书,所以比较熟悉,我当时跟他讲真的不好意思,你这么忙,我们还让你这么远跑过来,这是因为我们供的是万手观音,你是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的负责人,所以请你辛苦一趟,我们省里的其他领导包括市里的都没有请。他答应了,最后开光前两天,他突…
《修于心,禅于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