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于心,禅于行
賢宗法師開示于香海禅修班
杜柯整理
禅修,在今天似乎是神秘而又時髦的一個詞。其實,它沒有外面所傳得那麼玄乎,說起來,禅修,不過是一種簡單的生活狀態。
我們人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會産生什麼樣的結果,這個是必然的。如果你不想要這個結果,那就需要改變一種生活方式。大家爲什麼把年末最忙的時間放到這裏來呢?就是想通過這個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信念大家有這樣一個結果。
古代的禅宗由釋迦摩尼傳給迦葉,一直延續到達摩祖師,再到慧能大師。禅宗質的變化的就來自六祖慧能,他是我們中國禅宗承前啓後的人物。大家有空可以去讀讀明一居士寫的《讀佛即拜佛》和《六祖慧能傳》,那裏面描述最多的是什麼?生活。我們不要把禅修跟生活脫離開來,我們要把禅修跟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結合的越緊密效益越大,它怎麼讓你飯吃的香,覺睡的甜,工作很愉快,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人際關系和諧,把它學好了,這一本書可以抵一萬本,可以抵許多醫生,可以抵無數個心理咨詢師,這不是誇張,——佛法最終的目的雖然是出世的,但它入世的功力就這麼大。
六祖慧能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意思是你的修行想要有成就,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練,如果脫離了世間生活那好比在兔子頭上找角一樣不可能。
通過禅修調伏我們的心
我知道今天在座的各位,不一定都是想成佛的人,對吧?但你們肯定都想成爲一個幸福、自在、喜悅和沒有煩惱的人,是不是?那怎樣才能達到這樣一個結果呢?——告訴你,可以利用佛法這個瑰寶來指導我們,利用禅修來達到。相信你只要努力去踐行都是可以如願的。
在開始禅修的這幾天,師父首先要求大家做到“語默動靜體安”,什麼叫“語默動靜體安”?你走路的時候如行雲流水,從容自如;坐在那裏似一個鍾,沈靜安穩;睡覺的時候像張弓,舒張有度……時刻保持甯靜、安然、愉悅、祥和的狀態。那麼這樣一種美好的狀態來自哪裏?其實它只能來自我們的一顆心。當我們有顆柔軟、喜樂、清淨、良善的心,就能産生這樣的效果來。
因此在這幾天禅修的過程中就是練習自己這樣一種狀態,我們要靜下心來尋找自己這種狀態,不要往外找,外面的東西不是你的,跟你沒關系。“心外求法是魔,心內求法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智慧、慈悲、喜樂、自在,沒有煩惱這樣一個結合體,所以我們要像佛學習,就是要向自己的內心找。爲什麼不能往外找,因爲外面的東西不是我們可以把握的,今天我成了千萬富翁,我喜悅;明天我又破産了,成了負翁,我痛苦。今天我戀愛了,我幸福,明天我又失戀了,痛不欲生,等等……身邊的一切都是不斷變化,我怎麼知道它如何變化?就是知道它怎麼變化我又如何能掌控得了?所以說外面的一切我們都把握不了,我們唯一可能把握的就是我們的內心。
怎樣從我們的內心去尋找快樂呢?這就要求我們轉換自己頻道。你的心轉過來了時時都是快樂,處處都是天堂;你的心沒有轉過來在天堂也是地獄。同樣這樣一個時候我們裹著毛毯坐在這裏,有的人可能很舒服,有的人卻很煩躁,爲什麼?有的人吃素菜住冷房子他很痛苦,有的人比如一個乞丐,他如果有白米飯吃、有一個避風遮雨的房子他就非常快樂,爲什麼,不都是人嗎?——這就說明快樂是心境決定的,與外緣無關。正因爲這樣,所以有人他就是擁有再多的財富,再多的權利,他仍然不快樂。爲什麼很多明星會自殺,很多名人有憂郁症?這些人不是要什麼有什麼嗎?因爲很簡單,這些人沒有掌控好自己的心。
所以真正的快樂和滿足必須從自己的內心去找。有人會說,對于這個結論我太失望了,連叁歲小孩都好像聽說過這話。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最簡單的道理、老生常談的道理不一定不受用,大道至簡,真理往往是樸素的。
大家想想,我們在這裏打坐是爲了什麼,其實就是訓練我們的心,是使我們的心一個淨化的過程。我們常常在外緣攀援中迷失了自己,現在我們要反觀自照,要好好調我們的心,當心被調伏下去一切才能盡在把握。
有人說那我回去就什麼都不幹了,整天打坐,等我心調好了我再出來工作。是這樣嗎,又錯了。真正的禅者應該從靜當中走出來,走向動;又從動當中時刻去體現靜的狀態。禅是動靜結合的。如果你每天面對各種問題,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很頭疼,疲于應付,你說我受不了了,無法做到輕松自如,那是你的心智不夠圓滿,說明你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四十二章經》你念過沒有,裏面說:學道之人,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铠出門,或怯弱而死,或得勝而還。這句話你理解沒有?學道的人不是那麼輕松的,比如你打坐,不是說你坐在這裏不動你的心就靜如止水,那是要很長時間訓練才行,開始你一定是妄想紛飛,煩躁不堪,對吧?這是什麼,就是在和自己的煩惱作戰。學道之人,就要有這樣一種勇猛、精進的精神,你才能得勝而還。否則你永遠不能調伏自己的心,你只能被自己的煩惱習氣所調伏。我們通過禅修來訓練我們的心,訓練我們的心智,訓練我們的行爲,訓練我們無謂的精神。有很多人認爲佛法是消極的,我認爲絕對不是,因爲你還沒有認識到佛法的精髓,佛法一直都是積極向上的,是金剛般大勇猛大精進的東西。
然後我們回到生活中去,別人不能忍受的你能忍受,別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就像你打坐時不被外界幹擾一樣,保持一種如如不動的狀態,這是非同一般的能力,有這樣的能力你就可以做出世的事業。沒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去讀讀曆史,看看人物傳記,去了解一下鑒真大師,達摩祖師,鸠摩羅什,還有唐僧的原型玄奘。你看玄奘他孤身一人拉著一匹瘦得不能再瘦的馬,越過八百裏荒無人煙的沙漠,你想想看,沙漠裏溫度高的時候五六十度,冷的時候又零下四五十度,早晚溫差上百度,有一次他走啊走,在喝水當中不小心被風沙刮過來迷住眼睛,手上的水全部倒到沙漠去了。當他一滴水都沒有的時候,他走了五天五夜,大風刮得他一步都走不動,這個時候他想,我要麼退回去求生,要麼就往西求死。這個時候就是生死抉擇。最後他以難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震驚于世的壯舉。我們想想,在生活中我們面對理想時又是怎麼追求的?
上一次我們有一個高管叫代宇,他平時不怎麼運動,他們公司組織去重走戈壁灘,也就是玄奘之路。他就跟我說,他們單位的小夥子一聽說要走戈壁灘,每天跑步兩小時,然後做各種各樣的運動。他說我什麼也沒做,過幾天就要去了,師父,你能不能教我一個秘訣?我說,我哪有什麼秘訣,但是可以教你一個方法,那就是以禅者之心去行走,別人每到一個地方歡欣跳躍,大呼小叫,別人拿相機到處取景的時候,你什麼都不要幹,“眼觀鼻,鼻觀心”,——眼睛看著前面叁米遠的地方,調整好自己的呼吸,一步一步,不要快,也不要慢,這樣走過去。最後呢,你知道嗎?他是那個團隊中走的最好的。
這是什麼道理,想一想。如果說公司讓你加班兩天,你不斷抱怨,不斷地詛咒,這有用嗎?除非你離開這個公司,你要做下去就必須接受它。既然無法改變,爲什麼我們不能放松自己坦然接受呢,你的心要是輕松,你的身體就會輕松,你的行爲就會輕松,因爲輕松,所以就不會覺得太累。
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永遠要給自己一個信號:輕松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可以保持在各種各樣事務中,可以一以貫之。我以前開車回福建老家,七八個小時很辛苦的,有次我坐在駕駛位的時候就拍拍自己肩膀,頭,身子,告訴自己放松放松,因爲我經常禅修嘛,所以身體很聽話,結果真的就放松了。放松了之後你就覺得我不過坐在椅子上嘛,只是這個椅子動其他椅子不動而已,反正眼睛都要看著前面,真的沒有什麼。不要去趕時間,也不要跟別人超車,我就很輕松地坐幾個小時,甚至可以聽聽佛教音樂,還可以念佛,回去後果然一點也不累,和以前很不一樣,這就是心態的改變。
明白自己所要的
我們常到外面去講課,有一些老師很會造勢。上次某先生來的時候,他們拉了行業內四十多個,在會場中來了五六千人,然後老師講兩句他們就鼓掌,講兩句就鼓,到最後我就發現到底是以講課爲主呢還是以鼓掌爲主?所以上次我在杭州電子商務的高端論壇,他們給我半個小時,我就跟他們講,今天講課你們不能鼓掌,聽著就好,因爲只有半個小時,你一鼓掌插一下,你一鼓掌插一下,一分鍾就沒有了。這個時候我就問問自己,我來的意義是什麼?是爲了前呼後擁那個感覺嗎?是爲了讓別人鼓掌嗎?都不是的。
我以前辦過一次企業家論壇,全國來的企業家有1500多人,那麼多人參與而且辦的還不錯,後來他們一再邀請我第二屆第叁屆一直辦下去,我想想,覺得還沒找到一個特別好的點子來做這件事情,或者說還沒找到真正爲中國企業做出創造性的理念建設,如果沒有這些,我們把那麼多人召集在一起做什麼,不是浪費別人的時間和財富嗎?所以我拒絕了。
就像我們開光也是這樣。一般如果舉行開光大會,一定是要把更重要、更有身份的人請到這裏,這說明我有本事,也說明這件事弄得很大。後來我發現那開光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就是爲了一個圓滿嘛。我們那次開光請了唯一的名人,就是普陀山方丈。他的頭銜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浙江省名譽會長、浙江普陀山的方丈,是很重量級的。因爲我在普陀山教過七八年書,所以比較熟悉,我當時跟他講真的不好意思,你這麼忙,我們還讓你這麼遠跑過來,這是因爲我們供的是萬手觀音,你是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的負責人,所以請你辛苦一趟,我們省裏的其他領導包括市裏的都沒有請。他答應了,最後開光前兩天,他突…
《修于心,禅于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