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調心如調琴,妙音自天成

  調心如調琴,妙音自天成

  賢宗法師開示于香海禅修班

  杜柯整理

  常是無常,無常是常

  在古代印度,人們認爲世界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四個:地、水、火、風,被稱爲“四大”,它們各有自己的特性。如,地,兼顧性;水,流動性;火,暖性;風,動性。同樣,他們認爲人體也是“四大”組成的:如,身上的血液就是水,呼吸就是風,骨骼代表地,生命力和溫度就是火。所以一個人要死了,首先表現的就是“四大”分離。

  這是人的物質組成,那麼人的精神組成呢?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心經》裏面有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它先講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然後又說受想行識,都一樣,也就是說,受也是空,想也是空,行也是空,識也是空。最後,五意皆空。

  爲什麼說這些都是空的?打個比方,我們人對于這個身體,會執著它,希望它更健康,更漂亮,皮膚更白,看上去更年輕……可這些都沒法永駐,最終人會衰老,會變得難看,會生病,會走向死亡,這個身體會不複存在。所以,我們身體的存在只是暫時現象,是一種因緣聚合,當因緣散去,身體也就沒有了。

  因此,當我們站在透視生死的高度去看待人世的一切,所作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爲什麼一般人看不透這一切,而要念念不忘于自身的得失成敗呢?因爲衆生沒有智慧,你看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人家的智慧之光能夠照透這些,所以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佛法上這種智慧,又稱般若。所以,般若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出世間的大智慧。

  我們凡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場雜技表演,如頂盤子的演員在那用一根木棍轉,必須飛速地轉動,如果慢下來那盤子就掉下來碎了。于是他永遠忙個不停,等到哪一天停下來,自己也就死了。這樣苦逼的人生,就是我們芸芸衆生的一個真實的生存狀態。

  倘若不能以超然物外的心境去看待人生、事業、家庭、情感,心靈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你愛錢,就成爲錢的奴隸,你重情感,就成爲情感的奴隸。這個世界存在的規律就是“成住壞空”,佛經用這一句話給我們概括完了。正如蓋一座房子,從開始破土動工那天起,我們就應該明白,這個房子終歸有建起、損壞,到最後複歸于無的過程。人本身也一樣,逃不掉這個規律。從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死亡,不過死亡之後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輪回的開始,但當你進入一個新的生命,就已經不是以前的你了,想回到過去不再可能。

  人的此生和前生到底是什麼關系呢,釋迦摩尼佛曾做過生動的說明:比如一棵樹,本來只是一粒種子,現在已長成茂密的大樹,起初是種子時,還沒有樹根、樹幹、樹葉和果實,在“地水火風”四大的因緣作用下,種子才發芽,芽再生莖,莖再生葉,葉再生花,花結果實,輾轉變易,雖然已經不是原來的種子,但又不離原來的種子。又譬如冶煉家將礦石煉成鐵,成鐵後鑄成鐵器,鐵器還能恢複爲礦石嗎

  人死後識神離體,住在中陰身,猶如礦石已煉成鐵,從中陰身轉受新的身體,則猶如將鐵鑄成鐵器,原來的形體就消失改變了,不能再恢複爲原來的識神。

  所以,我們人的這個身體被稱爲“暫住假有”,了解了這一點,就應該以超然物外的心態去面對一切,爲什麼說“超然物外”,因爲連自己這個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何況身外之物,更是外中之外。萬事萬物都常流不駐,每分每秒皆在發生變化。因此,我們認爲的“常”,其實是“無常”;“無常”,才是“常”。

  家庭幸福的秘方

  年輕人出入職場,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情況:有人說,我要到這個公司裏,多長時間成爲主管,多久工資可以漲到幾千,結果發現,沒有幾個月,他又從裏面出來了。還有情侶們結婚的時候,大家都一致看到他們的海誓山盟——我要愛你一輩子,永遠在一起!結果,半年過後聽說離婚了。類似的事件經常發生,爲什麼呢,就是不知道這個世界和我們自身都在不斷發展的道理。但是反過來講,還是有夫妻恩愛白頭不離不棄的,也有在某個公司一待幾十年做出很大成績的,由此可知,我們是在某些方面做的還不“如法”。

  《道德經》裏面講,“善建者不拔,善抱著不脫”。若有人到一個團隊,業績做得好,人際關系好,上下處理和諧,別人都不願意他走,這叫“善建者不拔”。如果你跟哪個人結婚,他永遠粘著你,不離開,這叫“善抱著不脫”。能做到這兩點,都是高境界的人。

  相反,爲什麼有人到哪裏都不受歡迎呢?到哪裏別人都討厭?因爲他沒有反省能力,總是抱怨別人,說別人不對自己對,所以永遠不會得到改變,走到哪裏也就在複製以前的境遇。同樣,對于家庭,其實每個家庭都可以美滿的,爲什麼現在的家庭、婚姻都有那麼多問題呢?因爲大家都是在找別人的問題,這個人脾氣暴躁,這個人很邋遢,這個人不善解人意……有句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找自己的問題,不幸的家庭都是找別人的問題。”,依我看來,這便是家庭是否幸福的秘訣。就這麼簡單,方向弄錯了,如果一輛車,再努力,性能再好,駕駛員再優秀,也不能到達目的。家庭就是這樣一輛大車,人生就是這樣一趟旅行。

  “用人之長,天下無不能用之人;用人之短,則天下無可用之人”,作爲一個管理者和領導者,是如此,在家庭婚姻上,我們又何嘗不如此呢?你愛這個人,願意和這個人結婚,走完此生,那麼他一定有值得你牽手的理由,也就是說他一定有你所欣賞的優點,但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正如世上沒有只有一面的報紙,所以你在接受他優點的同時,就應該容納他的缺點和不足。好壞都接受,這才是真愛,這才表現我願意和你攜手走完此生的誠意,否則就和趨利避害的投機者相似,這是一種商人心態,而婚姻,絕非買賣。

  因此,幸福的家庭是相敬如賓,不幸的家庭是相敬如兵。都是心態決定的。只要心轉過來,一念之間,即是天堂;轉不好,一念之間,又是地獄。

  冰火不同器,佛魔不同道

  學道之人,就是要面對自己的各種欲望和習氣控製它,乃至消滅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嗔燒毀功德林”,爲什麼要我們去誦經、打坐,爲什麼要我們忍受痛苦?因爲這個是隨時隨地都需要修行的過程,是要天天實踐以至日累月積,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這便要求我們時時保持正念,保持覺醒的狀態,因爲在求佛的路上必定有魔前來幹擾,無魔不成佛。什麼是魔?比方說,一個人到緬甸去,回來後對朋友說,嘗嘗毒品吧,感覺好極了,吸一口就像成仙一樣,他媽的,裏面什麼東西都有,能産生出各種幻境來,舒服死了!比當皇帝老子還爽!于是控製力差的就想嘗試,也想體會下當皇帝的滋味,結果,試一兩次之後,再也戒不掉了,這個人就被毀了。

  很多東西接觸多了,都會上瘾,意志力弱的,很容易就迷進去。如小孩玩遊戲,成人打麻將,女人逛街,等等,無不如此。單說逛街,經常逛街會産生什麼結果呢?第一,你發現自己口袋裏的錢少了。第二,看到這麼多東西,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而我都沒有,我都想要,所以心裏很受挫,很不平衡。第叁,物質可以刺激物質,人欲可以刺激人欲。譬如,你本來沒有買那些東西的需求,當你看到一張豪華大床覺得美,買了後,又覺得以前的被子太寒酸了,又去買錦被,當床上購置差不多了,這時你發現怎麼這個屋子這麼土氣呢,于是想改變屋裏的陳設,然後又覺得整個房子都不行了,重新買一套房……如此沒有窮盡。再說,你在商場看到人來人往,都去買某件貴重物品的時候,你也會想,人家能享受我爲什麼不能呢?她有的,我也要有!這就是人欲刺激人欲。

  因此,要求我們保持一顆甯靜、少欲知足的心非常重要。一個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是不會覺得孤獨的,那些科學家,幾十年如一日在實驗室裏,他們怎麼沒覺得最近沒逛街受不了呢?所以,能夠享受寂寞、孤獨的人,乃是內心豐富的人。當一個人在自己的行業達到爐火純青的時候,是不需要外在的東西去包裝自己,非要戴個翡翠戒指、穿個名牌來襯托自己,因爲這些東西對他來講已經不重要了。當你沒有足夠的精神財富時候,眼睛才會盯著物質,而且一直得不到滿足。今天剛穿了雙3000元鞋,想得瑟一下,結果發現人家的鞋是20000元一雙,一下子就泄氣了;開著100萬的車子,心裏很滿足,想出去炫耀一番,結果發現,人家的車是1000萬,身後還有多少億的資産,馬上大爲受挫,垂頭喪氣……

  物質並不能給人帶來恒定的心理平衡。所以,只有擁有豐足的精神財富時,才不會覺得物質匮乏。這裏面也有一個平衡。

  時時調心,以靜製動

  佛法之所以智慧,因爲它是從生死的角度看待人生,又從無量的生死去看待一期生命。如果能從這個角度看待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小問題,這種感覺一如坐飛機,飛機升的越高,下面的一切就越模糊,一片山,一片海,或者一片沙漠,飛機越低的時候,看到一陣陣黃土,一部部汽車,甚至一個個人。因此,有什麼樣的高度就有什麼樣的人生,你的視覺決定了你的狀態。

  我們講“五蘊皆空”,第一個是色,第二個是受。受有苦受、樂受、憂受、喜受、舍受五種。就說苦受,比如我們在這打坐,腰酸背疼,思想紛亂,覺得十分痛苦,但如果慢慢習慣的時候,它就會轉變一種方式,變成樂受了,這時你不打坐反而難受了。當肚子非常餓的時候,很痛苦,你開始吃一碗飯的時候,很舒服,再吃第二碗,舒服,那麼第叁碗,第四碗,第五碗……你還舒服嗎?這時候就是受罪了。所以說苦和樂不是絕對的,都沒有自己獨立的自性,是隨境而轉,那麼你又何必執著它呢?

  我們知道,沒錢的時候很痛苦,但錢多了也痛苦,是吧?馮小剛的電影《甲方乙方》,裏面有個富翁,他…

《調心如調琴,妙音自天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