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賢宗法師開示

  杜柯整理

  佛法是必須實修體證的學問

  提到修行,多數人有一種恐懼,覺得這是一個道士的行爲,住在深山老林裏,不染人迹,或者一個老和尚,整天青燈木魚,嘟嘟嘟,嘴裏念個不停……所以對這樣的人,要麼害怕,覺得他們是怪物;要麼鄙視,覺得呆板枯燥、無意義;要麼是害怕兼鄙視,覺得他們既是怪物,又感到他們在故弄玄虛。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修行,不過不一定是那樣的修行。正如剛才這位同學所言,能到上海來討論佛法,是一個大福報。許多人對這句話不以爲然,這也正常,因爲接受福報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我們看《西遊記》裏面,那個人參果掉下來,如果沒有相應的器盤去收,就掉下去被大地吸收了。福報也是一樣,當你的善根、因緣沒有成熟,再大的福報,也可能失之交臂,沒法消受。

  佛法裏面有句話,“萬法唯識,唯心所現”,意思是說,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世界,世界是心靈的圖像。

  比如,你的心是喜樂的、積極的、慈悲的,你會發現,身邊每一個人都特別好,環境也十分稱心。反之,你感到身邊的每個人看上去都不順眼,環境也令人心生龃龉。前兩年流行過一本書叫《秘密》,它裏面講到最多的就是吸引力法則:我們起什麼心動什麼念,便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你心術不正,便會感召到邪人邪事;你心地光明正大,便會吸引到正能量的事物,這個和我們佛教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是一樣的道理。

  不了解佛教的人,認爲佛教是迷信,是低層次、帶有原始意味的多神教,或者是沒有文化的一些老太婆老太太搞的行當,這個誤解太深了。其實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明末清初,中國主流的哲學的思想是什麼?是佛學。但是到清末民初這一階段,由于民族存亡、國難當頭,大家救亡圖存的心情極爲迫切,所以一下子拜服在西方洋槍洋炮的物質文明之下,把自己本來具有的東西一股腦扔完了,覺得這些都是無用的玩藝兒,把佛教和鴉片、迷信、女人的裹腳聯系在一起,等同視之,于是,佛教本來的面目就被遮蔽了。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應該把思想打開,破除一切柵欄,嘗試性地去了解事物,不僅應該了解佛教,還要了解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了解馬列主義學說,中西方哲學,了解文學藝術……只要是知識都應該多了解一點,多學習一點,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接近真理。在沒有了解一門學問的時候,不要人雲亦雲地發表對它的看法,不要輕易地、武斷地下結論。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態度。作爲一個登樓者,當你在一樓的時候,不要想當然地說叁樓的風景是什麼樣的,因爲你還沒有親證到叁樓的風景。所以,佛法,是非常注重實修體證的學問。

  修行的本質是改變因果

  今天早晨,我還跟寺院裏面的義工講,你們來到寺院就是修行,這是唯一的目的。因爲在這裏,得不到物質、金錢方面的滿足,吃的是粗茶淡飯,也沒有錢花,還有很多社會上沒有的規矩。所以,做義工,你內心深處必須要有信仰,才能安住在這裏,否則,就會覺得枯燥無趣。

  修行,是個廣義的概念,不僅在寺院裏需要修行,就是在社會中每一個工作崗位,我們都需要修行。只有修行才能達到那種理想的圓滿境界。

  修行,首先是改變自己的觀念。改變觀念,就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改變我們的人生,就會改變我們的命運。

  很多人不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他信奉八字,說命運是被八字決定的。但你想想,八字是怎麼來的?還不是自己造的嗎?佛教講叁世因果、叁世輪回,所以,你今天的結果就是前世種的因,這一點,只有開了天眼和得了宿命通的人,才能明白,才能親證。

  實際上,道理很簡單,沒有什麼深奧,——只要你當下改變自己的心,就可能改變一切。因爲心是一切的根源,一切唯心造。比如說對于一個工作,你的方法改進了,行爲就會跟著改進。行爲改變了,身邊人對你的認可就改變了。身邊的人對你的認可改變了,自然而然會有更多人來擁護你。領袖是怎麼産生的?就是很多人認同他的觀點,認同他的行爲,願意跟著他赴湯蹈火,願意跟著他追求光明的前途。領袖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你不具備做一個領導者的素質,就應該多多學習,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從身邊一點一滴學習。孔子曰:叁人行,必有我師焉。可見他是多麼善于學習,吸取別人,以提高自己。要注意和你交往的人,他的思維、行爲、境界有哪一樣東西值得我去學習,甚至他優雅的笑容,得體的舉止,不俗的談吐,都值得我們去借鑒,見賢思齊。只要哪方面比我強,他就是我的老師。

  如果每一天,你都能夠從身邊的每件事物上去學習、成長,最後自我超越,那麼,你的生命每天都在蛻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你的世界就會日新月異。反過來,倘若覺得身邊每個人都不如自己,他身上都沒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那是因爲你看待事物的視覺出了問題,羅丹說,這個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理,他們不是缺少優點,而是缺少發現。當你總瞅著別人缺點的時候,把人家缺點無限放大的時候,怎麼可能發現隱藏在缺點之後的優點呢?你以挑剔的眼光看別人,正說明你有顆挑剔的心,你以狂妄自大的眼光看世界,正說明你有顆狂妄自大的心。當心殘缺的時候,看到這個世界就是不圓滿的。內心悲觀,這個世界就是灰色的,內心快樂,這個世界就是彩色的。所以,心淨則國土淨,這個世界只是心的投影而已。

  我們修行,首先就要修一種“靜”的狀態。靜,指的是心靜,如何讓我們的心靜下來呢?就像我們坐在這裏,把六根關閉起來,眼不看,耳不聽,腦子不想,盤腿打坐,把手機關掉,切斷外面的一切聯系,把家裏和單位的事全部放下,這個時候,你感受一下,是一種什麼狀態?

  佛法裏面講,“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所以要想開智慧,非定不可,而要“定”,非“戒”不能。有人一聽到“戒”,渾身都發麻了:佛教這些清規戒律多難受呀!實際上,“戒”是爲了保護我們,就像一個孩子早晨出門,父母叮囑他,過馬路一定要看紅綠燈啊,不要亂闖,這就是“戒”。

  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最簡單的可以總結爲“六度修行”,也就是“六波羅蜜”。什麼叫波羅蜜?翻譯過來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到什麼彼岸呢?從生死到涅槃,從痛苦到快樂,從煩惱到解脫,從汙濁到清淨……

  這“六波羅蜜”包括哪些?——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也就是佛教常說的“戒、定、慧”外加“布施、忍辱和精進”。

  若想圓滿我們的人生,解脫我們的生命,就需要實踐這“六度修行”。大家每個人都想快樂,都想身體健康,都想家庭幸福,都想工作業績好,都想事業興旺發達,都想有超人的智慧,都希望自己的美名遠揚,都希望走到哪裏受人尊敬,都想擁有足夠的財富……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需求。

  可這些需求怎樣去達成呢?只能靠修行。以前我講過,一個德性淺薄的人,是無法承載巨大福報的。“厚德載物”即是此理,你累世修行的德行就是水,你的福報就是船,你的財富、美名、健康等等都是船上的貨物。當水很淺的時候,上面只能放一艘紙疊的小船;當需要承載萬噸巨輪時,那個水就需很深很深,因爲只有水深浮力才大,浮力大才能承載重物。

  我們看到很多莫名其妙中了六合彩的人,他們本來很窮,一眨眼成了千萬富翁,這麼多錢就不知道怎麼花了。有的買房買車之余,還剩下很多,怎麼辦,拿著吃喝嫖賭,每天卡拉OK到深夜,酒氣熏天地回來,或者在賭場輸個一幹二淨才回來。有的還包二奶,有的夫妻、兄弟、子女爲了分錢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本來一個很和諧的家,有了這筆錢,就像扔進一個炸彈,最後家破人亡的,並不鮮見。像這種情況,就屬于主人德性淺薄,沒有能力去享受這個福報,這筆財富對他來說就成了凶財。

  很多人不相信這個道理,我經常給企業界朋友講一個邏輯:企業是靠産品去占領市場的,産品的開發又是靠人才,人才的背後呢,其實是使命,價值。這個企業創立者他怎樣來解讀這個世界,怎樣做人,怎樣開發産品,怎樣來定位自己的東西,這與他的胸懷、福報,是密不可分的。

  有人認爲福報是迷信,你仔細想想,身邊的那些領導,那些有魅力的朋友,他們是怎樣成就自己的?他們有什麼特點?建議有空去看看電視劇《楚漢戰爭》、《楚漢傳奇》,去看看朱元璋這個草根皇帝、這個叫花子,是怎樣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帝國的?如果我們沒有這些特質,就應該去修行。也許今生太短,還不足以成就自己,但相信這些結果也可能在未來的某一生顯現出來。這就是爲什麼有人一生下來就很有智慧的原因,從此岸到彼岸,人家一直在修行。好比一張銀行卡,人家一直往裏面存錢,你呢,存一點用一點,或者掙一個花兩個,賬戶裏面是空的,你怎麼跟人家比?所以,修行的本質就是改變因果。

  放下,才能真正解脫

  幾年前,一個從小照顧我的老伯伯生病了,第一次動大手術,搶救過來。後來我發現,這四年時間,基本叁分之二他都躺在醫院裏面,肝、心髒、肺、胃,不斷地搶救,他身上插滿十幾根管子,這種煎熬、難受的滋味,恐怕是健康的人沒法想象的。我當時看著他,這種用現代醫學延續下來的生命質量,真的感覺生不如死。所以那時大逆不道地想,應該在他第一次生病的時候就讓他走掉,這樣他就不會受這麼多年的痛苦了。

  若是能坦然地面對生死,人便少了許多煩惱。對人生的很多問題,都可以放下。正因爲能放下,你身上所展現出來的生命特質就異于常人,因爲別人老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擔心領導,擔心客戶……身上有無數的擔心約束著,而你,把生死都置之度外,都可以放下的時…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