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候,對于世間的一切名利瑣事,自然更是不介于懷。
此時,你對生命的認識和解讀,就跟常人不同。只有把一切難以割舍的東西放下,生命的那種獨立性,那種倜傥和從容,才能表現出自我主宰的品質,你的生命之花才能真正綻放。我常說,即使是夫妻之間,也不要認爲這個人永遠屬于你的,他只是和你在人生路上相伴一段而已,“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東西”,用這樣的思維去解讀兩性關系,解讀家庭問題,去看待子女問題,看待長輩、晚輩問題,你會豁然開朗。這就是智慧。智慧從哪裏來?別人沒有站到的高度,你站到了,別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別人看不到的,你看到了。你得出的結論就會與衆不同。
沒事時要多讀讀《金剛經》,裏面有句話值得反複體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看到的一切,聽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刹那生滅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有種蟲子叫浮遊,朝生暮死,壽命如此短暫,我們覺得它可憐,但是對于整個宇宙來講,我們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一只浮遊呢?一切皆是衆緣和合而生,你的身體,你的家庭,你的事業,無不如此,因緣具足則生,因緣離散則滅,誰能抗拒這個規律呢?
爲什麼這個世界有智慧的人鳳毛麟角,而愚癡的芸芸衆生多如恒河沙數?因爲他們看不透,沒有一雙睿智的眼睛。或者看得透,但放不下,仍然被“我執”綁架。佛教,便是站在生死的高度、宇宙的高度指出人生實相。正因爲衆生放不下,所以才不斷輪回,不斷接受生老病死的折磨,從這個角度講,佛教是人世間最終極的智慧。因此,能接觸這個的,都是有大福報的人。
布施波羅蜜
關于“六波羅蜜”的意旨,我們先從布施說起。布施,這個大家很好理解,別人沒有鞋我給他鞋穿,沒有飯我給他飯吃,沒有錢我給他錢花,這個就是布施。但在佛教裏,布施分爲叁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剛才說的這些,基本上屬于財布施的範疇。在佛教裏,最殊勝的是法布施。
佛陀有次走到路上,一個窮得一無所有的貧民對他說:“請問智者,我這麼貧窮,如何才能富有呢?” 佛陀跟他講:“你要學會布施。” 他疑惑地問:“我什麼都沒有,怎麼布施呢?” 佛陀說:“你可以拿很多東西布施啊,你用語言真誠地贊美別人,是布施;用臉上的笑容,友好地面對每個人,也是布施;用健康的雙手去幫助別人,是布施;把座位讓出來給別人,也是布施;你和別人在一起時,讓人家覺得快樂、心生歡喜,也是布施。你只要擁有一顆布施之心,時時處處都可以布施的……”
所以,布施不僅僅是指給別人錢物,如果那樣,窮人就沒法布施了。人家生病了,你去安慰他、照顧他,這叫無畏布施。有人不懂佛法,你給他講解,把經書送給他讀,這是法布施。法布施,在諸布施中利益最大,爲什麼?因爲你給別人傳授的是出離的智慧,是解脫之道,是促使人家成佛的因緣,這個果報就大了。
布施,關鍵是要有顆布施的心,我們常說有的領導很有魅力,別人都擁護他、願意跟著他,這是因爲他身上具有布施的功能,他身上散發出迹象,就是一個布施的迹象。我經常跟一些老板講,如果你有顆布施的心,你的員工是趕不走的,你的人才也會源源不斷被吸引過來。
一個人有這樣的魅力,他身邊就能聚集一個巨大的磁場。所以,我們沒做好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抱怨別人,應該好好地觀照自己,看自己身上有什麼問題,當問題越來越少的時候,你的事業會越來越順利。
一個人要是在第一層樓,你跟他用第十層樓的思想去對接,他是不能接受的。一個內心狹隘,思想層次很低的人,你跟他講話就要非常客氣,非常注意禮節,用百分的恭敬去跟他交往,否則,一不小心就把他得罪了。反之,一個心胸闊大、視覺高遠的人,你就很難傷害到他,因爲他“宰相肚子好撐船”,心的畛域非常大,一般人在裏面怎樣遊泳都無所謂。
所以,一個真正的布施者,他的內心是空闊的,無著的,因爲他只求付出,不求回報,“叁輪體空”地布施,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所謂布施,換個角度說,就是不斷地把愛奉獻出去,當你給予愛的時候,會發現整個世界都充滿了愛。愛就像火炬,點燃別的火炬時候,自己並不因此而減少火量,它可以一十一百地傳遞下去。你奉獻的是愛,收獲的也一定是愛。這種人到哪裏都會成爲焦點,在家裏,他很幸福,在朋友之間,會得到信任,就是一個陌生人,面對他第一印象也一定給他以善意的微笑,因爲他那顆布施愛的心,天長日久,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
有個故事說,地獄裏有兩個小鬼要到人間去投胎,臨行前閻羅王跟他們講,人間有兩個工作崗位,一個是不斷地得到東西,一個是不斷地給予別人東西,隨你們選擇。第一個小鬼馬上就跳下去說,我要第一個崗位。結果他發現,自己成了乞丐。因爲乞丐一無所有,無法給予別人東西,只能接受。第二個呢,他發現自己成了富翁,因爲他富可敵國,不需要別人的任何東西,所以就不斷地向外施舍。最後,成爲乞丐的那個小鬼,實在追悔莫及,就抱怨閻羅王戲弄他,閻羅王說,這不怪我,是由于你自己的貪欲造成的!
因此,一個真正的布施者,他的內心是博大的,仁慈的,無我的。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一點點修布施,培植自己那顆慈悲、無私的心,就等于是在培植自己的福報。有怎樣的布施,就有怎樣的福報,布施,永遠和福報聯系在一起。
持戒波羅蜜
我們再講持戒。“戒爲無上菩提本”,要修行,不持戒,就無法入門。我們知道,戒生定,定生慧,所以無戒便無慧,永遠愚癡,不開悟,生命呈現愚昧執迷的狀態,這正是輪回之本,苦惱之因。
在佛教裏,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诳語、不飲酒。殺生,是佛教裏第一大戒,它不僅僅指殺人,還指一切微小的有情生命,包括飛蟲螞蟻都不能傷害。有人說,這太麻煩了,走路不小心踩死個螞蟻,喝水不小心淹死個蟲子,怎麼辦?——沒有辦法,我們只能盡量小心。凡是無心之失造成的罪過,當然比起故意殺生要小的多,所以,佛教教我們要時時忏悔,就是因爲我們在無意中會傷害到很多其他生命。
別說殺生,其實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在現實中都不會與人有敵對之心,“仁者無敵”,他會不斷轉化這種與自己相忤的局面,從而反敗而爲功。有一句話說:一個人要想成功,靠朋友,要想成大功,靠敵人!一代聖君康熙就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我們要感謝我們的敵人,不是他們我們不會有今天的勝利,不會開創今天的局面,所以第一杯酒要敬獻給我們的敵人!事實上,這時候,那個敵人就成了你的密友,爲什麼?他不斷折磨你,激勵你,使你強大,不斷超越自我,戰勝自我,磨砺自我,這個人實際上就是來修煉你、成就你的。
我認識一個女老板,企業做的很好,但有個老公令她太難受。他是個監獄長,可能長期養成的職業習慣,對她非常嚴苛,隨時用命令的語氣說:你在哪裏,趕快回來!一個董事長被老公這樣使喚,她受不了。我跟她說:“他就是上天派來磨煉你的。你看,林肯爲什麼能當上總統呢?因爲他有個壞老婆,這個老婆每天讓他活得生不如死,他甯願整天呆在辦公室加班,通宵加班,也不願回家聽她河東獅吼。所以林肯最後取得了那麼大成就,沒有這樣的老婆他還不一定能當上總統呢!因此,事情要一分爲二地看,這世上的事,哪有絕對的好壞,就看你怎樣轉化!”
說到河東獅吼,我又想到“吃醋”這個詞的來源。唐朝的宰相房玄齡,有個老婆以強悍出名。可能她太不像女人了,所以生不出兒女來,房玄齡于是想娶一個小妾以做傳種接代,但這個女人鐵了心的死活不答應。最後弄得唐太宗都很頭疼,便把她找來,對她說:“我今天給你兩種選擇,第一,答應你老公娶姨太太。第二,要麼馬上把這碗毒藥喝下去。”這悍婦也真是好樣的,聽後毫不猶豫把那碗毒藥吞進去了。原來皇帝只是爲了嚇唬她,裏面並非什麼毒藥,而是一碗醋,酸得這女人直打擺子,引得衆人哈哈大笑,所以“吃醋”這個典故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事說明什麼?想一想,堂堂一朝宰相,在家裏還如此受婦人之氣,還要“絕後”,從這個角度講他和林肯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偉人不是那麼好當的,他們取得大成就,在輝煌的表面下,吃了多少苦,消化了多少磨難,一般人不會知道。
《聖經》上有句話說,上帝把一扇門關上的時候,會偷偷把另一扇窗打開。因此,不要抱怨自己的命運,無論你面對的是多麼惡劣的人,都要學著去接受他。從佛法來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無緣無故來到你身邊的,他們要麼報恩,要麼報仇,要麼還債,要麼討債。報恩和還債的當然是善緣,而報仇和討債的就是惡緣了。所以遇到惡緣,你要想,那是前世自己欠他的,這麼想的時候就心裏平和了,你的思想、觀念就會有180度轉變。看開了一切都能接受,看不開每天都在糾結,生活就是如此,當你能主宰自己情緒的時候,就能主宰眼前的世界,因爲境隨心轉,最後,一切便能轉化過來。
剛才講到殺生,以及如何與人相處之道。現在再講第二大戒,偷盜。就是把別人的東西占爲己有。愛占便宜,是人性的弱點,由占小便宜,到占大便宜,最後發展到不占便宜心裏難受,占便宜天經地義,到這個程度,他身邊的人就會越來越厭惡他,因爲他越來越自私,身上的正能量越來越少,所以他的人氣就會越來越弱。偷盜的概念非常廣,不僅僅是我們俗稱的做賊。愛占便宜,是偷盜,貪汙公款,是偷盜,現在有很多人做“小叁”,那也是偷盜。因爲這個老公並不是你自己的,你沒有經過允許而使用。所以,像這種情況,破壞人家家庭幸福,既邪淫,又偷盜,數罪並罰,果報是非常慘烈的。
第叁大戒,邪淫。什麼是邪淫?它有個定義,就是凡法律允許的正常夫妻關系以外的男女關系,都屬于邪淫。這一點,在如今社會表現得尤爲突出,現在爲什麼離婚率這麼高,爲什麼每天都有那麼多家庭破裂?與此有很大關系。古人有君子叁戒:年少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年青時,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年老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佛陀早就告誡我們:淫欲是生死輪回之本。“淫心不除,如砂蒸飯,終不可得。”,由此可見,淫欲之心,是人的根本大患,古人連“正淫”,就是夫妻之間必不可少的淫欲接觸,都很講究,都是爲了“傳宗接代”而行男女大事,何況邪淫?而現代人,我們看看,所有的媒體、宣傳,都是教人如何恣意行淫、如何享受人生的。“熾盛世間,廣行貪淫”,身處末法時代,群魔共舞,顛倒黑白,把魔鬼的邪知邪見、墮地獄的行徑竟然加以推崇,追捧,我實在爲無明衆生感到悲哀。
第四,妄語。這裏面還包括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今天的人誠信是越來越差了,騙子滿地,有人說謊已成爲習慣,一天不說幾句謊,總覺得對不住自己的舌頭。你看佛陀爲什麼有“廣長舌相”,可以以舌覆面?因爲他從不說謊。所以,我們造口業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很多女同胞,最容易犯這個毛病,所以她們死後,說的可怕一點,就在拔舌地獄。
最後,飲酒。它在佛教中屬于遮戒,不是性戒。遮戒是什麼意思?比如,在懸崖邊拉一個圍欄,當你要走到圍欄邊時就不能再走了,提示你下面有危險。所以飲酒本身罪惡不大,只是因爲酒能亂性,喝酒後有人把其他戒律都破了,爲了防止這種連鎖反應,佛教就把酒也作爲五戒之一。
不過從世俗的角度看,你會發現,愛喝酒的人,身體沒有好的,一個酒鬼,家庭也沒有和睦幸福的。有的人喝酒上瘾後,成了一條酒蟲,天天泡在酒壇裏,最後就死在酒裏。所以,對于酒,還真是少喝爲妙。
好了,由于時間有限,這次“六波羅蜜”只簡略地講了布施波羅蜜和持戒波羅蜜,希望我的這些瑣碎觀點,能給你的人生帶來一點助益和啓發。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