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贤宗法师开示

  杜柯整理

  佛法是必须实修体证的学问

  提到修行,多数人有一种恐惧,觉得这是一个道士的行为,住在深山老林里,不染人迹,或者一个老和尚,整天青灯木鱼,嘟嘟嘟,嘴里念个不停……所以对这样的人,要么害怕,觉得他们是怪物;要么鄙视,觉得呆板枯燥、无意义;要么是害怕兼鄙视,觉得他们既是怪物,又感到他们在故弄玄虚。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行,不过不一定是那样的修行。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言,能到上海来讨论佛法,是一个大福报。许多人对这句话不以为然,这也正常,因为接受福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我们看《西游记》里面,那个人参果掉下来,如果没有相应的器盘去收,就掉下去被大地吸收了。福报也是一样,当你的善根、因缘没有成熟,再大的福报,也可能失之交臂,没法消受。

  佛法里面有句话,“万法唯识,唯心所现”,意思是说,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世界是心灵的图像。

  比如,你的心是喜乐的、积极的、慈悲的,你会发现,身边每一个人都特别好,环境也十分称心。反之,你感到身边的每个人看上去都不顺眼,环境也令人心生龃龉。前两年流行过一本书叫《秘密》,它里面讲到最多的就是吸引力法则:我们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便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你心术不正,便会感召到邪人邪事;你心地光明正大,便会吸引到正能量的事物,这个和我们佛教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是一样的道理。

  不了解佛教的人,认为佛教是迷信,是低层次、带有原始意味的多神教,或者是没有文化的一些老太婆老太太搞的行当,这个误解太深了。其实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末清初,中国主流的哲学的思想是什么?是佛学。但是到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由于民族存亡、国难当头,大家救亡图存的心情极为迫切,所以一下子拜服在西方洋枪洋炮的物质文明之下,把自己本来具有的东西一股脑扔完了,觉得这些都是无用的玩艺儿,把佛教和鸦片、迷信、女人的裹脚联系在一起,等同视之,于是,佛教本来的面目就被遮蔽了。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把思想打开,破除一切栅栏,尝试性地去了解事物,不仅应该了解佛教,还要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了解马列主义学说,中西方哲学,了解文学艺术……只要是知识都应该多了解一点,多学习一点,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接近真理。在没有了解一门学问的时候,不要人云亦云地发表对它的看法,不要轻易地、武断地下结论。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作为一个登楼者,当你在一楼的时候,不要想当然地说三楼的风景是什么样的,因为你还没有亲证到三楼的风景。所以,佛法,是非常注重实修体证的学问。

  修行的本质是改变因果

  今天早晨,我还跟寺院里面的义工讲,你们来到寺院就是修行,这是唯一的目的。因为在这里,得不到物质、金钱方面的满足,吃的是粗茶淡饭,也没有钱花,还有很多社会上没有的规矩。所以,做义工,你内心深处必须要有信仰,才能安住在这里,否则,就会觉得枯燥无趣。

  修行,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在寺院里需要修行,就是在社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我们都需要修行。只有修行才能达到那种理想的圆满境界。

  修行,首先是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观念,就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人生,就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很多人不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他信奉八字,说命运是被八字决定的。但你想想,八字是怎么来的?还不是自己造的吗?佛教讲三世因果、三世轮回,所以,你今天的结果就是前世种的因,这一点,只有开了天眼和得了宿命通的人,才能明白,才能亲证。

  实际上,道理很简单,没有什么深奥,——只要你当下改变自己的心,就可能改变一切。因为心是一切的根源,一切唯心造。比如说对于一个工作,你的方法改进了,行为就会跟着改进。行为改变了,身边人对你的认可就改变了。身边的人对你的认可改变了,自然而然会有更多人来拥护你。领袖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很多人认同他的观点,认同他的行为,愿意跟着他赴汤蹈火,愿意跟着他追求光明的前途。领袖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你不具备做一个领导者的素质,就应该多多学习,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身边一点一滴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他是多么善于学习,吸取别人,以提高自己。要注意和你交往的人,他的思维、行为、境界有哪一样东西值得我去学习,甚至他优雅的笑容,得体的举止,不俗的谈吐,都值得我们去借鉴,见贤思齐。只要哪方面比我强,他就是我的老师。

  如果每一天,你都能够从身边的每件事物上去学习、成长,最后自我超越,那么,你的生命每天都在蜕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你的世界就会日新月异。反过来,倘若觉得身边每个人都不如自己,他身上都没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那是因为你看待事物的视觉出了问题,罗丹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理,他们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当你总瞅着别人缺点的时候,把人家缺点无限放大的时候,怎么可能发现隐藏在缺点之后的优点呢?你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正说明你有颗挑剔的心,你以狂妄自大的眼光看世界,正说明你有颗狂妄自大的心。当心残缺的时候,看到这个世界就是不圆满的。内心悲观,这个世界就是灰色的,内心快乐,这个世界就是彩色的。所以,心净则国土净,这个世界只是心的投影而已。

  我们修行,首先就要修一种“静”的状态。静,指的是心静,如何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呢?就像我们坐在这里,把六根关闭起来,眼不看,耳不听,脑子不想,盘腿打坐,把手机关掉,切断外面的一切联系,把家里和单位的事全部放下,这个时候,你感受一下,是一种什么状态?

  佛法里面讲,“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所以要想开智慧,非定不可,而要“定”,非“戒”不能。有人一听到“戒”,浑身都发麻了:佛教这些清规戒律多难受呀!实际上,“戒”是为了保护我们,就像一个孩子早晨出门,父母叮嘱他,过马路一定要看红绿灯啊,不要乱闯,这就是“戒”。

  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最简单的可以总结为“六度修行”,也就是“六波罗蜜”。什么叫波罗蜜?翻译过来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到什么彼岸呢?从生死到涅槃,从痛苦到快乐,从烦恼到解脱,从污浊到清净……

  这“六波罗蜜”包括哪些?——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也就是佛教常说的“戒、定、慧”外加“布施、忍辱和精进”。

  若想圆满我们的人生,解脱我们的生命,就需要实践这“六度修行”。大家每个人都想快乐,都想身体健康,都想家庭幸福,都想工作业绩好,都想事业兴旺发达,都想有超人的智慧,都希望自己的美名远扬,都希望走到哪里受人尊敬,都想拥有足够的财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需求。

  可这些需求怎样去达成呢?只能靠修行。以前我讲过,一个德性浅薄的人,是无法承载巨大福报的。“厚德载物”即是此理,你累世修行的德行就是水,你的福报就是船,你的财富、美名、健康等等都是船上的货物。当水很浅的时候,上面只能放一艘纸叠的小船;当需要承载万吨巨轮时,那个水就需很深很深,因为只有水深浮力才大,浮力大才能承载重物。

  我们看到很多莫名其妙中了六合彩的人,他们本来很穷,一眨眼成了千万富翁,这么多钱就不知道怎么花了。有的买房买车之余,还剩下很多,怎么办,拿着吃喝嫖赌,每天卡拉OK到深夜,酒气熏天地回来,或者在赌场输个一干二净才回来。有的还包二奶,有的夫妻、兄弟、子女为了分钱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本来一个很和谐的家,有了这笔钱,就像扔进一个炸弹,最后家破人亡的,并不鲜见。像这种情况,就属于主人德性浅薄,没有能力去享受这个福报,这笔财富对他来说就成了凶财。

  很多人不相信这个道理,我经常给企业界朋友讲一个逻辑:企业是靠产品去占领市场的,产品的开发又是靠人才,人才的背后呢,其实是使命,价值。这个企业创立者他怎样来解读这个世界,怎样做人,怎样开发产品,怎样来定位自己的东西,这与他的胸怀、福报,是密不可分的。

  有人认为福报是迷信,你仔细想想,身边的那些领导,那些有魅力的朋友,他们是怎样成就自己的?他们有什么特点?建议有空去看看电视剧《楚汉战争》、《楚汉传奇》,去看看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这个叫花子,是怎样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帝国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些特质,就应该去修行。也许今生太短,还不足以成就自己,但相信这些结果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生显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生下来就很有智慧的原因,从此岸到彼岸,人家一直在修行。好比一张银行卡,人家一直往里面存钱,你呢,存一点用一点,或者挣一个花两个,账户里面是空的,你怎么跟人家比?所以,修行的本质就是改变因果。

  放下,才能真正解脱

  几年前,一个从小照顾我的老伯伯生病了,第一次动大手术,抢救过来。后来我发现,这四年时间,基本三分之二他都躺在医院里面,肝、心脏、肺、胃,不断地抢救,他身上插满十几根管子,这种煎熬、难受的滋味,恐怕是健康的人没法想象的。我当时看着他,这种用现代医学延续下来的生命质量,真的感觉生不如死。所以那时大逆不道地想,应该在他第一次生病的时候就让他走掉,这样他就不会受这么多年的痛苦了。

  若是能坦然地面对生死,人便少了许多烦恼。对人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放下。正因为能放下,你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生命特质就异于常人,因为别人老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担心领导,担心客户……身上有无数的担心约束着,而你,把生死都置之度外,都可以放下的时…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