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每天都能很快樂地活著,不管錢多也好,錢少也好,住得好也好,住得壞也好,今天有車開也好,明天沒車開也好,今天睡地板也好,明天睡五星級酒店也好,你都能坦然受之,喜樂地面對生活的每一個過程,活到這種境界的時候,按我們佛教講,就是開悟的人。事實上,生活中有多少開悟的人?大家總是有那麼多擔心,那麼多放不下,那麼多糾結,爲什麼?
當你面對妻子的時候,就是先生,面對父母的時候,就是子女,面對子女的時候,又是父母,面對員工的時候,你是老板,面對老板的時候,又是員工。所以你的角色一直在變化,你是否忠實于這個角色做到了你的本分?如果做到了本分,就會很心安。因此,你應該像優秀的演員一樣,全情入戲,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人生不就是一個大舞臺嗎?不是戲如人生嗎?雖然一切明明是假的,任何角色只是暫時定位、因緣和合而已,最後都要散場的,但你能盡情演繹這個角色,勝利擔綱這個角色,這便是“借假修真”,便是修行。
如果看一本書,不能從裏面得到收獲而改變,這本書就白看了。仔細想想,我們每天誦經幹什麼?坐禅幹什麼?爲什麼要讀書,爲什麼來聽課?就是我們希望改變自己的生命品質,讓它有所升華。當你把你的公司當做道場的時候,裏面的每一個人,都是同修,每一天,都是修行,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契機。
《西遊記》裏的孫悟空爲什麼火眼金睛?那是太上老君用八卦爐煉出來的。所以有的父母想讓自己孩子將來出人頭地,現在就應該多給他一些遭遇挫折的機會,這樣才能磨煉他的意志。我4歲的時候就住在寺廟裏,6歲被拉去一起做農活,在水稻裏面拔草,早上去的時候,記得手臂又白又嫩,晚上回來,又黑又髒又刺痛,全身起滿疙瘩。我就是在那種苦難中成長起來的,有了這種韌性,以後做事才能舉重若輕。
給大家推薦幾本書,《苦才是人生》,這是索達吉堪布的,他教你如何認識苦難,超越苦難。還有《企業家的思維盛宴》、《思維平衡》,有空了再看看《叁國志》、《資治通鑒》、《史記》等曆史類著作,看這些智者,如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有句話說:心小了,事情就大了,心大了,事情就小了。爲什麼這樣呢?因爲我們心就像一只盛水的碗,碗大了,扔一顆石子,就覺得石頭小,碗小了,扔同樣一粒石子,便覺得石頭大。爲什麼英雄豪傑之士鼓勵我們要站在高山上看大海?在天下第一關去俯視沙漠?當你用望遠鏡遙視夜空的時候,發現地球在銀河系不過是漂浮在星空中的一粒塵埃,而佛教講,我們有叁千大千世界, 有無量億個銀河系。人到底有多渺小,你想象得到嗎?
我們投次人胎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可是卻活在各種煩惱之中不能自拔,活在向外攀緣和追逐之中永無停息,然後又各自隨業力流轉,進入下一個輪回。猶如蟲子,朝生而暮死,可還唧唧不已,人,真是可憐的一種生物。
輪回,造就了修行
時至今日,多數人仍然不相信輪回,認爲是迷信。這真是很大的問題,我在這裏給大家講一個案例,聊以參考。
我們寺院裏有一個煮飯的阿姨,她有個女兒叫小萍,在上海阿波羅酒店做營業員。2012年春節的時候她跑過來跟我們說,2011年心髒不好動了一個手術,做手術的過程中開始她沒有感覺,但手術要完時,她發現自己飄在天花板上,看到床上自己的身體,還在沈睡。她很想有人叫醒她,但是沒人叫她。她看到當時醫生是什麼狀態,怎樣忙碌。後來,她覺得自己從天花板又落回到自己體內,于是醒了過來。然後,她把自己看到的告訴醫生,竟然和現實中一模一樣,連醫生也沒法解釋這件事。
這樣的案例並不鮮見,去打聽一下,各大醫院,很多動手術的主刀醫生都遇過類似事件,而有這種經曆的病人也很多。當然,有的是遭遇車禍等意外災難,醒過來的,在這期間他們經曆了瀕死體驗。瀕死體驗已經成爲科學界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所以,佛教裏面講“空”, 是讓我們真正理解事物的恒常變化、生滅不駐這樣一種特性,你會發現,生的結局就是死,成的結局就是壞,有的結局就是無。明白這個道理後,對家人、伴侶,便會時刻告訴自己,不久的將來我們終將分離,所以現在的每一天都要好好珍惜,珍惜當下,廣結善緣。
我們相信有輪回,才會培植福報,因爲誰也不想下一世墮到地獄裏去。有人一聽“福報”這個老掉牙的東西,很不以爲然,但是他就是說不清爲什麼有的人一生下來就缺胳膊少腿、貧窮低賤,而有的人一生下來就相貌堂堂並且出身豪門?想一想,這不是福報是什麼?
福報都是自己修的,不是別人給的,它與德行相關。所以做惡就是在消自己福報,行善即是在積自己福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喜歡喝酒,身邊就吸引一些酒鬼,你喜歡打麻將,身邊就吸引一群賭徒,喜歡看書,身邊就來一些看書的。你喜歡幫助人,樂于做慈善,身邊就圍繞著這樣的人,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會不斷親近善知識。
修行的過程就是恒守正念的過程,時時覺察自己,是否偏離大道。如何培養我們覺察的習慣,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禅定。如果我們每天能獨處半小時,對一個牆壁坐下,把手機、電話關掉,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慢慢地你發現,自己很多雜念、想法都浮現出來,隨著功力的加深,這些雜念越來越少,身心處于澄淨清明的狀態。
其實,禅修不在于教你什麼東西,而是讓你自己跟自己對話,讓你的心靜下來看清自己。就是不斷地洗滌、觀照、覺察,放松自己,放下一切,心打開,身體打開,天長日久,把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契入到你的生命裏,這就是修行。
有個負責培訓的楊姓朋友,從我們這裏禅修後,回去一直堅持打坐,後來整個人發生了很大變化,身體健康,精神、睡眠、飲食,都非常好,所以他把這種方法傳授給北京的一些老領導,其中一個心髒動了叁次手術,沒治好,後來他打坐叁個月,心髒居然不治而愈。這些都是真實的事例。
可知,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貴在堅持。不要做葉公好龍式的修行者,只在表面上誇誇其談,擺出個修行的樣子,其實內裏不願意用功,他的心性,沒有半分改變。
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在生活中,一定是個極有主見、精神獨立的人。他不被外界幹擾,不會有人贊揚而得意,也不會有人诋毀而憎恨,一直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具有強大的平衡能力。他不會覺得自己穿了破洞衣服丟人,也不會戴個40萬的手表覺得了不起。不會對權貴人物阿谀谄媚俯首折眉,也不會對貧賤乞丐白眼相加冷眼視之。他無分別心,勢利心,只有平等心,慈悲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貧樂道,少欲知足,心境一如,常樂我淨。
潤物無聲,攜手春光
問:非常感謝師父的指導,我這裏有幾個問題:禅修和信仰之間本身是個什麼關系?信或者不信,對人的一生影響在哪裏?選擇信仰佛教或者基督教,這些大教派之間主要不同和區別在哪裏?
答:我簡單地回答,禅修跟信仰沒有沖突。我上EMBA班的時候其中有個遊戲,我建議打坐,我們小組有個基督徒,他說我是基督徒怎麼可以跟你一起打坐呢?我說沒關系,你在打坐的時候就跟上帝禱告,與神合一的那種狀態實際上是禱告的最好方式。後來他就跟我講,自己回去要跟他的牧師講,以後也要禅修,這樣對禱告很有幫助。
第二,信仰是我們內心當中的一個向往,就好比我們企業要有企業文化、企業使命一樣,這些員工跟著你有一種面向未來積極創造的沖動,這就是企業的信仰。不要認爲信哪個宗教才是信仰,實際上人生有很多信仰,不過宗教的這種信仰體系比較完整,然後讓你成熟的歸屬性問題都能在這種完整性裏面得到解決。所以很多人到我們寺院來禅修,我從來沒有要求他們一定要信佛,來我們寺院禅修的什麼人都有,有政府官員,企業家,知識分子,有基督徒,天主教徒……
反過來講所謂的信仰,都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框到某一個構架裏面去,我覺得真正理性的信仰應該是打開、包容和接納這樣一種狀態。所以說我們寺院裏面,讀書會有六百多人,我們會推薦《德蘭修女傳》這些書給別人看,爲什麼?就是因爲我覺得世界上好的東西應該了解,應該共享,對大家的人生是個提高。所以,只要是有用的東西都拿來爲我所用。
問:師父,我之前沒有打坐過,今天試了一下,好像很容易胡思亂想,怎樣才能克製自己呢?在打坐的時候需不需要有一種背景音樂?
答:剛開始的時候,雜念多是正常的,沒有雜念才是少見的,對治的方法可以觀呼吸,或者數數,或者心裏念佛都是可以的,但要相對靜下來,是需要一個過程。如果你覺得放一點背景音樂更容易入靜,那就放一點也可以,這只是初級階段,到後面你會感到什麼音樂不放最舒服了。你會越來越喜歡安靜的環境。
問:因爲我前段時間也練過一陣太極,站樁嘛,但是好像心靜不下來,我們禅修與太極,怎樣能做到相輔相成?第二個是,現在有一塊,佛道瑜伽,裏面涉及到生,心,性,就是說您對這塊有什麼建議?
答:我們香海禅寺隨時歡迎你來禅修。生、心、性它是不沖突的,沖突是我們自己。佛道我覺得也是相輔相成的,這種隔閡也是我們自己。就好像我們寺院中午和晚上吃飯都要念《道德經》,爲什麼我們念這個?因爲道家的思想對于佛家剛好起到鋪墊作用,如果把道家理解好,會更好地理解佛教思想。所以明代的時候,有個大德就專門做《道德經》的注解,他能把道家的思想應用到佛學當中。實際上中國佛教禅宗、天臺等,之所以能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它的功勞應該取決于道家。如果沒有道家,佛教思想很難在這個土地上紮根下來。所以這裏面沒有沖突,沖突是我們人爲的。剛剛我說,把思想打開的時候,西方基督、天主教的思想我們都能接受。
不過我是這麼認爲,你在第一層是什麼境界,在第五層是什麼境界,在第十層是什麼境界,在最高層是什麼境界,不同的層面看到的世間和了解的深度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要有太多的門戶之見把某樣東西隔閡起來,在你開闊的思想境界裏面,多能理解別人的存在價值。
《雲破月來花弄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