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每天都能很快乐地活着,不管钱多也好,钱少也好,住得好也好,住得坏也好,今天有车开也好,明天没车开也好,今天睡地板也好,明天睡五星级酒店也好,你都能坦然受之,喜乐地面对生活的每一个过程,活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按我们佛教讲,就是开悟的人。事实上,生活中有多少开悟的人?大家总是有那么多担心,那么多放不下,那么多纠结,为什么?
当你面对妻子的时候,就是先生,面对父母的时候,就是子女,面对子女的时候,又是父母,面对员工的时候,你是老板,面对老板的时候,又是员工。所以你的角色一直在变化,你是否忠实于这个角色做到了你的本分?如果做到了本分,就会很心安。因此,你应该像优秀的演员一样,全情入戏,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人生不就是一个大舞台吗?不是戏如人生吗?虽然一切明明是假的,任何角色只是暂时定位、因缘和合而已,最后都要散场的,但你能尽情演绎这个角色,胜利担纲这个角色,这便是“借假修真”,便是修行。
如果看一本书,不能从里面得到收获而改变,这本书就白看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诵经干什么?坐禅干什么?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来听课?就是我们希望改变自己的生命品质,让它有所升华。当你把你的公司当做道场的时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同修,每一天,都是修行,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契机。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为什么火眼金睛?那是太上老君用八卦炉炼出来的。所以有的父母想让自己孩子将来出人头地,现在就应该多给他一些遭遇挫折的机会,这样才能磨炼他的意志。我4岁的时候就住在寺庙里,6岁被拉去一起做农活,在水稻里面拔草,早上去的时候,记得手臂又白又嫩,晚上回来,又黑又脏又刺痛,全身起满疙瘩。我就是在那种苦难中成长起来的,有了这种韧性,以后做事才能举重若轻。
给大家推荐几本书,《苦才是人生》,这是索达吉堪布的,他教你如何认识苦难,超越苦难。还有《企业家的思维盛宴》、《思维平衡》,有空了再看看《三国志》、《资治通鉴》、《史记》等历史类著作,看这些智者,如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有句话说:心小了,事情就大了,心大了,事情就小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们心就像一只盛水的碗,碗大了,扔一颗石子,就觉得石头小,碗小了,扔同样一粒石子,便觉得石头大。为什么英雄豪杰之士鼓励我们要站在高山上看大海?在天下第一关去俯视沙漠?当你用望远镜遥视夜空的时候,发现地球在银河系不过是漂浮在星空中的一粒尘埃,而佛教讲,我们有三千大千世界, 有无量亿个银河系。人到底有多渺小,你想象得到吗?
我们投次人胎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可是却活在各种烦恼之中不能自拔,活在向外攀缘和追逐之中永无停息,然后又各自随业力流转,进入下一个轮回。犹如虫子,朝生而暮死,可还唧唧不已,人,真是可怜的一种生物。
轮回,造就了修行
时至今日,多数人仍然不相信轮回,认为是迷信。这真是很大的问题,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案例,聊以参考。
我们寺院里有一个煮饭的阿姨,她有个女儿叫小萍,在上海阿波罗酒店做营业员。2012年春节的时候她跑过来跟我们说,2011年心脏不好动了一个手术,做手术的过程中开始她没有感觉,但手术要完时,她发现自己飘在天花板上,看到床上自己的身体,还在沉睡。她很想有人叫醒她,但是没人叫她。她看到当时医生是什么状态,怎样忙碌。后来,她觉得自己从天花板又落回到自己体内,于是醒了过来。然后,她把自己看到的告诉医生,竟然和现实中一模一样,连医生也没法解释这件事。
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去打听一下,各大医院,很多动手术的主刀医生都遇过类似事件,而有这种经历的病人也很多。当然,有的是遭遇车祸等意外灾难,醒过来的,在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濒死体验。濒死体验已经成为科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所以,佛教里面讲“空”, 是让我们真正理解事物的恒常变化、生灭不驻这样一种特性,你会发现,生的结局就是死,成的结局就是坏,有的结局就是无。明白这个道理后,对家人、伴侣,便会时刻告诉自己,不久的将来我们终将分离,所以现在的每一天都要好好珍惜,珍惜当下,广结善缘。
我们相信有轮回,才会培植福报,因为谁也不想下一世堕到地狱里去。有人一听“福报”这个老掉牙的东西,很不以为然,但是他就是说不清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缺胳膊少腿、贫穷低贱,而有的人一生下来就相貌堂堂并且出身豪门?想一想,这不是福报是什么?
福报都是自己修的,不是别人给的,它与德行相关。所以做恶就是在消自己福报,行善即是在积自己福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喜欢喝酒,身边就吸引一些酒鬼,你喜欢打麻将,身边就吸引一群赌徒,喜欢看书,身边就来一些看书的。你喜欢帮助人,乐于做慈善,身边就围绕着这样的人,因此,一个有智慧的人,会不断亲近善知识。
修行的过程就是恒守正念的过程,时时觉察自己,是否偏离大道。如何培养我们觉察的习惯,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禅定。如果我们每天能独处半小时,对一个墙壁坐下,把手机、电话关掉,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慢慢地你发现,自己很多杂念、想法都浮现出来,随着功力的加深,这些杂念越来越少,身心处于澄净清明的状态。
其实,禅修不在于教你什么东西,而是让你自己跟自己对话,让你的心静下来看清自己。就是不断地洗涤、观照、觉察,放松自己,放下一切,心打开,身体打开,天长日久,把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契入到你的生命里,这就是修行。
有个负责培训的杨姓朋友,从我们这里禅修后,回去一直坚持打坐,后来整个人发生了很大变化,身体健康,精神、睡眠、饮食,都非常好,所以他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北京的一些老领导,其中一个心脏动了三次手术,没治好,后来他打坐三个月,心脏居然不治而愈。这些都是真实的事例。
可知,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贵在坚持。不要做叶公好龙式的修行者,只在表面上夸夸其谈,摆出个修行的样子,其实内里不愿意用功,他的心性,没有半分改变。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在生活中,一定是个极有主见、精神独立的人。他不被外界干扰,不会有人赞扬而得意,也不会有人诋毁而憎恨,一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具有强大的平衡能力。他不会觉得自己穿了破洞衣服丢人,也不会戴个40万的手表觉得了不起。不会对权贵人物阿谀谄媚俯首折眉,也不会对贫贱乞丐白眼相加冷眼视之。他无分别心,势利心,只有平等心,慈悲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贫乐道,少欲知足,心境一如,常乐我净。
润物无声,携手春光
问:非常感谢师父的指导,我这里有几个问题:禅修和信仰之间本身是个什么关系?信或者不信,对人的一生影响在哪里?选择信仰佛教或者基督教,这些大教派之间主要不同和区别在哪里?
答:我简单地回答,禅修跟信仰没有冲突。我上EMBA班的时候其中有个游戏,我建议打坐,我们小组有个基督徒,他说我是基督徒怎么可以跟你一起打坐呢?我说没关系,你在打坐的时候就跟上帝祷告,与神合一的那种状态实际上是祷告的最好方式。后来他就跟我讲,自己回去要跟他的牧师讲,以后也要禅修,这样对祷告很有帮助。
第二,信仰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向往,就好比我们企业要有企业文化、企业使命一样,这些员工跟着你有一种面向未来积极创造的冲动,这就是企业的信仰。不要认为信哪个宗教才是信仰,实际上人生有很多信仰,不过宗教的这种信仰体系比较完整,然后让你成熟的归属性问题都能在这种完整性里面得到解决。所以很多人到我们寺院来禅修,我从来没有要求他们一定要信佛,来我们寺院禅修的什么人都有,有政府官员,企业家,知识分子,有基督徒,天主教徒……
反过来讲所谓的信仰,都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框到某一个构架里面去,我觉得真正理性的信仰应该是打开、包容和接纳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说我们寺院里面,读书会有六百多人,我们会推荐《德兰修女传》这些书给别人看,为什么?就是因为我觉得世界上好的东西应该了解,应该共享,对大家的人生是个提高。所以,只要是有用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
问:师父,我之前没有打坐过,今天试了一下,好像很容易胡思乱想,怎样才能克制自己呢?在打坐的时候需不需要有一种背景音乐?
答:刚开始的时候,杂念多是正常的,没有杂念才是少见的,对治的方法可以观呼吸,或者数数,或者心里念佛都是可以的,但要相对静下来,是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你觉得放一点背景音乐更容易入静,那就放一点也可以,这只是初级阶段,到后面你会感到什么音乐不放最舒服了。你会越来越喜欢安静的环境。
问:因为我前段时间也练过一阵太极,站桩嘛,但是好像心静不下来,我们禅修与太极,怎样能做到相辅相成?第二个是,现在有一块,佛道瑜伽,里面涉及到生,心,性,就是说您对这块有什么建议?
答:我们香海禅寺随时欢迎你来禅修。生、心、性它是不冲突的,冲突是我们自己。佛道我觉得也是相辅相成的,这种隔阂也是我们自己。就好像我们寺院中午和晚上吃饭都要念《道德经》,为什么我们念这个?因为道家的思想对于佛家刚好起到铺垫作用,如果把道家理解好,会更好地理解佛教思想。所以明代的时候,有个大德就专门做《道德经》的注解,他能把道家的思想应用到佛学当中。实际上中国佛教禅宗、天台等,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的功劳应该取决于道家。如果没有道家,佛教思想很难在这个土地上扎根下来。所以这里面没有冲突,冲突是我们人为的。刚刚我说,把思想打开的时候,西方基督、天主教的思想我们都能接受。
不过我是这么认为,你在第一层是什么境界,在第五层是什么境界,在第十层是什么境界,在最高层是什么境界,不同的层面看到的世间和了解的深度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要有太多的门户之见把某样东西隔阂起来,在你开阔的思想境界里面,多能理解别人的存在价值。
《云破月来花弄影》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