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樹下問來人

  菩提樹下問來人

  賢宗法師開示

  杜柯整理

  有心與無心

  同樣是活著,“有心”和“無心”,大有區別。

  同一件事,有人會做得很好,有人卻做不好,爲什麼?除了能力大小之別外,還有重要一點,“有心”和“無心”。這個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有心人內心細膩敏感,自信勇敢,蓬勃向上,有股強大的動力;而無心人呢,宛如一個稻草人,兩眼常常無神,表情經常僵化,沒有規劃,得過且過,他不知道怎樣去定位自己,也不知道當下應該做什麼,所以,他很難把事情做好。

  也有一些人頭腦天天在動,但是他“沒心”。爲什麼這麼說?——他腦子是在動,可屬于妄動,就是佛家所說的妄念太多,正能量沒有,進來的都是烏煙瘴氣烏七八糟烏合之衆,腦子經常被這些東西占據,沒有一點建設性的信息和靈感;而一個真正的有心人,他做事非常沈穩而機敏,做一點可以想到十點,做十點可以想到百點,觸一而通叁,舉一而返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聰明人。其實聰明人多是有心人。一個有心人,不管放在哪裏,都能幹出一片天地來。

  特別是我們做企業的,或者說某方面的決策人,一定要養成這樣一種習慣:你的思維要永遠超越別人。記住,“思維超越別人”,而且成爲一種習慣。因爲思維是行動的指南,思維不先行,行動就會落後。只有思維超越了,才有勝出的可能,如果你永遠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那只能聞到臭氣。比如面對客戶,大家對他們的競爭,除了産品質量便是用心服務。不過,據我理解,最高明的商家是使客戶對自己産生依賴。可能,他對你有第一需求,第二需求,第叁需求,第四需求,你能滿足他第一需求,他對你産生一點點依賴;能滿足他第二需求,他對你依賴會多點;若是四個需求都能滿足,他對你産生完全的依賴;當你能滿足超出他想象的需求時,他對你的依賴永遠不會過時。

  這便是創新。思維要超越別人,“超越”,本來就是一種創新。如果你能經常保持這種創新,企業就會占得先機,鋒頭不減。

  相由心生

  創新是一種極致的“有心”,而要想創新,必須靜心。心不靜怎麼創新呢?我們知道,創新是聚精會神豁然貫通的一種靈感。現實上,很多人一天到晚都難以靜下心來,除非是睡覺,就是睡覺潛意識還在不斷活動,夢想連篇。因此我們需要禅修。

  多數人不僅不能靜心,還常常糾結、痛苦,把一顆心熬得千瘡百孔。有句名言說:你之所以痛苦,是由于錯誤的認知。換言之,你的痛苦是自己錯誤地認知世界的方式造成的。可見,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你痛苦,本身就說明你已經錯了。反過來說,一個保持正確認知的人,是不會痛苦的。

  今天早晨,我跟我們寺院的義工講“相由心生”的道理。我說,你去看看身邊的人,那些老大爺或者叔叔阿姨,凡是面貌比較惡、猙獰、扭曲的人,他們的心態沒有很好的,脾氣也沒有很好的。反之,如果一個老人家很慈祥,很親切,很甯靜,很喜悅,他給你的面相就很舒服,不管他是80歲、90歲或者100歲你都樂意跟他交往、聊天,爲什麼呢?因爲他周身散發出那種感覺像春天的風一樣,你和他在一起就叫“如沐春風”。還有個詞叫“如沐春光”,如果你能做到電視劇中唱的“人在身旁,如沐春光”,那除非你在談戀愛,或者,對方是個極有魅力,儀表、精神氣質不同凡俗的人。和這樣的人在一起,當然是一種享受。

  如果一個人總是皺著眉頭,吊著苦瓜臉,一見你向你大倒苦水,大家見了他就像見了瘟疫、毒蛇一樣,隨時怕咬上自己一口,脫不離身。這樣的人,只要一看他面相,就可以看出這些年生活的質量和生存的境況。當然,每個人的境遇不同,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有個理論非常有意思,他說30歲以前的面相是父母給的,30歲以後靠自己修。怎麼修?就是你現在每天的念頭。你每天在跟別人吵架,每天向別人倒苦水,每天抱怨個不停,那你去看看鏡子裏,你是怎樣一步步變醜的。

  《韓非子》這本書裏面講到一則有趣的故事:子夏在路上碰到曾子,曾子說:“你怎麼胖了呢?” 子夏說:“呵,思想鬥爭勝利了,所以胖了。” 曾子說:“這話怎麼講?” 子夏說:“我在家裏的時候,學習先王(周文王)的道理,總是非常敬仰;但走出門後,看見很多富貴豪華的事物,又十分羨慕,這兩種情緒就在心裏反複打仗,不分勝負,所以我就瘦了。現在,經過一段時間,先王的道理終于戰勝了,所以我又胖了。”于是,韓非子就總結說:唉,立志的困難,不在于勝過別人,而在于戰勝自己,因此老子說,自勝之謂強。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胖瘦和思想的關系,心裏面想的太多,經常矛盾,當然就痩了,因而有句話叫做“心廣體胖”;他還告訴我們,人最重要的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戰勝自己,所謂“自勝者強”。

  相由心生,我們的面相與我們的心理密切相連,是隨著“心”轉變的。我就見過有的人,年輕時並不好看,發現年齡越大越好看。和他在一起,他永遠是那麼謙和、怡然自樂、善解人意,遇到什麼問題總找自己的不足,又覺得他非常可愛,有種孩童般的純真,卻有老人的大氣,當他是這樣一種狀態的時候,可以用“溫如玉,純如金”來形容,這是古代君子人格的標准之一。

  因此,你自己的面貌氣質,給人展現的狀態,就是個人修行的說明書。特別是一個企業老板,自己首先就是一個名片,一個代言人,不管你做什麼産品,自己就是第一代言,試想一個做美容的老板,倘若自己不容光煥發,滿臉雀斑,形容憔悴,還有誰相信你的産品呢?

  把握“度”也是智慧

  我們長期以來形成一個習慣,就是只顧眼前,只看當下。比如,今天早晨爬起來一看眼袋大了,便趕緊去化妝,把它遮住,也不追究什麼原因,昨晚上睡著沒有?咖啡喝多了?或是昨天跟人吵架了?實際上今天有這個果,是昨天種下的因。“衆生畏果,菩薩畏因”,這是凡夫最大的愚昧。從菩薩角度看,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果相續,持續不斷,因此,他會從“因”上就杜絕了,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要想明天得到理想的果,就要今天種下理想的因。好因結好果,壞因結壞果,無因則無果。你今天的成績和失敗,都是自己造成的,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能坦然以對,不再做無謂的糾結和懊恨。

  有一個調查報告說,一般的經商者,擁有1000萬到2000萬時是最幸福的,這個時候買車買房什麼都有了,感覺一切遂願。等他有一個億的時候,發現交往的人常常10個億或100個億,人家隨便買一個遊艇就5000萬,5000萬在自己這裏,一下就沒有了,那個時候才覺得自己很窮。

  我們看,這個人曾經有過最幸福的時光,但繼續往前走便發現自己不那麼幸福了,非常可惜,我們說這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從他個人角度看,他覺得自己進步了,視野更開闊了;但從我個人角度看,我認爲他倒退了,越活越糊塗了。理智想想,在我們國內,你就是買一個遊艇,往哪裏放,買一個遊艇你有多少時間駕著它到外面旅遊呢?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你能用幾天?所以,應該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盲目跟風,逐物迷己。還有人拼命賺錢,要把它留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你想過沒有,就是他贏在起跑線上也不代表一定贏在終點上啊!當孩子爭氣的時候,你不需要給他存多少錢;當孩子不爭氣,你給他存再多的錢,他都會糟蹋掉的,人生的路很漫長,說不定他沒到中年就一無所有了——這時候,你爲誰辛苦爲誰忙?

  《韓非子》中還有個有趣的故事,說衛國有一對夫妻在祈禱,妻子祈求說:“老天爺,保佑我平安無災,得到一百捆布幣吧!”她丈夫聽後說:“傻瓜,總是在求,爲什麼不多求點?”妻子回答說:“哼,超過了這個數目,你會拿它去買小老婆。”

  這個故事倒很像現在的手機段子,也許是現在的手機段子抄襲了它們。不過,從事實角度講,這樣的事還真的存在,那個被稱爲“傻瓜”的老婆以我看其實是非常明智的,因爲她對人性的弱點、對他老公的弱點看得一清二楚。

  顯然,錢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很多夫妻分手不是因爲沒有錢,而是因爲錢太多了,窮日子過得去,富日子過不去。我覺得世事的奧妙就是凡事在一個“度”上,過了那個度,可能好事就成不幸了。

  企業如婚姻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乃人生兩大喜事。每每結婚時,新人容光煥發,情意綿綿。此時,大家都祝福他們:百年好合,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等等。其實,殘酷地說,事實證明,這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美好祝願而已,這樣的想法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事有起承轉合,物有成住壞空,什麼都在不斷變化,人的情感更不是鋼筋水泥澆鑄的東西,就是鋼筋水泥打造的也在慢慢變壞。人之情感,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可靠的物事之一,要想以今日之短暫情感成爲綁縛一生的依靠,更是愚癡。很多人戀愛時好的不得了,但進入婚姻後彼此沒有不厭倦的,兩人只是迫于世俗的壓力和子女、經濟等原因才沒有分離,正如蕭伯納所說:一個已婚的男子,沒有人會說出他對婚姻的真實看法。

  這麼說,有人輕易就抛棄了對方或者離婚便是正確的?非也,如此說,也只是讓我們明了婚姻和人性的實質,不要對婚姻或對方抱太大希望,如果你因爲失去了新鮮感就輕易離婚,那你對新的婚姻也會很快厭倦的,因爲新的東西都會不斷打折變舊,這是事物的必然規律。所以說,一個幸福的家庭要善于經營婚姻,其中就包括要培養對方對你更多的依賴性,以及自己不斷給對方製造的新鮮感。

  大家看過《亮劍》沒有?那個姑娘很崇拜英雄,但真正嫁給他後才發現,他把她種的花拔掉,種菜;把她挂的一副油畫扯掉,換成毛主席像;把她的鋼琴扔出去;晚上不洗腳就上床睡覺……

《菩提樹下問來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步步蓮花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