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一生的行爲
賢宗法師開示
杜柯整理
1、心靜如水,常行觀照
七天的止語禅,對從未接觸過禅修的朋友而言,是一個挑戰,同時,也可以是一次飛躍性成長。這段時間裏,如果你真的把萬緣放下,過濾自己,身心清淨,就會有全新的生命體驗;假若內心還有許多煩惱執著、挂礙糾結之處,剪不斷理還亂,也是正常現象,你的成長可能慢一點。然無論如何,這次都會給你的阿賴耶識裏,種下菩提的靈性種子,因緣際會日後發芽。
說起禅修,並不僅僅指打坐,打坐只是一種常見的訓練方法。禅修的本意爲“心靈的培育”,就是把心靈中良好的狀態培育出來。禅修,簡單地說,乃是讓我們的心與身和平相處。
如果能把禅修的狀態融入到生活中去,時時安住當下,處處充滿甯靜、喜樂、隨緣不變的心靈自在,便是禅修要達到的最佳狀態。走路,你很坦然,吃飯,很愉悅,睡覺,很安詳,工作,沒有壓力,與人交往,優雅從容,與家人在一起,融洽而幸福,自己獨處,心靜而滿足……如此,心靈就達到了不即不離無著無住的“裸奔”狀態,——有若“複歸于嬰兒”,——此是自然之態,本真之態,赤子之態。
生活,無非是行住坐臥吃喝拉撒,但在這個簡單的過程中並不簡單,因爲人産生了種種欲望,也就有了種種煩惱。人生中,其實沒有一個天然的修行場所,可以讓我們斷絕外緣,清淨無染,守元抱一。所以,我們必須在紅塵中修行。怎麼修行呢?比如,把職場當做道場,讓工作成爲一種修行。面對家庭,你如何釀造家庭的幸福美滿?對于朋友,如何讓“友直”、“友諒”和諧統一?面對痛苦時,如何轉化自己的情緒,面對錯誤時,如何修正自己的言行……
只要一直保持這種覺知,讓心靈平靜如水,似一面清澈的鏡子,常行觀照,自不會犯大過失。相反,心如果失去了平靜,這面鏡子就蒙上了垢,便失去了本來的燭照功能。
2、因果不饒人,六根當清淨
學佛,最基本的是要明白因果。
有人說,今天我又遇見一件觸黴頭的事,我又聽到了不好的消息,我又上了一次當……等等,但是想想,爲什麼這些事總會被你碰到,被你趕上呢?從佛學講,這些事不是無緣無故的,因緣和合,果報現前。從道家講,《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是感召來的。從儒家講,門內有小人,門外小人至,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是吸引力法則。儒釋道相通,叁家歸一,只是從不同角度去解釋一件事物而已。因此,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
佛教裏面講十善業,不殺、不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這是人天之法。如果我們能守持五戒,殺盜妄淫酒,就可以成就人身。故而,各位在過去世中,都是受持過五戒的,沒有這個因緣,今天也不會坐在這裏聽法。
佛陀在世的時候告訴我們:殺了人就不能成爲人。這是必然的因果原則,誰也不能破壞。你殺了人,法律會製裁你,把你抓到牢裏或殺掉,死後,還要受報。所以,你要再成爲人身並不容易。
邪淫,乃末法時代的重頭戲。這個世界很多罪惡就來自于邪淫,家庭爲什麼分崩離析?兒女爲什麼性格異常?“奸近殺”,後果非常嚴重。社會爲什麼不和諧,因爲家庭不和諧,家庭爲什麼不和諧,因爲個人不和諧,個人爲什麼不和諧?——因爲不能守住本位。以儒家的話說,就是不能敦倫盡分。
余華最有名的小說《活著》,其中就寫了主人公富貴,在曆經人生滄桑之後說了一段話,記得其中有一句是:不要上錯床。這個樸素的道理,很多人卻要經過一生才能領悟。
惡口,是指用非常惡毒的語言去攻擊別人。互聯網時代,惡口也進化了,有的人養成十分無聊的習慣,在網上隨意謾罵,在Q上攻擊別人,舌之毒無所不用其極,還落得了旁觀者的喝彩,這樣變態的人現在越來越多。其實,作爲當事者所造的口業,並不比當面罵人輕。而旁觀喝彩的人,“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亦是要背因果的。
想起來,我昨天收到一條微信,說老婆的好壞是男人培養出來的。同理,也有一句話說:一個優秀的男人,都是他背後的女人鍛造出來的。這些道理全成立,設想,如果一個太太有顆天使般的心,那麼他男人也會漸漸變得單純、寬厚和仁慈,因爲她可以感化他、冶煉他。其實在家庭中,男女是互相影響,只要有一方好,就有轉化的可能。如果兩個都是無賴,如一個粗暴,一個潑婦,只能是以邪對邪,以惡加惡,壞的東西遇到壞的東西,那就是壞的平方,絕對不會負負得正的。
所以我經常講,一個修行者不是天天打坐才是修行,你把自己的家庭調和好,把自己的工作處理好,把自己的身心安頓好,把身邊的朋友相處好,把一切都能治理好的時候,你才是一個合格的修行者。
可能,有人從來沒有關注自己的身心跟外在世界之間的關系,認爲自己和這個世界是二不是一,然而,人其實是自然之子,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可逃避的責任在每個人身上,如果只知道一味索取,占有,不知道去珍愛和感恩,那麼,你永遠不會獲得心靈的平靜與幸福,因爲你錯誤的解讀世界的方式,讓你的人生陷入財色名利的困擾之中。
禅修是什麼,禅修乃是“獨一靜處,專精思維”,這八個字組成了一面鏡子,任何情景,皆能栩栩如生映在這面鏡子裏,這便是觀照。眼睛所看的色塵,鼻子所聞的香塵,舌頭嘗的味塵,耳朵聽的聲塵,身體感受的觸塵,意識所緣的法塵,總共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人的六根。我們通常說“六根不淨”指什麼?指你的眼耳鼻舌聲意一直往外攀援——活在自己的感官世界中,被自己累世的習氣所左右,這樣一刻也不能平靜。因而,修行就是要抛棄感官,關閉六根,用莊子的話說“心齋坐忘”,達到虛靜空明,與道合一的境界。
3、飲苦食毒與自然吃素
如今,我們生存的環境,正像佛教中所預言,“衆生飲苦食毒”,到了這樣一種苦不堪言的境地,這是大家共業造成的。這也是因果,人世間無時不處不在因果之中。
如果你經常在比較甯靜的環境裏修行,如果你的道行稍微深點,自然而然地,會漸漸對口味重的東西遠離,會越來越喜歡清淡的、原汁原味的東西,比如,青菜放到開水裏面燙一下,放一點點鹽,你便會覺得這是世間最好吃的東西了。
我最怕去的地方就是那種大飯店,感覺裏面像一個屠宰場,當你在寺廟裏生活上半個月之後,到那裏便會從骨子裏産生一種抵觸,更不說長期在廟裏吃素的人了。因爲現在的顧客都要求“吃鮮”,各種動物就在飯店宰殺,留下的氣味長期不散,猶如陰魂不散。你一進去,就得趕緊把鼻子捂住,然而無論怎樣躲避,一般房間裏還是有那種氣息。也許,是自己長期處在清淨的環境,所以覺得這種氣味格外刺激,如同“入蘭室久而不聞其香,入廁所久而不聞其臭”,別人可能沒有這樣的感覺。可見環境對人的同化作用實在太大了。
其實,吃素是很簡單的事,是生命自然而然的一種轉化過程。有人也想走入佛門,也想吃素,但是堅持不下來,長期吃素對他來說是件忍無可忍、望而生畏的事。這裏面有個誤解,長期吃素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最初可能是一個月初一、十五吃素,到後來是“十齋日”吃素,當吃素吃的喜悅了,自然會吃長素,那時候人家叫你吃肉都不想吃了。所以,關鍵還是要調整我們的心,對于吃素不要急于求成,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近幾年,我發現自己的貪心在慢慢減少,以前吃飯,通常要吃一大碗,現在就吃半碗,或者六分飽五分飽就可以了。當吃半飽的時候,奇怪的是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反而很舒服很輕松很自在很舒暢。而且吃飯也比以前慢了許多,我想讓它有多慢,就可以有多慢,沒有迫不及待想吞下去。食色,性也,這種自我控製能力其實是貪欲的減少。如果你吃飯也這樣,便是修行有進階的體現。如此持續下去,你吃的愈來愈少,而精氣神不衰,那就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差不多了。
4、貪嗔癡叁巨毒
人的貪欲,乃人所以爲人的第一大患,因此佛教把“貪”放在“貪嗔癡”叁毒的首位。財色名食睡,其實是地獄五條根,但是人人抱住不放。想一想,我們整天爲色爲名爲利身心煎迫,耗費了多少寶貴的精力?尤其當今時代,物質發達,物欲生猛,別人買一套房,我想買兩套,別人買了寶馬,我想買勞斯萊斯。那貪婪攀比之心就如夏季長江的水位不斷飙升。可怕的是,全體飙升,全體都沒有感覺,還覺得芝麻開花節節高是正常的。我在新聞上就看到,有些官員擁有幾十乃至幾百套房子,他這個錢是哪裏來的,顯然工資沒法解釋,結果就被雙規、下獄了。這便是貪心害死了自己。“自以爲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那些不斷斂財的人,卻不知道自己早已成爲財錢的奴隸。其實金錢既非衆善之門,也非萬惡之源,只看你如何加以利用,但在現實中,只要嘗到它甜頭的人,沒有不迷失的。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不是爲錢而生,但太多人卻爲錢而死。
人最可怕的是心靈的貧瘠,其實,只有內心不豐盈的人,才算真正的“乞丐”。如果無法滿足自己,將永遠成爲一個乞討者。
追求幸福生活爲人之常情,但幸福一定要建立在物質之上嗎?《詩經》中有兩句話可以提示我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說,常常思考自己的行爲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所以,幸福的生活是可以追求的,但不能違反了客觀規律。
把這些東西看透之後,我們的生活可以很簡單。當內心足夠豐足的時候,你不用自己穿多麼另類的衣服,來彰顯自己的有思想;也不在乎戴多麼名貴的手表,來顯示自己很富有;也不計較別人對自己的恭維或譏诮,來定位自己的成功或失敗。你不認爲,別人吃幾萬元錢一頓晚餐,就一定比你吃幾塊錢一碗面有價值…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