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

  贤宗法师开示

  杜柯整理

  1、心静如水,常行观照

  七天的止语禅,对从未接触过禅修的朋友而言,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是一次飞跃性成长。这段时间里,如果你真的把万缘放下,过滤自己,身心清净,就会有全新的生命体验;假若内心还有许多烦恼执着、挂碍纠结之处,剪不断理还乱,也是正常现象,你的成长可能慢一点。然无论如何,这次都会给你的阿赖耶识里,种下菩提的灵性种子,因缘际会日后发芽。

  说起禅修,并不仅仅指打坐,打坐只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法。禅修的本意为“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良好的状态培育出来。禅修,简单地说,乃是让我们的心与身和平相处。

  如果能把禅修的状态融入到生活中去,时时安住当下,处处充满宁静、喜乐、随缘不变的心灵自在,便是禅修要达到的最佳状态。走路,你很坦然,吃饭,很愉悦,睡觉,很安详,工作,没有压力,与人交往,优雅从容,与家人在一起,融洽而幸福,自己独处,心静而满足……如此,心灵就达到了不即不离无着无住的“裸奔”状态,——有若“复归于婴儿”,——此是自然之态,本真之态,赤子之态。

  生活,无非是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但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并不简单,因为人产生了种种欲望,也就有了种种烦恼。人生中,其实没有一个天然的修行场所,可以让我们断绝外缘,清净无染,守元抱一。所以,我们必须在红尘中修行。怎么修行呢?比如,把职场当做道场,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面对家庭,你如何酿造家庭的幸福美满?对于朋友,如何让“友直”、“友谅”和谐统一?面对痛苦时,如何转化自己的情绪,面对错误时,如何修正自己的言行……

  只要一直保持这种觉知,让心灵平静如水,似一面清澈的镜子,常行观照,自不会犯大过失。相反,心如果失去了平静,这面镜子就蒙上了垢,便失去了本来的烛照功能。

  2、因果不饶人,六根当清净

  学佛,最基本的是要明白因果。

  有人说,今天我又遇见一件触霉头的事,我又听到了不好的消息,我又上了一次当……等等,但是想想,为什么这些事总会被你碰到,被你赶上呢?从佛学讲,这些事不是无缘无故的,因缘和合,果报现前。从道家讲,《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是感召来的。从儒家讲,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是吸引力法则。儒释道相通,三家归一,只是从不同角度去解释一件事物而已。因此,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佛教里面讲十善业,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是人天之法。如果我们能守持五戒,杀盗妄淫酒,就可以成就人身。故而,各位在过去世中,都是受持过五戒的,没有这个因缘,今天也不会坐在这里听法。

  佛陀在世的时候告诉我们:杀了人就不能成为人。这是必然的因果原则,谁也不能破坏。你杀了人,法律会制裁你,把你抓到牢里或杀掉,死后,还要受报。所以,你要再成为人身并不容易。

  邪淫,乃末法时代的重头戏。这个世界很多罪恶就来自于邪淫,家庭为什么分崩离析?儿女为什么性格异常?“奸近杀”,后果非常严重。社会为什么不和谐,因为家庭不和谐,家庭为什么不和谐,因为个人不和谐,个人为什么不和谐?——因为不能守住本位。以儒家的话说,就是不能敦伦尽分。

  余华最有名的小说《活着》,其中就写了主人公富贵,在历经人生沧桑之后说了一段话,记得其中有一句是:不要上错床。这个朴素的道理,很多人却要经过一生才能领悟。

  恶口,是指用非常恶毒的语言去攻击别人。互联网时代,恶口也进化了,有的人养成十分无聊的习惯,在网上随意谩骂,在Q上攻击别人,舌之毒无所不用其极,还落得了旁观者的喝彩,这样变态的人现在越来越多。其实,作为当事者所造的口业,并不比当面骂人轻。而旁观喝彩的人,“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亦是要背因果的。

  想起来,我昨天收到一条微信,说老婆的好坏是男人培养出来的。同理,也有一句话说:一个优秀的男人,都是他背后的女人锻造出来的。这些道理全成立,设想,如果一个太太有颗天使般的心,那么他男人也会渐渐变得单纯、宽厚和仁慈,因为她可以感化他、冶炼他。其实在家庭中,男女是互相影响,只要有一方好,就有转化的可能。如果两个都是无赖,如一个粗暴,一个泼妇,只能是以邪对邪,以恶加恶,坏的东西遇到坏的东西,那就是坏的平方,绝对不会负负得正的。

  所以我经常讲,一个修行者不是天天打坐才是修行,你把自己的家庭调和好,把自己的工作处理好,把自己的身心安顿好,把身边的朋友相处好,把一切都能治理好的时候,你才是一个合格的修行者。

  可能,有人从来没有关注自己的身心跟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自己和这个世界是二不是一,然而,人其实是自然之子,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可逃避的责任在每个人身上,如果只知道一味索取,占有,不知道去珍爱和感恩,那么,你永远不会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幸福,因为你错误的解读世界的方式,让你的人生陷入财色名利的困扰之中。

  禅修是什么,禅修乃是“独一静处,专精思维”,这八个字组成了一面镜子,任何情景,皆能栩栩如生映在这面镜子里,这便是观照。眼睛所看的色尘,鼻子所闻的香尘,舌头尝的味尘,耳朵听的声尘,身体感受的触尘,意识所缘的法尘,总共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人的六根。我们通常说“六根不净”指什么?指你的眼耳鼻舌声意一直往外攀援——活在自己的感官世界中,被自己累世的习气所左右,这样一刻也不能平静。因而,修行就是要抛弃感官,关闭六根,用庄子的话说“心斋坐忘”,达到虚静空明,与道合一的境界。

  3、饮苦食毒与自然吃素

  如今,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像佛教中所预言,“众生饮苦食毒”,到了这样一种苦不堪言的境地,这是大家共业造成的。这也是因果,人世间无时不处不在因果之中。

  如果你经常在比较宁静的环境里修行,如果你的道行稍微深点,自然而然地,会渐渐对口味重的东西远离,会越来越喜欢清淡的、原汁原味的东西,比如,青菜放到开水里面烫一下,放一点点盐,你便会觉得这是世间最好吃的东西了。

  我最怕去的地方就是那种大饭店,感觉里面像一个屠宰场,当你在寺庙里生活上半个月之后,到那里便会从骨子里产生一种抵触,更不说长期在庙里吃素的人了。因为现在的顾客都要求“吃鲜”,各种动物就在饭店宰杀,留下的气味长期不散,犹如阴魂不散。你一进去,就得赶紧把鼻子捂住,然而无论怎样躲避,一般房间里还是有那种气息。也许,是自己长期处在清净的环境,所以觉得这种气味格外刺激,如同“入兰室久而不闻其香,入厕所久而不闻其臭”,别人可能没有这样的感觉。可见环境对人的同化作用实在太大了。

  其实,吃素是很简单的事,是生命自然而然的一种转化过程。有人也想走入佛门,也想吃素,但是坚持不下来,长期吃素对他来说是件忍无可忍、望而生畏的事。这里面有个误解,长期吃素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最初可能是一个月初一、十五吃素,到后来是“十斋日”吃素,当吃素吃的喜悦了,自然会吃长素,那时候人家叫你吃肉都不想吃了。所以,关键还是要调整我们的心,对于吃素不要急于求成,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近几年,我发现自己的贪心在慢慢减少,以前吃饭,通常要吃一大碗,现在就吃半碗,或者六分饱五分饱就可以了。当吃半饱的时候,奇怪的是身体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反而很舒服很轻松很自在很舒畅。而且吃饭也比以前慢了许多,我想让它有多慢,就可以有多慢,没有迫不及待想吞下去。食色,性也,这种自我控制能力其实是贪欲的减少。如果你吃饭也这样,便是修行有进阶的体现。如此持续下去,你吃的愈来愈少,而精气神不衰,那就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差不多了。

  4、贪嗔痴三巨毒

  人的贪欲,乃人所以为人的第一大患,因此佛教把“贪”放在“贪嗔痴”三毒的首位。财色名食睡,其实是地狱五条根,但是人人抱住不放。想一想,我们整天为色为名为利身心煎迫,耗费了多少宝贵的精力?尤其当今时代,物质发达,物欲生猛,别人买一套房,我想买两套,别人买了宝马,我想买劳斯莱斯。那贪婪攀比之心就如夏季长江的水位不断飙升。可怕的是,全体飙升,全体都没有感觉,还觉得芝麻开花节节高是正常的。我在新闻上就看到,有些官员拥有几十乃至几百套房子,他这个钱是哪里来的,显然工资没法解释,结果就被双规、下狱了。这便是贪心害死了自己。“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那些不断敛财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为财钱的奴隶。其实金钱既非众善之门,也非万恶之源,只看你如何加以利用,但在现实中,只要尝到它甜头的人,没有不迷失的。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不是为钱而生,但太多人却为钱而死。

  人最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瘠,其实,只有内心不丰盈的人,才算真正的“乞丐”。如果无法满足自己,将永远成为一个乞讨者。

  追求幸福生活为人之常情,但幸福一定要建立在物质之上吗?《诗经》中有两句话可以提示我们:“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说,常常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所以,幸福的生活是可以追求的,但不能违反了客观规律。

  把这些东西看透之后,我们的生活可以很简单。当内心足够丰足的时候,你不用自己穿多么另类的衣服,来彰显自己的有思想;也不在乎戴多么名贵的手表,来显示自己很富有;也不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恭维或讥诮,来定位自己的成功或失败。你不认为,别人吃几万元钱一顿晚餐,就一定比你吃几块钱一碗面有价值…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树下问来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