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P2

  ..续本文上一页。你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内心自给自足,不为人所左右。

  有一次,一个厦门的领导,说年关到我们这来看看,后来又说不能来了。原来胡锦涛总书记要去厦门,厦门所有的政府官员必须待岗,在春节期间不能离开一步。你说这时候他自在吗?他也想回家过春节,也想放松放松,也想陪自己的妻子儿女吃年夜饭,但这由得他吗?

  昨天我在西安,有好几个人要请我讲课,但是我没时间,都推掉了。这时候我才发现,还好,我庆幸自己不是名人,如果真的很有名,那就大大地痛苦了。这些名人,时间基本上是半小时半小时算,这半小时做什么,下半小时做什么,都要按预定的来,不能偷懒,不能自由自在。所以有人认为有名望,到处被人家认出来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但事实上未必是好事,常常是个苦差事。

  “三毒”中第二个,是嗔。嗔恨心严重的人,便是下地狱的因。有一种天人他的福报很大,但由于嗔恨心、嫉妒心强,所以就坠落成阿修罗道了。嗔恨心生起的时候,会让我们的理智丧失。愤怒时,内心的火熊熊燃烧,此时就是着魔的状态,是魔鬼占据了你的心,所以说“冲动是魔鬼”。慧能在《六祖坛经》讲,“无嗔就是戒,清净就是出家”,无嗔就是清净的状态,无嗔就是平和的状态,无嗔之人对外界任何事物有一种悲悯和慈爱之心,就不会去触犯它。

  尤其对修行人来说,“一念嗔恨烧了功德林”,多年的修行毁于一旦,此为严持的戒律。故而一个修行者,有一种觉察力,身心处于什么状态,情绪出了什么问题,都能及时反省自己,调节自己,如果出现失控的征兆,便会赶快悬崖勒马。

  内心没有嗔恨的人,他的心灵像山涧的泉水,像春天的鲜花,像蓝天的白云,像草原的牧马,像水里的游鱼,像空中的飞鸟,那么舒畅,自由,祥和,喜悦,清净,慈悲。

  当你遇到忿恨之事时,能不能学会像大迦叶一样拈花一笑?这时候你手中应该拿枝花,去好好观察它的形态,把自己的心也变成一朵鲜花,心花怒放。这时候你就是一个菩萨的身份,你的心是清净慈悲,是常乐我净,你的爱的力量在增加,心胸的厚度阔度在拓展,心量在打开,我执在放下。

  契入了这个频道,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你不会去纠结某一件事情,也不会撞了南墙还不回头。飞机在起飞、降落以及转弯的时候,耗油最大,动物在蜕皮的一刹那最孱弱,人也一样,在转换自己的过程中最痛苦,也最为精彩。

  修行的意义正在于此,倘若我们随便就可以达到某种境界,那也不需要修行了。修行就是寸积铢累、日累月积,就是一日三省,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事实上,很多人觉得嗔恨心难以对治,主要因为我们放不下,是因为我执。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我”,当你达到无我的境界时,还有什么放不下呢?你连自己都没有了还怎么抱在怀里?更别说嗔恨了,你的嗔恨从何而来?藉此,先要放下小我,到大我,再到无我,这是修行的阶梯。一般而言,从小我一下子到无我,会很难,如果有人可以,一定是大根器之人,他有累劫的修行基础,不过在这一世适时成就了。

  最后,我们讲“痴”。痴,乃是愚痴,就是愚昧,不开明,不明了,无明的状态。从佛法讲是因为智慧没开的原因。一旦有般若注入此人,即通体光明。“此心光明”,乃因为他的心被污垢遮盖的时间太久了。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是无常的,生命无常,爱情无常,财色无常,名利无常,山河大地无常,日月星辰无常,所有的都是无常生灭,常流不驻。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我们还执着什么呢?

  人活不明白,常常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痛苦。然而,众生就是难以体悟世界苦空无常的道理。佛陀早就告诉我们:世界是苦的。不相信的人往往去苦海中遨游,苦心孤诣地追逐那一点转瞬即逝如浪花的快乐,结果呢,仍是在苦海中沉浮,囚游。《二十四章经》晓谕我们,财色于人,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可我们都像小孩一样,贪婪舐之,却常常落得“割舌之患”。又说陷入爱欲、情执的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形象的比喻阐明了我们的处境。

  5、爱是悲智双运

  我身边有个朋友,家庭不幸福,但是他一直找不到原因。我慈悲他,愿意给他讲实话,我说,你身上没有魅力,吸引不了对方。举个例子,有人喜欢捉蝴蝶,拿着网,拿着罐,到处去抓,偶尔抓到几只,可惜不是翅膀折了就是脚腿坏了。后来我跟他讲,你为什么不在家门口养一盆鲜花呢?它发出的芬芳香气,马上就把蝴蝶吸引过来了。你看,这些蝴蝶,多么鲜活漂亮,为什么要把它笼罩、禁锢起来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婚姻是需要吸引对方的,你有魅力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离不开你。很多妻子一旦丈夫离开,她就诚惶诚恐,坐立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深更半夜还打电话去查看。如果是你,你舒服吗?每天被一线绳索绑着,比坐牢还难受。——你如果真正喜欢对方,就大胆地放下他,并发展自己的魅力。当你放下时,他获得了自由空间,当你施展魅力时,他被你吸引。

  有句话叫“爱不是迷失”,如果你因为爱他而迷失了自己,将会得不偿失。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智慧,懂得爱的人,绝不一味愚痴,“奈何桥上等三年”,也要能等到他才行,否则就成了奈何桥上叹奈何。

  爱不是迷失,爱不是愚痴,爱是智慧,爱是技巧,爱是悲智双运。“鸡蛋从外打开是食物,从内打开是生命。”,这句话足够启示我们,同一件事,处理的角度、方法不同,可以出现起死回生的天壤之别。

  6、顺应天道,逆难而上

  人如果能顺应天道,便容易获得幸福,保持一份内在的宁静和安详。因为世界是心灵的镜像,你给世界什么,世界同样回报给你什么。你给世界爱、微笑、感恩,世界就回报给你幸福、快乐和知足。你不贪钱,钱会来到你身边,你不慕权,权会找上门来。这几年,我也碰到类似的情况,我不当这个会长,可他们偏偏要我当,为什么呢?我也弄不清。实际上这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当你没有企图之心的时候,看待问题的理性、透明度更高,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核心和本质,以便应对它。

  修行也是如此,我们打坐的时候,要“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你越“无”,越升起“有”。坐着时什么也不想,安于当下是最好的,时刻告诉自己一个信念:轻松、喜乐、自在。但不要强迫自己这样做,而是心静之后,自然而然无为而至的结果,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妙境。

  打坐,究其实质是训练我们心灵的状态。使我们走路,可以走得很开心;跟别人谈话,觉得很愉悦;吃一餐简单的饭,也心满意足;上床之后,立马就睡着了;睡着了,也很少做梦,所谓“至人无梦”。把一切都做到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修行,还表现在一切随遇而安。不去追逐攀比,因为一旦追逐攀比,便会被外物控制,我们要向心内求法,不是向心外求法,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充分自由。要有“转物而不被物转,转事而不被事转,转人而不为人转”的定力。

  大家知道,南非的前总统曼德拉是一个黑人,他反对种族歧视,但他给人的感觉却那么平和。经历了27年的牢狱生涯之后,他把曾经在监狱里打他、虐待过他的人请来,然后对他们鞠躬,他说我不会记恨你们,我会放下,遗忘,……因为只有这样我的心智才能成熟。

  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修行是时时刻刻对治自己的习气,常常是逆来顺受地忍耐一切、接受一切,所以不会那么轻松自如的。《二十四章经》里面讲,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把这“二十难”悉数攻下,全部克服,你就修成了。

  7、修行,是一生的行为

  最后,再次强调,我们禅修,一定要跟生活结合起来。古代许多禅师对此都有经典的语录,太虚大师有一首诗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他说成佛就从自己的生活开始修,人格的完成就是佛格的完成。你看菩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烦恼即菩提”,都告诉我们此时此刻你当下就可以成佛,你一念清净,此刻就是佛,你一念烦恼,此刻就是凡夫。他故意把成佛说得如此简单——可见心力的作用有多大。再看六祖慧能,他初到南华寺时,里面几千人。这些师傅每天做什么?早上起来去种地、去砍柴、去犁田、去锄草,每天就干这个。这些人是从天南地北全国各地汇集来的,那不是来当农民吗?他说:“此农民非彼农民”,我们是在当农民中修行,在劳动中修行。

  所以,假如你是企业家,就应该让你的企业成为一个道场,每天工作中,都是修行,都是心灵净化的过程,都是你圆满人格的历炼。

  生活里,到处都是修行。夫妻两个吵架,是修行,跟父母闹矛盾,是修行,跟领导起冲突,也是修行。吃饭是修行,上厕所是修行,睡觉是修行,得病也是修行……庄子说过,道在哪里?道在粪便里。我们也可以说,佛在哪里?在滚滚红尘中。

  每个人都需要修行,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菩提树下问来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