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爲▪P2

  ..續本文上一頁。你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內心自給自足,不爲人所左右。

  有一次,一個廈門的領導,說年關到我們這來看看,後來又說不能來了。原來胡錦濤總書記要去廈門,廈門所有的政府官員必須待崗,在春節期間不能離開一步。你說這時候他自在嗎?他也想回家過春節,也想放松放松,也想陪自己的妻子兒女吃年夜飯,但這由得他嗎?

  昨天我在西安,有好幾個人要請我講課,但是我沒時間,都推掉了。這時候我才發現,還好,我慶幸自己不是名人,如果真的很有名,那就大大地痛苦了。這些名人,時間基本上是半小時半小時算,這半小時做什麼,下半小時做什麼,都要按預定的來,不能偷懶,不能自由自在。所以有人認爲有名望,到處被人家認出來是一件值得榮耀的事,但事實上未必是好事,常常是個苦差事。

  “叁毒”中第二個,是嗔。嗔恨心嚴重的人,便是下地獄的因。有一種天人他的福報很大,但由于嗔恨心、嫉妒心強,所以就墜落成阿修羅道了。嗔恨心生起的時候,會讓我們的理智喪失。憤怒時,內心的火熊熊燃燒,此時就是著魔的狀態,是魔鬼占據了你的心,所以說“沖動是魔鬼”。慧能在《六祖壇經》講,“無嗔就是戒,清淨就是出家”,無嗔就是清淨的狀態,無嗔就是平和的狀態,無嗔之人對外界任何事物有一種悲憫和慈愛之心,就不會去觸犯它。

  尤其對修行人來說,“一念嗔恨燒了功德林”,多年的修行毀于一旦,此爲嚴持的戒律。故而一個修行者,有一種覺察力,身心處于什麼狀態,情緒出了什麼問題,都能及時反省自己,調節自己,如果出現失控的征兆,便會趕快懸崖勒馬。

  內心沒有嗔恨的人,他的心靈像山澗的泉水,像春天的鮮花,像藍天的白雲,像草原的牧馬,像水裏的遊魚,像空中的飛鳥,那麼舒暢,自由,祥和,喜悅,清淨,慈悲。

  當你遇到忿恨之事時,能不能學會像大迦葉一樣拈花一笑?這時候你手中應該拿枝花,去好好觀察它的形態,把自己的心也變成一朵鮮花,心花怒放。這時候你就是一個菩薩的身份,你的心是清淨慈悲,是常樂我淨,你的愛的力量在增加,心胸的厚度闊度在拓展,心量在打開,我執在放下。

  契入了這個頻道,你會發現生活中很多問題迎刃而解,你不會去糾結某一件事情,也不會撞了南牆還不回頭。飛機在起飛、降落以及轉彎的時候,耗油最大,動物在蛻皮的一刹那最孱弱,人也一樣,在轉換自己的過程中最痛苦,也最爲精彩。

  修行的意義正在于此,倘若我們隨便就可以達到某種境界,那也不需要修行了。修行就是寸積铢累、日累月積,就是一日叁省,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事實上,很多人覺得嗔恨心難以對治,主要因爲我們放不下,是因爲我執。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當你達到無我的境界時,還有什麼放不下呢?你連自己都沒有了還怎麼抱在懷裏?更別說嗔恨了,你的嗔恨從何而來?藉此,先要放下小我,到大我,再到無我,這是修行的階梯。一般而言,從小我一下子到無我,會很難,如果有人可以,一定是大根器之人,他有累劫的修行基礎,不過在這一世適時成就了。

  最後,我們講“癡”。癡,乃是愚癡,就是愚昧,不開明,不明了,無明的狀態。從佛法講是因爲智慧沒開的原因。一旦有般若注入此人,即通體光明。“此心光明”,乃因爲他的心被汙垢遮蓋的時間太久了。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是無常的,生命無常,愛情無常,財色無常,名利無常,山河大地無常,日月星辰無常,所有的都是無常生滅,常流不駐。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我們還執著什麼呢?

  人活不明白,常常給自己造成巨大的痛苦。然而,衆生就是難以體悟世界苦空無常的道理。佛陀早就告訴我們:世界是苦的。不相信的人往往去苦海中遨遊,苦心孤詣地追逐那一點轉瞬即逝如浪花的快樂,結果呢,仍是在苦海中沈浮,囚遊。《二十四章經》曉谕我們,財色于人,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可我們都像小孩一樣,貪婪舐之,卻常常落得“割舌之患”。又說陷入愛欲、情執的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形象的比喻闡明了我們的處境。

  5、愛是悲智雙運

  我身邊有個朋友,家庭不幸福,但是他一直找不到原因。我慈悲他,願意給他講實話,我說,你身上沒有魅力,吸引不了對方。舉個例子,有人喜歡捉蝴蝶,拿著網,拿著罐,到處去抓,偶爾抓到幾只,可惜不是翅膀折了就是腳腿壞了。後來我跟他講,你爲什麼不在家門口養一盆鮮花呢?它發出的芬芳香氣,馬上就把蝴蝶吸引過來了。你看,這些蝴蝶,多麼鮮活漂亮,爲什麼要把它籠罩、禁锢起來呢?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婚姻是需要吸引對方的,你有魅力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離不開你。很多妻子一旦丈夫離開,她就誠惶誠恐,坐立不安,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深更半夜還打電話去查看。如果是你,你舒服嗎?每天被一線繩索綁著,比坐牢還難受。——你如果真正喜歡對方,就大膽地放下他,並發展自己的魅力。當你放下時,他獲得了自由空間,當你施展魅力時,他被你吸引。

  有句話叫“愛不是迷失”,如果你因爲愛他而迷失了自己,將會得不償失。愛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智慧,懂得愛的人,絕不一味愚癡,“奈何橋上等叁年”,也要能等到他才行,否則就成了奈何橋上歎奈何。

  愛不是迷失,愛不是愚癡,愛是智慧,愛是技巧,愛是悲智雙運。“雞蛋從外打開是食物,從內打開是生命。”,這句話足夠啓示我們,同一件事,處理的角度、方法不同,可以出現起死回生的天壤之別。

  6、順應天道,逆難而上

  人如果能順應天道,便容易獲得幸福,保持一份內在的甯靜和安詳。因爲世界是心靈的鏡像,你給世界什麼,世界同樣回報給你什麼。你給世界愛、微笑、感恩,世界就回報給你幸福、快樂和知足。你不貪錢,錢會來到你身邊,你不慕權,權會找上門來。這幾年,我也碰到類似的情況,我不當這個會長,可他們偏偏要我當,爲什麼呢?我也弄不清。實際上這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當你沒有企圖之心的時候,看待問題的理性、透明度更高,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核心和本質,以便應對它。

  修行也是如此,我們打坐的時候,要“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你越“無”,越升起“有”。坐著時什麼也不想,安于當下是最好的,時刻告訴自己一個信念:輕松、喜樂、自在。但不要強迫自己這樣做,而是心靜之後,自然而然無爲而至的結果,達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妙境。

  打坐,究其實質是訓練我們心靈的狀態。使我們走路,可以走得很開心;跟別人談話,覺得很愉悅;吃一餐簡單的飯,也心滿意足;上床之後,立馬就睡著了;睡著了,也很少做夢,所謂“至人無夢”。把一切都做到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修行,還表現在一切隨遇而安。不去追逐攀比,因爲一旦追逐攀比,便會被外物控製,我們要向心內求法,不是向心外求法,這樣才能獲得心靈的充分自由。要有“轉物而不被物轉,轉事而不被事轉,轉人而不爲人轉”的定力。

  大家知道,南非的前總統曼德拉是一個黑人,他反對種族歧視,但他給人的感覺卻那麼平和。經曆了27年的牢獄生涯之後,他把曾經在監獄裏打他、虐待過他的人請來,然後對他們鞠躬,他說我不會記恨你們,我會放下,遺忘,……因爲只有這樣我的心智才能成熟。

  什麼是修行?這就是修行。修行是時時刻刻對治自己的習氣,常常是逆來順受地忍耐一切、接受一切,所以不會那麼輕松自如的。《二十四章經》裏面講,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把這“二十難”悉數攻下,全部克服,你就修成了。

  7、修行,是一生的行爲

  最後,再次強調,我們禅修,一定要跟生活結合起來。古代許多禅師對此都有經典的語錄,太虛大師有一首詩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他說成佛就從自己的生活開始修,人格的完成就是佛格的完成。你看菩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煩惱即菩提”,都告訴我們此時此刻你當下就可以成佛,你一念清淨,此刻就是佛,你一念煩惱,此刻就是凡夫。他故意把成佛說得如此簡單——可見心力的作用有多大。再看六祖慧能,他初到南華寺時,裏面幾千人。這些師傅每天做什麼?早上起來去種地、去砍柴、去犁田、去鋤草,每天就幹這個。這些人是從天南地北全國各地彙集來的,那不是來當農民嗎?他說:“此農民非彼農民”,我們是在當農民中修行,在勞動中修行。

  所以,假如你是企業家,就應該讓你的企業成爲一個道場,每天工作中,都是修行,都是心靈淨化的過程,都是你圓滿人格的曆煉。

  生活裏,到處都是修行。夫妻兩個吵架,是修行,跟父母鬧矛盾,是修行,跟領導起沖突,也是修行。吃飯是修行,上廁所是修行,睡覺是修行,得病也是修行……莊子說過,道在哪裏?道在糞便裏。我們也可以說,佛在哪裏?在滾滾紅塵中。

  每個人都需要修行,修行,就是一生的行爲。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爲》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菩提樹下問來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