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度萬行攝群生

  六度萬行攝群生

  賢宗法師河南鄭州山友會開示之二

  杜柯整理

  布施的最高境界是叁輪體空

  對佛教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六度,就是六種讓你渡到彼岸的方法。這個題目我曾講過好幾次,每次都新的體悟和受益。

  六度的第一個是布施。我們通常的理解是,把錢財給別人叫布施。但在佛教裏不僅如此,它分財施、法施和無畏施。剛才說的這個叫財施。那什麼是法施呢?——把你的思想、方法、技能傳授給別人。相比較,佛法當然是最上等的法施,因爲它是教人出離生死輪回的大學問。無畏施,就是使病人或者需要幫助的人不恐懼,不擔心,不痛苦,不糾結,心裏安甯、幸福、自在,這都屬于無畏布施的範疇。

  記得以前看過《讀者文摘》上一篇文章,說你如果想富有,先要學會布施。很多人想,如果我有兩元錢,給他一元我不就少了一元嗎?其實不是這樣。你自己想幸福,首先要關心別人,那個關心就是一種布施。員工在你的公司裏做事,除了給他更好的待遇外,還應關心他的生活、他的家庭。這就是一種布施,有大悲心在裏面。佛教講,財布施不如法布施功德大,《金剛經》裏還談到了“叁輪體空”的布施,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自然功德無量。什麼叫“叁輪體空”?比如說我送你一筆財物,你,我,和財物叁者皆空掉——我不要你感恩,也把這事忘掉,也把自己的布施之物忘掉,換句話說,我布施就像沒布施一樣。這樣的布施是成爲一種習慣,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施惠莫念,受恩不忘”,不要念念不忘你給人家的幫助,也不要得意于自己的道德境界是多麼高尚,更不要老想著人家什麼時候能還我、報答我。對方一旦忘掉或對我不好,就罵人家是小人,忘恩負義。如此等等,就是你在布施的時候心有所求,這樣的布施不是布施,叫施舍,或者叫交易。

  我看過不少電影和電視劇,在這裏給大家推薦幾部,它真的可以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讓你活得更通透,更有深度,更有意義。

  韓國的《商道》,我們經商的朋友都應該去看看。還有《喬家大院》、《大染坊》、《大宅門》、《闖關東》、《潛伏》、《我的青春誰作主》等等。像《天道》,我看了不止一遍,《商道》》也看過好幾遍。曆史片《朱元璋》、《大漢天子》,還有《貞觀之治》、《康熙大帝》、《雍正王朝》都拍得很好。有空時去看看《大秦帝國》,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大秦帝國》看完之後最好看看孫皓晖的原著,我曾花了很長時間把那十一本看完,看得我熱血沸騰。

  就智慧而論,中國曆史上有兩個時期最爲光華精湛,一是魏晉南北朝,一個是春秋戰國。《大秦帝國》以秦王朝的崛起爲主線,它通過發展、變革,一直到強大,最後統一六國,記載的是這一段曆史。我覺得現在很多企業管理學到的東西,還有《孫子兵法》、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等東西,在這套書裏全部包含有。

  我們知道,周王朝開始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最後兼並到只剩下六個。這六個繼續兼並,個個都怕被別人滅掉,又想去滅掉別人。怎樣才能救亡圖強?需要人才。而當時士人是最有學問的,他們遊說于各個國家之間,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施展自己的經綸抱負。魏國不要我可以到楚國去,楚國不要我可以到秦國去,秦國不要可以到晉國去。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只要有真本事,總會有啓用的一天。時勢所迫,那時候的士人非常牛,國王常把他們視爲座上賓,甚至他們有“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倨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促使了思想文化的大繁榮。其時的政策比現在還“雙百”——既可以百家爭鳴,又可以百家齊放,所以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思想文化的黃金時段,造就了第一個高峰。因此,我們應該去了解這樣的文化,了解他們的精髓。他們的很多思想,到今天也沒有過時。

  我建議大家多讀幾部書,像《孫子兵法》、《四書》、《道德經》、《金剛經》,這些都可以。不一定要每天讀,一定要經常讀。沒有時間,念念《心經》也可以。我們寺院去年念了一年《道德經》,每天吃飯的時候讀一遍,很多師父都會背了。看這些書的時候,你的智慧就會增長,自然把這種智慧觀照到你的企業上,治企如治國,治國如治家,都是相通的,所以一個企業不管大小興衰,都可以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

  布施的內涵,我們不斷沿著這樣一種思路深入思考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去踐行。企業文化不能只停留在頭腦中,如果你每天能做一件善事,給人倒一杯茶,或給人一個誠心的微笑,積少成多,就會改變自己的氣場。每個人這麼做,便會改變公司的氣場。善事多了惡事就少了,惡事少了正能量就壯大了,那麼整個公司會變成什麼樣呢?

  布施,要從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每時每刻去履行。它可以無限地延伸出去,就像今天大家拿到光盤,你覺得好,可以找朋友刻錄,把它傳遞給更多的人,那麼,就會有更多人受益,這就是一個布施的行爲。你在布施什麼?好的思想,善的觀念。可能有時候,別人的一個小小的舉動改變我們的一生。同理,你的一個小小善舉,也許讓別人的一生發生天翻地覆變化。那麼你就是他生命中的貴人。也許他並沒有在意,但你已經在積福報了。

  幾年前我們寺院印了小冊子,從第一版到現在,已經達150萬冊之多。我曾記得,有個朋友是做銷售的,他當時約談一個主管,但是怎麼都沒成功。最後就把這幾本小冊子通過他的秘書遞給對方。結果第二天那個主管就來電話了,因爲他看了小冊子後覺得蠻好,就對他産生了信任。他想推薦這種理念的人,一定是個好的合作者。

  所以布施的行爲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要想到只有錢財才能布施,我沒有錢,這條路就斷絕了。不是這樣,你沒有錢,可以用自己的身體布施,你幫人家掃地、挑水、擦地板,都叫布施。你給別人一個微笑,一個安慰,一個善意的祝福,也是布施。當然還可以法布施,像前面說的小冊子,很多優秀的書籍,很多好的思想、方法、技巧,這些都是。

  一個總是在布施的人,是一路在給自己種植福報,他的人緣會越來越好,事業會越來越發達,身體會越來越健康,家庭會越來越和諧。因爲他總是從對方的利益出發,爲對方考慮。誰不喜歡這樣的人呢?如是因,如是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天地間就是一個大的方程式,只有聖人才能解得了。

  因此,布施可以作爲企業的一種文化好好貫徹,這種貫徹應該是自而下的,老板和領導以身作則,去影響大家,最後使員工達到自願、自發的境界。因爲布施,本來就是一個自願的行爲。

  以戒爲師與火內栽蓮

  持戒,簡單地說,就是我們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把負面的東西去掉,正面的、積極的東西就出來了,成長起來。有人認爲佛教很麻煩,不殺生、不偷盜、不飲酒等等,把自己束縛住了。我要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你現在是一只羊,你甯願被殺掉煮了下酒嗎?有人可能認爲,它作爲羊,就是應該被我殺的,要麼爲什麼是一只羊呢?我說這叫愚癡,你是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管明日喝涼水?其實生死輪回一直存在,你今生有幸爲人,下一生就可能成爲畜生,成爲羊,到那時候你就有苦說不出來了。

  有一次我去荷蘭,到公園裏面玩,一只兔子懶洋洋趴在路中間睡覺,二十個人從那裏經過,都沒驚動兔子。爲什麼外國的兔子這麼膽大?很簡單,當一個動物沒有人願意傷害它的時候,它就覺得無所謂了。如果我們公園有這樣一個兔子,那肯定跑的比火箭還快。

  曾有一個德國男子,開著法拉利在回家路上,發現一只刺猬正在橫穿馬路。他來不及刹車,只好向公路的護欄撞去。結果,人和刺猬沒有受傷,法拉利嚴重受損,光維修費約30萬元人民幣。事後記者問他爲什麼這樣做,他說:“沒有什麼東西比生命更珍貴,哪怕是一只小刺猬,也值得我爲它讓路……”

  大家看看,這是什麼樣的境界?人家沒有宗教信仰,僅憑人道主義就可以這麼做。所以,殺生是第一大惡,被佛教列爲第一重戒。殺動物如此,殺人就更不提了,任何法律都不會允許殺人,如果有這樣的法律那不叫法律,叫刑法。

  在這裏我要說的是,殺生和吃肉是兩個概念。佛教根本五戒,只有殺生,沒有吃肉。佛教的戒葷腥,是相對出家人而言。對于一般大衆,你做到不殺生就行了,當然最好是吃素。佛教有所謂“叁淨肉”,就是不爲己殺,不見殺,不聞殺,這樣的肉是可以吃的。當然,那也是佛祖慈悲,因爲吃肉其實是變相殺生,爲什麼呢,——如果世界上沒有吃肉的人,就不會有殺生賣肉的人。但是一般衆生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佛祖提出了吃“叁淨肉”,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講到這裏,有人害怕了:說連肉都不能吃,我幸虧沒有出家,沒有信佛!其實,這不是什麼幸事,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現在的肉由飼料和激素長成。如今的肉不叫肉,那叫毒。你吃肉,等于在吃毒藥。毒藥吃多了,身體早晚會出問題的。

  六度的第叁個叫忍辱。

  大家都覺得“忍辱”是個非常艱難的事,你有這樣的想法,就說明你的層次還比較低,所以覺得難。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人高馬大,但是在學校裏經常被同學欺負,他母親很著急,我就問她:你的孩子每次回家是不是很難受、很郁悶,或者唠唠叨叨向你訴苦?她說不會啊,每次回家都顯得無所謂。我說那沒關系,你兒子跟他的同學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中,所以傷不到他。傷害是什麼?如果生活中一個人能傷害到你,說明你的境界還不高,打個比方,如果你在叁樓,他在一樓,他拿把刀也殺不到你,因爲那個高度不夠。他之所以能傷到你是因爲你和他在一個頻道,在同一高度。所以,當我們的心量不夠大,境界不夠高,解讀事物的深度不夠深時,你就常常被傷害。因此,忍辱最能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在佛教修行中,忍辱也是非…

《六度萬行攝群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