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重要的,你不能忍辱,次第永遠上不去。佛教修行中有句話叫“火內栽蓮”,這是個比喻,外面大火焚燒,你心內清涼如蓮花,這同樣是我們在家人應該修行的境界,面對五欲六塵,是非恩怨,面對奇恥大辱,都安之若素不爲所動,保持內在的清淨和皓潔,保持向善的信仰。
一個好的企業家實際上不僅是一個哲學家,還是一個宗教家。宗教家是什麼呢,度人。作爲一個傳道者,傳播一種人間正道,傳播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傳播一種正確的爲人處事的方法,故而,他已經不是只把眼睛盯在業績上了。反過來,如果一個企業家的目光如此高遠,他的業績也差不到哪裏去。“取乎其上,得乎中,取乎其中,得其下”,他的上限決定了他的下限。但是沒有這種境界的人,往往會就顧此失彼,這正是一個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企業家不斷在自己的內心去修煉和升華的過程。一個有如此高遠境界的人還需要忍辱嗎?這種人別人根本傷害不到他,即使被拉去服勞役,他也不會覺得是一種苦,即使被關到一平米的房間禁閉,他也照常怡然自得。這個世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傷害到他,因爲他的靈魂,早已超越他的肉體而自由存在。
前段時間我去看話劇《如夢之夢》,講的是一個將死之人對身邊的護士說他的人生經曆。這時候講出來的話很有意思,你會發現,曾經讓他痛不欲生的人,曾經提攜他走向輝煌的人,在他眼裏都變成了一個樣。所以我經常建議大家有空了到太平間走走,到火葬場去轉轉,那裏人一進去就變成灰,成了一股黑煙。再到墓地去看看,那些曾經和我們一樣活蹦亂跳的人,都躺在那裏。這些地方其實是很好的教育場所,可惜一般人不願意去,他們總不想面對現實,甯願苟且地活著。
所以我們遇事要想開一點,放下就能超越,只有超越才能駕馭。生活就是要我們駕馭的,不要讓生活駕馭我們。你如果被生活控製,就成爲它的奴隸,成爲它的坐騎,成爲它的驢。財色名利、愛恨情仇等等,這些都要放下,都要超越。放下你就解脫了,解脫你就自由了。當然,要做到這點很不容易。
如是精進,自然有成
下面是精進。
現在,有些人把精進跟執著聯系在一起,這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精進是什麼?積極、奮發、自強,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努力。精進一定是跟正確事物相應,或者說向著正道而去,是符合天地運行規則的。那麼執著呢,是頑固,是執迷不悟,是一根筋,這正是我們要去掉的。佛教認爲,作爲凡夫,都有叁大病根:執著、分別、妄想。如果能去掉執著,你就成阿羅漢了,如果再去掉分別,就達到菩薩的果位,如果最後連妄想都去掉,你就成了佛。所以,執著是對人有害的,“我執”、“我見”,形成人的根本障礙,使人生死流轉,循環不已。
比如說,我們常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什麼精神呢?當然是精進的精神,就是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但如果你這個自強不息是爲了自己的貪欲,自己的野心,像希特勒那樣想統治世界,這個不叫精進,叫執著,更嚴重說,叫中了邪魔。由此可知,精進是向著光明大道去的,而執著是奔著羊腸小路。
佛教裏面,分大乘和小乘。乘是運載的意思,大乘就是可以運載很多東西,佛經裏經常有個比喻,大乘是牛車,小乘是羊車。小乘的果位是阿羅漢,大乘的果位有菩薩和佛。在佛教裏這樣描述佛跟羅漢的區別,羅漢所達到的境界好比用一根針捅一下,對世界的了解就像從針孔透進來那麼多,而佛所達到的境界,好比把整個天花板都掀掉,他對世界的了解是無盡的。爲什麼有如此大的區別呢?因爲羅漢是自了漢,他自己了脫生死就行,而佛和菩薩是自度度人。菩薩在這個世間無時不刻不在度衆生,所以,菩薩是佛的因,佛是菩薩的果。
藉此,在公司裏面,越高級的管理人員,他的心態和思想就應該越像菩薩,不但自己做好,還要影響別人,幫助別人,度化別人。佛之所以能成就如此圓滿,就因爲他在人生當中過程就跟羅漢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做佛,在公司裏做佛,在家裏也要做佛,你處處都是大境界、大視野、大願力,最後就取得大成就。
很多時候,人生中的苦難,對你生命內在品質的提升就是一個必要的過程。我經常舉例,老板安排你做一件很頭痛的事,你要麼在痛苦中沈默,要麼在痛苦中蛻變,只有這兩種選擇。如果你蛻變了,要感謝他給你蛻變的機會,但是很多人不理解這道理。一個人只有在各種艱難和困苦中他的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成熟。大家都知道企業難做,錢不好賺,市場難開拓,人不好管理,你是個懦弱的人就被這些事壓住了,消沈了,你能迎難而上就有出路,就能提升自己。
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規律,可能有人覺得創新很難,但我覺得一點都不難。爲什麼呢?任何組織和個人的成長都有依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把這個依附找出來。我們國家依附于什麼成長?依附于人民,人民的需求就是政府要努力的方向。我們的企業依附什麼成長?依附于我們的服務,我們的客戶,我們的産品,所有的服務創新都是依對方的需求而改變的。有個宗旨叫“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精,人精我好”,就是我永遠比別人好一點,先一著,走在他前面,這樣就成功了。
我們香海禅寺跟其他的寺院就不同,一般的寺院大雄寶殿的後面供一個觀音,有滴水觀音,海島觀音,龍頭觀音,自在觀音,但我們做了一個萬手觀音,一個大觀音,手伸出了一萬多個,整個叁十多米寬的空間,九米多高的高度,全部密密麻麻是手,站在那裏一看,整個視覺就給一個巨大沖擊。爲什麼要這麼做?我們的追求跟別人不一樣,我們不是作爲一個燒香的場所,我們根本不在意別人來不來燒香,我們的定位是希望能給這些企業家做一個心靈淨化的場所,企業家是一群什麼人?是社會的精英。這些精英需要什麼,我們就要給他們什麼。如果我的思想能夠影響一個企業家,企業家就能影響他的公司,整個公司有多少人,後面有多少個家庭?我影響一個人就能影響一群人。平時我度化一個人,可能一個是一個,兩個就是兩個,而現在不同。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定位不一樣。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講的創新。創新就是怎麼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如果你不是從實際出發,創新出來東西就不被市場接受。因此,你永遠要到客戶中去尋找需求,去創新,這樣創造出來的東西才真正是客戶需要的,這樣你的公司就會越來越好。
有一次嘉興的一個畫家來看我,他在世界很多地方辦過畫展,名氣很大。我們談起畫,我以前沒學過畫,也不懂畫,但是我就跟他講,一般人學畫都是學習以前名人的畫法,他的技巧,他的筆法,用墨等等,不斷地去模仿。我說,你有沒有發現一個道理,這個世界所有的宗教或者說創立宗教的教主,當他得到某種靈感的時候就會以他的思想來解讀這個世界,把這種解讀的東西記錄下來成爲他的思想,他的教育,他的學說。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黑格爾等哲學家,也是以他的眼光來解讀這個世界的政治、文化、藝術等等,所得出來不同的結論。中國的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韓非子,亦是如此。繪畫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比如畫荷,有人畫荷花的鮮豔、美麗,有人畫的是禅荷、墨荷,不染顔色或者是霜打過的,有人不畫荷花就畫荷葉,從荷葉當中表現荷花的綻放,用不同的視覺,不同的角度來表達結果當然不一樣。所以我跟他講,你不應該把別人的技巧永遠當成自己的技巧,你的基本功具備以後,重要的是自己的眼睛——用你的眼睛、你對生活的獨特感悟,把它記錄下來,描摹出來,那時候你就是獨一無二的,就能成爲這個時代最好的畫家。
企業管理也同此理,這個世界上沒有東西是一模一樣的。管理是什麼呢,就是從人的角度去考量人的思想、行爲、特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長短缺,有的人需要這樣開發,有的人需要那樣開發,都找到適合的方式把他的潛能發掘出來。而每個公司因爲情況不同,所以經營方式不一樣,就像稻盛和夫的思想,許多人學習過,但是沒有辦法應用,那是別人的東西。
因而不要刻意地去模仿別人,學習什麼,學習這個人成功背後的思維方式、他的思想。有的人走出去又回歸到原點,爲什麼呢?因爲他永遠沒有辦法突破自己的思維,所以永遠在裏面打轉。
深禅定,大智慧
第五個是禅定。什麼是禅定?外不著相爲禅,內不動心爲定。當然,高級的禅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就是做什麼事都一心不亂。我們知道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那就是他道德的定力很深。我們一般人打坐會亂想,可以用數呼吸或者念佛號的方式對治散亂。
有的人把禅當做思考,我們叫參禅,佛教裏面參禅是參生死,我們的參禅是參企業。怎麼參,在頭腦中像電影一樣把它放一遍:今天我跟誰吵架了,爲什麼吵,自己講了哪些不適合的話,接下來怎麼辦?……就是在靜坐的時候參自己的問題,參自己的內心。平常想不清楚的問題在靜坐的過程中統統都會幫你解開。
實際上禅修就是讓我們的心沈澱下來,當你到一定境界後,你的性格,你的思維,你的觀念,會跟著發生變化。以前天臺山有兩個奇人,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有人說他們是文殊與普賢的化身。他們寫了一本詩集,叫做寒山拾得詩,現在在故宮博物館裏收藏著,乾隆皇帝專門在他的詩集上蓋了許多圖章,爲什麼呢?因爲他的詩太好了,一般人寫不出。其實他們一字不識,詩好是因爲開悟了。通過禅修最後開悟了,生命的質量發生了徹底改變。
這種案例很多。大家知道,六祖慧能是影響中國一千多年主流文化的禅宗的集大成者,關于他的言行錄後人把它列爲《六祖壇經》,在中國佛教曆史上,沒有一個出家人寫的東西叫做經,他是唯一一個。但他實際上也不識字,是個農夫。別人把經文讀一遍,他就能明白裏面的意思。他是個開悟的人。所以禅修會改變一個人的內在生命。
最後一個智慧。佛教裏面講“五度如盲,般若爲導”,因爲六度萬行是菩薩修證佛道的階梯,六度圓滿,就是佛道之圓滿。所以,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引導。般若是什麼呢?——出世間的終極智慧,人生的最高智慧,那就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規律。《金剛經》裏面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際上這個講的便是智慧。它是說世間的萬事萬物包括我們自己,都是刹那殺滅變化無常的,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陰晴圓缺,我們不能執著于外相,被表象迷惑。
《金剛經》裏還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爲法”,即一切有所造作的舉止,包括思想、行動等等。它像什麼呢,像夢幻,像水泡、像電、像露,都是不斷變化迅疾消逝的,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性,這叫“空無自性”,也就是大乘緣起性空的思想。了解這個思想後,還有什麼可以糾結的?——你的家庭出問題了,公司出問題了,身體出問題了,都是暫時的,都會過去。既然如此,又何必焦頭爛額、身心煎熬,痛苦不堪呢?
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正如《心經》裏面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世界的本相。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幹淨也沒有汙濁,當然也沒有生死,之所以認爲有,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造成的,是我們的錯誤知見。這一點,真不是一般人能夠明白,必須自己證悟才能知道,所以佛法不是我們頭腦想象出來的,它是實實在在通過身體力行去印證的。佛祖最初講戒律的時候說,喝水的時候也要念阿彌陀佛,爲什麼呢,因爲水裏面有八萬四千蟲。古人哪裏明白這個事實,現在,用顯微鏡一看,的確如此。
故而,佛教裏講的因果定律、生死輪回等等,只有親證的人才能知道,我們凡夫的境界是不可能了然的。我有一個朋友,在政府裏工作,他對我說有一次自己出了車禍,在昏迷中看到一束白光,他以自己難以想象的速度向那個光亮飛去。這個其實就是他的靈魂。佛經裏面講,人死後神識要到哪裏,只要一念之間就可以到達。這些,我們常人當然難以理解,因爲我們還沒有死。
六完五送
最後,六度講完了,我送給大家幾句話。
第一個是,讓自己的心像虛空一樣開闊。就是打開自己的心量。心量決定人的格局,心量越大,成就越大。對雞毛蒜皮的事都斤斤計較的人,他怎麼成就自己?他怎麼接受別人?別人又怎麼接受他?而且,心量太小的人注定是不快樂的。
第二個,學會惜福。你越惜福越有福,越不惜福越沒福。惜福,就是珍惜我們遇見的每一樣東西、每一個人,包括你的妻子兒女、父母同事。因爲每一個人來到我們身邊都不是無緣無故,他們絕不會偶然來到我們身邊,都有很深的緣分。
第叁是學會吃虧。一個真正有格局的人,才能做到吃虧;反之,一個心量狹小的人,絕對吃不起虧。吃虧實際上是在積福。我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地獄裏面有兩個小鬼要到人間來投胎,閻羅王跟他們講,人世間有兩個工作崗位,第一個工作崗位是不斷地得到東西,另外一個工作崗位是不斷地給予東西。你要哪個?一個小鬼跳出來就說,我要第一個!結果他去了後發現是乞丐,而另一個是富翁。
第四是學會永遠站在製高點上看待問題。作爲企業的掌舵者,你一定要培養這樣一個思考問題的方式。什麼是製高點?——事物的終極,把握它的終極規律。高屋才能建瓴,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這樣你就能更好地處理它。
第五是每天用一顆光明心面對生活。光明就是智慧,就是喜樂,就是慈悲,就是舍得,就是放下,就是看的透,就是想的明白。如果用這樣的狀態去看待和思考問題,你的內心就一塵不染,五毒不侵,光明清淨。
好,我今天就先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六度萬行攝群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