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常重要的,你不能忍辱,次第永远上不去。佛教修行中有句话叫“火内栽莲”,这是个比喻,外面大火焚烧,你心内清凉如莲花,这同样是我们在家人应该修行的境界,面对五欲六尘,是非恩怨,面对奇耻大辱,都安之若素不为所动,保持内在的清净和皓洁,保持向善的信仰。
一个好的企业家实际上不仅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宗教家。宗教家是什么呢,度人。作为一个传道者,传播一种人间正道,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一种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法,故而,他已经不是只把眼睛盯在业绩上了。反过来,如果一个企业家的目光如此高远,他的业绩也差不到哪里去。“取乎其上,得乎中,取乎其中,得其下”,他的上限决定了他的下限。但是没有这种境界的人,往往会就顾此失彼,这正是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企业家不断在自己的内心去修炼和升华的过程。一个有如此高远境界的人还需要忍辱吗?这种人别人根本伤害不到他,即使被拉去服劳役,他也不会觉得是一种苦,即使被关到一平米的房间禁闭,他也照常怡然自得。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到他,因为他的灵魂,早已超越他的肉体而自由存在。
前段时间我去看话剧《如梦之梦》,讲的是一个将死之人对身边的护士说他的人生经历。这时候讲出来的话很有意思,你会发现,曾经让他痛不欲生的人,曾经提携他走向辉煌的人,在他眼里都变成了一个样。所以我经常建议大家有空了到太平间走走,到火葬场去转转,那里人一进去就变成灰,成了一股黑烟。再到墓地去看看,那些曾经和我们一样活蹦乱跳的人,都躺在那里。这些地方其实是很好的教育场所,可惜一般人不愿意去,他们总不想面对现实,宁愿苟且地活着。
所以我们遇事要想开一点,放下就能超越,只有超越才能驾驭。生活就是要我们驾驭的,不要让生活驾驭我们。你如果被生活控制,就成为它的奴隶,成为它的坐骑,成为它的驴。财色名利、爱恨情仇等等,这些都要放下,都要超越。放下你就解脱了,解脱你就自由了。当然,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如是精进,自然有成
下面是精进。
现在,有些人把精进跟执着联系在一起,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精进是什么?积极、奋发、自强,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精进一定是跟正确事物相应,或者说向着正道而去,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那么执着呢,是顽固,是执迷不悟,是一根筋,这正是我们要去掉的。佛教认为,作为凡夫,都有三大病根:执着、分别、妄想。如果能去掉执着,你就成阿罗汉了,如果再去掉分别,就达到菩萨的果位,如果最后连妄想都去掉,你就成了佛。所以,执着是对人有害的,“我执”、“我见”,形成人的根本障碍,使人生死流转,循环不已。
比如说,我们常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什么精神呢?当然是精进的精神,就是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但如果你这个自强不息是为了自己的贪欲,自己的野心,像希特勒那样想统治世界,这个不叫精进,叫执着,更严重说,叫中了邪魔。由此可知,精进是向着光明大道去的,而执着是奔着羊肠小路。
佛教里面,分大乘和小乘。乘是运载的意思,大乘就是可以运载很多东西,佛经里经常有个比喻,大乘是牛车,小乘是羊车。小乘的果位是阿罗汉,大乘的果位有菩萨和佛。在佛教里这样描述佛跟罗汉的区别,罗汉所达到的境界好比用一根针捅一下,对世界的了解就像从针孔透进来那么多,而佛所达到的境界,好比把整个天花板都掀掉,他对世界的了解是无尽的。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因为罗汉是自了汉,他自己了脱生死就行,而佛和菩萨是自度度人。菩萨在这个世间无时不刻不在度众生,所以,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
藉此,在公司里面,越高级的管理人员,他的心态和思想就应该越像菩萨,不但自己做好,还要影响别人,帮助别人,度化别人。佛之所以能成就如此圆满,就因为他在人生当中过程就跟罗汉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做佛,在公司里做佛,在家里也要做佛,你处处都是大境界、大视野、大愿力,最后就取得大成就。
很多时候,人生中的苦难,对你生命内在品质的提升就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我经常举例,老板安排你做一件很头痛的事,你要么在痛苦中沉默,要么在痛苦中蜕变,只有这两种选择。如果你蜕变了,要感谢他给你蜕变的机会,但是很多人不理解这道理。一个人只有在各种艰难和困苦中他的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成熟。大家都知道企业难做,钱不好赚,市场难开拓,人不好管理,你是个懦弱的人就被这些事压住了,消沉了,你能迎难而上就有出路,就能提升自己。
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规律,可能有人觉得创新很难,但我觉得一点都不难。为什么呢?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成长都有依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把这个依附找出来。我们国家依附于什么成长?依附于人民,人民的需求就是政府要努力的方向。我们的企业依附什么成长?依附于我们的服务,我们的客户,我们的产品,所有的服务创新都是依对方的需求而改变的。有个宗旨叫“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人精我好”,就是我永远比别人好一点,先一着,走在他前面,这样就成功了。
我们香海禅寺跟其他的寺院就不同,一般的寺院大雄宝殿的后面供一个观音,有滴水观音,海岛观音,龙头观音,自在观音,但我们做了一个万手观音,一个大观音,手伸出了一万多个,整个三十多米宽的空间,九米多高的高度,全部密密麻麻是手,站在那里一看,整个视觉就给一个巨大冲击。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追求跟别人不一样,我们不是作为一个烧香的场所,我们根本不在意别人来不来烧香,我们的定位是希望能给这些企业家做一个心灵净化的场所,企业家是一群什么人?是社会的精英。这些精英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给他们什么。如果我的思想能够影响一个企业家,企业家就能影响他的公司,整个公司有多少人,后面有多少个家庭?我影响一个人就能影响一群人。平时我度化一个人,可能一个是一个,两个就是两个,而现在不同。所以,这就是我们的定位不一样。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讲的创新。创新就是怎么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你不是从实际出发,创新出来东西就不被市场接受。因此,你永远要到客户中去寻找需求,去创新,这样创造出来的东西才真正是客户需要的,这样你的公司就会越来越好。
有一次嘉兴的一个画家来看我,他在世界很多地方办过画展,名气很大。我们谈起画,我以前没学过画,也不懂画,但是我就跟他讲,一般人学画都是学习以前名人的画法,他的技巧,他的笔法,用墨等等,不断地去模仿。我说,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道理,这个世界所有的宗教或者说创立宗教的教主,当他得到某种灵感的时候就会以他的思想来解读这个世界,把这种解读的东西记录下来成为他的思想,他的教育,他的学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等哲学家,也是以他的眼光来解读这个世界的政治、文化、艺术等等,所得出来不同的结论。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亦是如此。绘画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比如画荷,有人画荷花的鲜艳、美丽,有人画的是禅荷、墨荷,不染颜色或者是霜打过的,有人不画荷花就画荷叶,从荷叶当中表现荷花的绽放,用不同的视觉,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结果当然不一样。所以我跟他讲,你不应该把别人的技巧永远当成自己的技巧,你的基本功具备以后,重要的是自己的眼睛——用你的眼睛、你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把它记录下来,描摹出来,那时候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就能成为这个时代最好的画家。
企业管理也同此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东西是一模一样的。管理是什么呢,就是从人的角度去考量人的思想、行为、特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长短缺,有的人需要这样开发,有的人需要那样开发,都找到适合的方式把他的潜能发掘出来。而每个公司因为情况不同,所以经营方式不一样,就像稻盛和夫的思想,许多人学习过,但是没有办法应用,那是别人的东西。
因而不要刻意地去模仿别人,学习什么,学习这个人成功背后的思维方式、他的思想。有的人走出去又回归到原点,为什么呢?因为他永远没有办法突破自己的思维,所以永远在里面打转。
深禅定,大智慧
第五个是禅定。什么是禅定?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当然,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就是做什么事都一心不乱。我们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那就是他道德的定力很深。我们一般人打坐会乱想,可以用数呼吸或者念佛号的方式对治散乱。
有的人把禅当做思考,我们叫参禅,佛教里面参禅是参生死,我们的参禅是参企业。怎么参,在头脑中像电影一样把它放一遍:今天我跟谁吵架了,为什么吵,自己讲了哪些不适合的话,接下来怎么办?……就是在静坐的时候参自己的问题,参自己的内心。平常想不清楚的问题在静坐的过程中统统都会帮你解开。
实际上禅修就是让我们的心沉淀下来,当你到一定境界后,你的性格,你的思维,你的观念,会跟着发生变化。以前天台山有两个奇人,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有人说他们是文殊与普贤的化身。他们写了一本诗集,叫做寒山拾得诗,现在在故宫博物馆里收藏着,乾隆皇帝专门在他的诗集上盖了许多图章,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诗太好了,一般人写不出。其实他们一字不识,诗好是因为开悟了。通过禅修最后开悟了,生命的质量发生了彻底改变。
这种案例很多。大家知道,六祖慧能是影响中国一千多年主流文化的禅宗的集大成者,关于他的言行录后人把它列为《六祖坛经》,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出家人写的东西叫做经,他是唯一一个。但他实际上也不识字,是个农夫。别人把经文读一遍,他就能明白里面的意思。他是个开悟的人。所以禅修会改变一个人的内在生命。
最后一个智慧。佛教里面讲“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因为六度万行是菩萨修证佛道的阶梯,六度圆满,就是佛道之圆满。所以,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引导。般若是什么呢?——出世间的终极智慧,人生的最高智慧,那就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规律。《金刚经》里面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际上这个讲的便是智慧。它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刹那杀灭变化无常的,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我们不能执着于外相,被表象迷惑。
《金刚经》里还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即一切有所造作的举止,包括思想、行动等等。它像什么呢,像梦幻,像水泡、像电、像露,都是不断变化迅疾消逝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性,这叫“空无自性”,也就是大乘缘起性空的思想。了解这个思想后,还有什么可以纠结的?——你的家庭出问题了,公司出问题了,身体出问题了,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既然如此,又何必焦头烂额、身心煎熬,痛苦不堪呢?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正如《心经》里面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世界的本相。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干净也没有污浊,当然也没有生死,之所以认为有,是我们凡夫的分别心造成的,是我们的错误知见。这一点,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明白,必须自己证悟才能知道,所以佛法不是我们头脑想象出来的,它是实实在在通过身体力行去印证的。佛祖最初讲戒律的时候说,喝水的时候也要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因为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虫。古人哪里明白这个事实,现在,用显微镜一看,的确如此。
故而,佛教里讲的因果定律、生死轮回等等,只有亲证的人才能知道,我们凡夫的境界是不可能了然的。我有一个朋友,在政府里工作,他对我说有一次自己出了车祸,在昏迷中看到一束白光,他以自己难以想象的速度向那个光亮飞去。这个其实就是他的灵魂。佛经里面讲,人死后神识要到哪里,只要一念之间就可以到达。这些,我们常人当然难以理解,因为我们还没有死。
六完五送
最后,六度讲完了,我送给大家几句话。
第一个是,让自己的心像虚空一样开阔。就是打开自己的心量。心量决定人的格局,心量越大,成就越大。对鸡毛蒜皮的事都斤斤计较的人,他怎么成就自己?他怎么接受别人?别人又怎么接受他?而且,心量太小的人注定是不快乐的。
第二个,学会惜福。你越惜福越有福,越不惜福越没福。惜福,就是珍惜我们遇见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个人,包括你的妻子儿女、父母同事。因为每一个人来到我们身边都不是无缘无故,他们绝不会偶然来到我们身边,都有很深的缘分。
第三是学会吃亏。一个真正有格局的人,才能做到吃亏;反之,一个心量狭小的人,绝对吃不起亏。吃亏实际上是在积福。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地狱里面有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来投胎,阎罗王跟他们讲,人世间有两个工作岗位,第一个工作岗位是不断地得到东西,另外一个工作岗位是不断地给予东西。你要哪个?一个小鬼跳出来就说,我要第一个!结果他去了后发现是乞丐,而另一个是富翁。
第四是学会永远站在制高点上看待问题。作为企业的掌舵者,你一定要培养这样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什么是制高点?——事物的终极,把握它的终极规律。高屋才能建瓴,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样你就能更好地处理它。
第五是每天用一颗光明心面对生活。光明就是智慧,就是喜乐,就是慈悲,就是舍得,就是放下,就是看的透,就是想的明白。如果用这样的状态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你的内心就一尘不染,五毒不侵,光明清净。
好,我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六度万行摄群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