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度修行▪P2

  ..續本文上一頁麼境界?所以對我們在家人而言,也要追求火內栽蓮的境界。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是非常難的,通常我們只要一碰到問題,就走不出來,十分糾結,這是因爲我們的心沒有打開,需要我們不斷回到原點,不斷清零來思考問題,要站在生死的高度,無常的高度去看待問題。

  佛陀是怎麼忍辱的呢,這裏有個小故事。

  佛陀到摩竭陀國時,有一天夜裏,宿于阿吒鬼住的地方,當時阿吒鬼正與其它鬼神集會。一個小鬼跑來向阿吒鬼報告,說你有大福報啊,今晚佛陀就住在你家裏!

  阿吒鬼說:“一個陌生人住到我家,我且要試試他是真正的佛陀,還是普通的凡夫,還是一個騙子!”說著立刻返回家裏,一看到佛陀,他就氣急敗壞地說:“沙門,出去!”佛陀馬上平靜地走出阿吒鬼的家。

  看著佛陀走出家門,阿吒鬼又改口說:“沙門,進來吧!”佛陀因爲是已經滅除了驕慢的聖人,所以又毫無怨言的返回阿吒鬼的家。如此來回進出叁次,到了第四次,阿吒鬼又再說:“沙門,出去!”

  這時候,佛陀終于開口說話,他說:“鬼王,你已經請我叁次了,我不再出去了。”

  阿吒鬼說:“你既然不想出去就算了,那我要問你問題,如果你答得不合我的意,我就撕裂你的心髒,讓你血噴濺而出,再將你扔到恒河裏去!”

  佛陀說:“隨你問吧,我會回答得讓你歡喜。”

  鬼王問:“行持何法能得安樂果報?如何能得到廣大的名聲?何法能度苦海?如何能得清淨?”

  佛陀慈悲地說:“行持佛法能得安樂,持戒能使名聲流布,不放逸、精進能度苦海,智慧能使人清淨。”

  鬼王聽了佛陀的妙法,十分歡喜,當下發願隨侍佛陀,護持正法。

  這裏面,佛陀說的很多都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如持戒,精進,般若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六度修行。

  其實六度裏面的忍辱,本義是忍法,因爲在忍中“辱”是最難忍的,所以冠名爲忍辱。至于我們民間,並不缺少忍的文化,有許多這方面的諺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字頭上一把刀,忍得住來逞英豪;小不忍則亂大謀;百忍成金,唾面自幹。等等。

  程頤說: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自然,越能忍的人,當然是修養越深的人。

  《莫應對》詩這麼說:人來罵我逞無明,我若還他便鬥爭。聽似不聞休應對,一只蓮在火中生。這便是火內栽蓮之術。

  往解脫道上修行才叫精進

  第四度,精進。

  精進,簡言之是在方向正確的情況下,努力,拼搏,奮進。方向正確是前提,比如一個小偷,他說現在年末了,我也要精進啊,多偷些東西,給自己搞點創收過年!這不叫精進。所以精進一定不能損人利己,不能是貪嗔癡。在貪嗔癡上那叫貪婪,叫著魔,最後你只能墮得與魔鬼同伍。

  還有,我們每天去應酬各種客人,忙各種事務,好像忙得不可開交。你要把事情列出來,看看哪幾件是有意義的,哪些是沒有意義的,你的時間消耗在沒意義的事情上,如打麻將一打一個通宵,這不叫精進。相反,你的時間消耗在沒意義的事情上,不僅不叫精進,還是一種懈怠。

  這就看我們站在什麼角度來看待問題。

  我在廈門有一個弟子,認識她時正在擔保公司當副總,兩年後成爲公司的正總,叁年後調到另一個公司當董事長。我認識她六年跳了叁級。我覺得在擔保公司這樣一個國家機構裏,應酬應該是很多的,企業家要找人擔保,肯定要請她吃飯。結果呢,她什麼應酬都沒有,誰找她都沒用,她只按條條框框做,你達到那個標准就把款放給你,沒達到那個標准,再請也沒用。每天晚上她早早回了家,帶著孩子老公去跑步、打球,陪孩子看書、輔導家庭作業。我發現她一天到晚似乎閑著沒事。這就告訴我們,其實在很多事上,我們要簡單有多簡單,要複雜有多複雜。就像我們寺院,蓋房子,搞基建,如果各個部門要走的話,你永遠都應酬不完。我到桐鄉九年了,但真正晚上出去陪人吃飯沒超過五次,而且還不是陪領導吃飯,都是陪我的朋友。所以我平時這樣的應酬很少,一少,我就能節省時間做其他事。

  我的另一個朋友卻是相反情況。他也做企業,我有幾次住在他家,一覺醒來,他才回來。我說你何苦呢,把身體搞壞了,賺再多錢有什麼意思。他說有些應酬沒辦法啊,我說那是因爲你想應酬,如果真的不想應酬總有辦法。最後我發現,其實是他自己喜歡喝酒,喜歡泡在外面,所以這是沒辦法的事。如果你把一些問題深入去想,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企業不一定靠吃飯才能生存,靠吃飯生存的是飯館。

  所以什麼樣的行爲是精進,什麼樣的行爲不是精進,在佛教上,有它獨特的解釋,——往解脫道上修行才叫精進,其他的一切,你再奔忙,再辛苦,再努力,都不是精進。佛教上的精進是要一個究竟圓滿的結果。

  持戒就是遵循事物的法則

  第五個叫持戒。

  持戒就是守法,或者說遵循事物的法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圓滿,迅速。

  持戒的實質是保護我們。比如打坐,我們有很多“不”:身子要做直,不能彎曲,不能靠在牆上,身體要放松,不能緊張,思想要集中,不能胡思亂想,不能說話,不能睡覺,等等。通過這些要求,讓我們更好地把打坐做好,收到預期效果。好比火車的兩個軌道,只有沿著軌道前進,火車才不會偏離,翻車。因此它不是爲了約束我們,而是爲了保護我們。

  一個國家有國家的法律,一個單位有單位的製度,一個家庭有家庭的規矩,比如我們傳統的倫常,就是規矩,爲什麼要遵守它,因爲不遵守就亂了,“父子有親”,如果父不慈、子不孝,那家庭還和睦嗎?家庭的成員還幸福嗎?你遵守它,就叫持戒。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持戒,你過馬路要看紅綠燈吧,到醫院要先挂號吧?所以,持戒不是有人想的那麼恐懼,好像一持戒什麼都幹不成了,人像坐牢。

  對佛教徒第一戒律爲不殺生。首先是不能殺人,即便非教徒,作爲一介公民,也是不可以殺人的,所以這一點是任何人必須遵守。你不遵守,你犯了戒,就會得到惡報。對于我們出家人而言,不殺生還包括不殺一切有情之物,所以不允許吃肉,因爲肉,一定來源于衆生的身體。

  其實不僅佛教,就是其他宗教也不推崇殺害其它生命,來滿足我們的口腹。我雖然是佛教徒,但在這裏可以引用一段《聖經》上的話,那是耶稣詳細對他徒弟說明可以吃的食物:

  “你所食即成爲你的身體,而你所思即成爲你的精神。因此,樹上所有可以吃的果實,田裏所有適合食用的植物,以及所有適合食用的動物乳,都是你們的糧食。因爲這些都是經由生命之火化育成熟的,都是大地母親之天使饋贈給我們的禮物。但絕不可食用由死亡之火烹調的食物,那來自撒旦。只有上帝餐桌上的東西,像是樹上的果實、田野間的禾谷、動物的奶水和蜂蜜等,才是你們應該享用的,除此之外,皆屬于撒旦,它只會引領你邁向罪惡和疾病的死亡之途。另外,上帝餐桌上的盛筵,將爲你的身體帶來能量與朝氣,使你永久遠離疾病的糾纏。”

  此處已經說明了,凡是“經由生命之火化育成熟的”都可以吃,但“由死亡之火烹調的食物”,“那來自撒旦”。前者是“上帝餐桌上的盛筵”,所以,可以使“你的身體帶來能量與朝氣,使你永久遠離疾病的糾纏。”,這便是吃素的好處。

  吃素的好處真是一言難盡。在此,我還是建議大家最好吃素。當然,因爲各位都不是出家人,所以不可強求。

  布施得福

  最後一個叫布施。

  什麼叫布施?我們到政府大樓經常看到一個牌子:爲人民服務。這就是布施。人民,就是芸芸衆生,服務,就是貢獻自己,利益他人,這就是布施。

  能夠布施的人,絕不是自私的人,所以能夠獲得別人的擁護、愛戴。這樣的人,才能來領導大家做事,這樣的人,也往往被推上領導的位置。

  我常說,要想自己的企業好,首先要學會布施,讓你的客戶得到最大受益。這樣你就能得到更多客戶的擁護,這樣就有更多人跟你在一起,最後,你不想發財都不行。

  要想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可磨滅的成績,你同樣需要布施的思想,只有把自己的精力全副投入,不計個人得失,才能做出巨大成績。

  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大家可能聽過:

  在黑龍江,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有個叫李四的年輕人因爲汽車抛錨被困在郊外。當他萬分焦急的時候,一位騎馬的男子正巧經過,見此情景,男子二話沒說用馬幫助李四把汽車拉到小鎮上。

  事後,當感激不盡的李四拿出一疊錢要對他表示酬謝時,男子說:“我不需要回報,但要你給我一個承諾,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要盡力幫助他人。”

  于是,在此後的日子,李四主動幫助了許許多多人,並且每次都沒有忘記轉述那句話給所有被他幫助的人。

  許多年後的一天,遭遇洪災,李四被爆發的洪水困到一個孤島上,此時,一位勇敢的少年冒著被洪水吞噬的危險救了他。

  當他感謝少年的時候,少年竟然說出了那句他無比熟悉的話:“我不需要回報,但要你給我一個承諾……”李四的胸中頓時湧起一股暖流,他感概說:“原來,我穿起的這根愛的鏈條,周轉了無數人,最後還是經由別人還給了我。我一生做的那些好事,全都是爲我自己做的!”

  從這個故事中你應該明白什麼。

  從佛教講,這就是因果,種善因,得善果。反之亦然。

  做更好的自己

  六度修行,可以使我們的人生得到最圓滿的結果。

  修習此六度,便是自始至終轉變的過程,可以說它是威力無窮的“轉變大法”。智慧治愚癡,禅定治散亂,忍辱治嗔恚,精進治懈怠,持戒治毀犯,布施治悭貪。最後,把我們身上所有的毛病都治完,我們就成了一個完人。一個得道的人,一個成佛的人。

  如果平時有空了,建議大家讀讀《金剛經》。當然最好在60歲以後讀,因爲只有見證了人生的成功失敗,經曆了人世的各種苦難和挫折之後,你去讀《金剛經》才更契理,才有巨大收獲。在四五十歲的時候,一般讀《道德經》比較合適。青年時,我們要拼搏,中年時,要學會忘世,到老年,就要學會出世,爲人生的終極目標做准備。

  最後,送給大家一本書,《閉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有人覺得,閉上眼睛不是一片黑嗎?不是,請往內看。我們只有閉上眼睛,才能找到自己,只有閉上眼睛,才能發現問題,然後轉變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六度修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