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度修行▪P2

  ..续本文上一页么境界?所以对我们在家人而言,也要追求火内栽莲的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非常难的,通常我们只要一碰到问题,就走不出来,十分纠结,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打开,需要我们不断回到原点,不断清零来思考问题,要站在生死的高度,无常的高度去看待问题。

  佛陀是怎么忍辱的呢,这里有个小故事。

  佛陀到摩竭陀国时,有一天夜里,宿于阿吒鬼住的地方,当时阿吒鬼正与其它鬼神集会。一个小鬼跑来向阿吒鬼报告,说你有大福报啊,今晚佛陀就住在你家里!

  阿吒鬼说:“一个陌生人住到我家,我且要试试他是真正的佛陀,还是普通的凡夫,还是一个骗子!”说着立刻返回家里,一看到佛陀,他就气急败坏地说:“沙门,出去!”佛陀马上平静地走出阿吒鬼的家。

  看着佛陀走出家门,阿吒鬼又改口说:“沙门,进来吧!”佛陀因为是已经灭除了骄慢的圣人,所以又毫无怨言的返回阿吒鬼的家。如此来回进出三次,到了第四次,阿吒鬼又再说:“沙门,出去!”

  这时候,佛陀终于开口说话,他说:“鬼王,你已经请我三次了,我不再出去了。”

  阿吒鬼说:“你既然不想出去就算了,那我要问你问题,如果你答得不合我的意,我就撕裂你的心脏,让你血喷溅而出,再将你扔到恒河里去!”

  佛陀说:“随你问吧,我会回答得让你欢喜。”

  鬼王问:“行持何法能得安乐果报?如何能得到广大的名声?何法能度苦海?如何能得清净?”

  佛陀慈悲地说:“行持佛法能得安乐,持戒能使名声流布,不放逸、精进能度苦海,智慧能使人清净。”

  鬼王听了佛陀的妙法,十分欢喜,当下发愿随侍佛陀,护持正法。

  这里面,佛陀说的很多都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如持戒,精进,般若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度修行。

  其实六度里面的忍辱,本义是忍法,因为在忍中“辱”是最难忍的,所以冠名为忍辱。至于我们民间,并不缺少忍的文化,有许多这方面的谚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得住来逞英豪;小不忍则乱大谋;百忍成金,唾面自干。等等。

  程颐说: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自然,越能忍的人,当然是修养越深的人。

  《莫应对》诗这么说:人来骂我逞无明,我若还他便斗争。听似不闻休应对,一只莲在火中生。这便是火内栽莲之术。

  往解脱道上修行才叫精进

  第四度,精进。

  精进,简言之是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努力,拼搏,奋进。方向正确是前提,比如一个小偷,他说现在年末了,我也要精进啊,多偷些东西,给自己搞点创收过年!这不叫精进。所以精进一定不能损人利己,不能是贪嗔痴。在贪嗔痴上那叫贪婪,叫着魔,最后你只能堕得与魔鬼同伍。

  还有,我们每天去应酬各种客人,忙各种事务,好像忙得不可开交。你要把事情列出来,看看哪几件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没有意义的,你的时间消耗在没意义的事情上,如打麻将一打一个通宵,这不叫精进。相反,你的时间消耗在没意义的事情上,不仅不叫精进,还是一种懈怠。

  这就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问题。

  我在厦门有一个弟子,认识她时正在担保公司当副总,两年后成为公司的正总,三年后调到另一个公司当董事长。我认识她六年跳了三级。我觉得在担保公司这样一个国家机构里,应酬应该是很多的,企业家要找人担保,肯定要请她吃饭。结果呢,她什么应酬都没有,谁找她都没用,她只按条条框框做,你达到那个标准就把款放给你,没达到那个标准,再请也没用。每天晚上她早早回了家,带着孩子老公去跑步、打球,陪孩子看书、辅导家庭作业。我发现她一天到晚似乎闲着没事。这就告诉我们,其实在很多事上,我们要简单有多简单,要复杂有多复杂。就像我们寺院,盖房子,搞基建,如果各个部门要走的话,你永远都应酬不完。我到桐乡九年了,但真正晚上出去陪人吃饭没超过五次,而且还不是陪领导吃饭,都是陪我的朋友。所以我平时这样的应酬很少,一少,我就能节省时间做其他事。

  我的另一个朋友却是相反情况。他也做企业,我有几次住在他家,一觉醒来,他才回来。我说你何苦呢,把身体搞坏了,赚再多钱有什么意思。他说有些应酬没办法啊,我说那是因为你想应酬,如果真的不想应酬总有办法。最后我发现,其实是他自己喜欢喝酒,喜欢泡在外面,所以这是没办法的事。如果你把一些问题深入去想,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企业不一定靠吃饭才能生存,靠吃饭生存的是饭馆。

  所以什么样的行为是精进,什么样的行为不是精进,在佛教上,有它独特的解释,——往解脱道上修行才叫精进,其他的一切,你再奔忙,再辛苦,再努力,都不是精进。佛教上的精进是要一个究竟圆满的结果。

  持戒就是遵循事物的法则

  第五个叫持戒。

  持戒就是守法,或者说遵循事物的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圆满,迅速。

  持戒的实质是保护我们。比如打坐,我们有很多“不”:身子要做直,不能弯曲,不能靠在墙上,身体要放松,不能紧张,思想要集中,不能胡思乱想,不能说话,不能睡觉,等等。通过这些要求,让我们更好地把打坐做好,收到预期效果。好比火车的两个轨道,只有沿着轨道前进,火车才不会偏离,翻车。因此它不是为了约束我们,而是为了保护我们。

  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一个单位有单位的制度,一个家庭有家庭的规矩,比如我们传统的伦常,就是规矩,为什么要遵守它,因为不遵守就乱了,“父子有亲”,如果父不慈、子不孝,那家庭还和睦吗?家庭的成员还幸福吗?你遵守它,就叫持戒。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持戒,你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吧,到医院要先挂号吧?所以,持戒不是有人想的那么恐惧,好像一持戒什么都干不成了,人像坐牢。

  对佛教徒第一戒律为不杀生。首先是不能杀人,即便非教徒,作为一介公民,也是不可以杀人的,所以这一点是任何人必须遵守。你不遵守,你犯了戒,就会得到恶报。对于我们出家人而言,不杀生还包括不杀一切有情之物,所以不允许吃肉,因为肉,一定来源于众生的身体。

  其实不仅佛教,就是其他宗教也不推崇杀害其它生命,来满足我们的口腹。我虽然是佛教徒,但在这里可以引用一段《圣经》上的话,那是耶稣详细对他徒弟说明可以吃的食物:

  “你所食即成为你的身体,而你所思即成为你的精神。因此,树上所有可以吃的果实,田里所有适合食用的植物,以及所有适合食用的动物乳,都是你们的粮食。因为这些都是经由生命之火化育成熟的,都是大地母亲之天使馈赠给我们的礼物。但绝不可食用由死亡之火烹调的食物,那来自撒旦。只有上帝餐桌上的东西,像是树上的果实、田野间的禾谷、动物的奶水和蜂蜜等,才是你们应该享用的,除此之外,皆属于撒旦,它只会引领你迈向罪恶和疾病的死亡之途。另外,上帝餐桌上的盛筵,将为你的身体带来能量与朝气,使你永久远离疾病的纠缠。”

  此处已经说明了,凡是“经由生命之火化育成熟的”都可以吃,但“由死亡之火烹调的食物”,“那来自撒旦”。前者是“上帝餐桌上的盛筵”,所以,可以使“你的身体带来能量与朝气,使你永久远离疾病的纠缠。”,这便是吃素的好处。

  吃素的好处真是一言难尽。在此,我还是建议大家最好吃素。当然,因为各位都不是出家人,所以不可强求。

  布施得福

  最后一个叫布施。

  什么叫布施?我们到政府大楼经常看到一个牌子: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布施。人民,就是芸芸众生,服务,就是贡献自己,利益他人,这就是布施。

  能够布施的人,绝不是自私的人,所以能够获得别人的拥护、爱戴。这样的人,才能来领导大家做事,这样的人,也往往被推上领导的位置。

  我常说,要想自己的企业好,首先要学会布施,让你的客户得到最大受益。这样你就能得到更多客户的拥护,这样就有更多人跟你在一起,最后,你不想发财都不行。

  要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可磨灭的成绩,你同样需要布施的思想,只有把自己的精力全副投入,不计个人得失,才能做出巨大成绩。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大家可能听过:

  在黑龙江,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叫李四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见此情景,男子二话没说用马帮助李四把汽车拉到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李四拿出一叠钱要对他表示酬谢时,男子说:“我不需要回报,但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

  于是,在此后的日子,李四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遭遇洪灾,李四被爆发的洪水困到一个孤岛上,此时,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

  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他无比熟悉的话:“我不需要回报,但要你给我一个承诺……”李四的胸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概说:“原来,我穿起的这根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人,最后还是经由别人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那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从这个故事中你应该明白什么。

  从佛教讲,这就是因果,种善因,得善果。反之亦然。

  做更好的自己

  六度修行,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得到最圆满的结果。

  修习此六度,便是自始至终转变的过程,可以说它是威力无穷的“转变大法”。智慧治愚痴,禅定治散乱,忍辱治嗔恚,精进治懈怠,持戒治毁犯,布施治悭贪。最后,把我们身上所有的毛病都治完,我们就成了一个完人。一个得道的人,一个成佛的人。

  如果平时有空了,建议大家读读《金刚经》。当然最好在60岁以后读,因为只有见证了人生的成功失败,经历了人世的各种苦难和挫折之后,你去读《金刚经》才更契理,才有巨大收获。在四五十岁的时候,一般读《道德经》比较合适。青年时,我们要拼搏,中年时,要学会忘世,到老年,就要学会出世,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做准备。

  最后,送给大家一本书,《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有人觉得,闭上眼睛不是一片黑吗?不是,请往内看。我们只有闭上眼睛,才能找到自己,只有闭上眼睛,才能发现问题,然后转变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六度修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