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修行
贤宗法师于浙大淳安公安局开示
杜柯整理
刚才大家初步体验了打坐。打坐,其实是训练我们的觉察力,它可以觉察我们的心,也可以觉察我们的身体,当身体有了什么毛病,就可以提前知道。
今天,这节课主要讲“六度修行”。
修行,就佛教而言,本没有什么高深。其实说白了,一切修行,都是转变我们的观念:转变我们的看法,转变我们的思维,转变我们的行动,转变我们的人生。我们希望人生有种什么样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学会转变。如果我们得到了那个理想的结果,就叫成佛。
所以,我们这一生就要围绕着“转”字进行,念好“转”字诀。有个时髦的说法叫华丽转身,其实我们这个才是真正的“华丽转身”——没有什么比彻底转变你的灵魂、转变你的生命更华丽,宏伟,壮观。
具体来说转变什么呢?转变我们狭小的思想,转变我们局限的观念,转变我们解读问题的不确定性,不彻底性。我们能学会“转”,就能海阔天空;能学会“转”,新的生命就会焕发;能学会“转”,你就不会在死胡同里碰得头破血流。能转,便是一种智慧,能转,即是一种超越,能转,就可以换一种眼光去看待生命。只要能转,你会发现,生命里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你能进退自如,因为你能改变方向,因为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你得到的人生完全不一样。
般若是终极智慧
六度修行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无论对于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适用,我在外面也讲了无数次,只要按照这六度修行,你的人生就能得到彻底转变。
第一个是般若。在佛教中,有“五度如盲,般若为导”的说法,可见般若是多么重要。
什么是佛呢,佛就是佛陀,佛陀就是觉悟者,其实可以说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在佛教里面,是指对人生终极的看法。我们常人爱把智慧当做聪明,可以说智慧里面有聪明,但聪明里面不一定有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你那个聪明可能是小聪明,而智慧是大聪明,所以我们叫般若。
倘若你能站在一期生命的巅峰,去俯视从生到死的过程。并且还知道,在生之前有无量的生,在死之后有无量的死,生死永远如此循环,没有终点,而我们这一期生命,不过是无量生死中间的一个衔接而已。用这样一种眼光去看待生命,用这样一种高度去把握生命,你就不会被它那短短的一段时空所局限,你便能够超脱出来,不迷失自己。
当你了解这一基本事实后,就能安住这一期生命。
看看我们眼前的麦克风、黑板、桌子、茶杯、书本,这些东西都不一样,各个独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它们却有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成住坏空”。比如这张桌子,是由木头,钉子,铁条,人工,等等组合而成,木头不是桌子,钉子不是桌子,铁条也不是桌子,把它们合在一起才叫桌子。你可以叫它桌子,也可以叫其他什么,这个名字只是暂时的替代而已。一个人,你可以叫他张三,也可以叫他李四,它只是一个代号。所以,当组成桌子的一切众缘和合时,这个桌子就诞生了;但从它诞生这天起,它就开始变化,发生变异,一天天衰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总有一天它会变成一堆尘土。我们地球呢,大家知道寿命很长,有好几万亿年,但几万亿年之后,它也要灭亡。所以一切东西,和我们人一样,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都是缘起缘灭的。包括你的家庭,你的孩子,你的事业,无不如此,没有一样能逃得过这规律。
明白这个规律之后,我们怎样面对它呢?就要遵从规律、顺应规律、利用规律,你不能和规律对着干,不能违背规律,因为规律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父母老了,我们就应该更好地孝顺他们,免得日后遗憾。你有孩子,就应该多一点时间陪伴他,让他快乐成长。你的家庭很幸福,就要好好珍惜目前的幸福。你现在有工作,就要尽可能把它做好。同样,你现在遇上很纠结的事,处于逆境,或者遭受无妄之灾,都应该放下,因为你知道这也不过是一个过程,终会过去。
了解了人生的规律,生死的过程,我们就能更好地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所以有人认为佛教很消极,那是对佛教不了解,佛教不仅不消极,而且是大积极,因为它不是那种鸡毛蒜皮的积极,所以一般人不明白。
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大家都知道。玄奘西天取经,我就不多说了,他经历的灾难远比我们看到《西游记》上九九八十一难要多,而且他也没有那几个神通广大的徒弟保护,开始他身边还有几个随从,后来死的死,逃的逃,就他一个人了。
鉴真可能大家相对陌生点,他也是唐朝僧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还是著名的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思说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鉴真为了弘法,一生历时十二载,六次东渡,但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有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在第六次成功,此时他已经双目失明。
大家想想,如果他抱着消极的思想,能做到这样吗?而且当时唐朝的皇帝也禁止鉴真东渡,因为他年龄大了,又是国宝,此去生死未卜。他何不在寺院中讲讲经,说说法,念念佛,打打坐,以此终老呢?
说到佛教的智慧,不得不提到“空性”,前面说世事无常,什么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这个就叫空。空不是没有,而是空无自性。所以了解佛教的“空”之后,你就会产生真正认识到事物本质后,由内心深处升起的那种力量。
这种力量是无法形容的。“空”,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一个能真正证入空性的人,给他一个组,他能当组长,给他一个村,他能当村长,给他一个省,他能当省长,给他一个国家,他能管理国家。他没有边界效应,没有框框,把自己束缚住、限制住。我们修,就要修这个“空”,把心修成大海一样广阔,修成虚空一样无限,最后你的成就就无可限量。反之,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个见到一点利益就想占为己有的人,这种人都是小家子气,不可能成就大事业,因为他的心远不够“空”。纵观古今中外的伟人志士无不如此,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空,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是空。
“空”是宇宙的规律,了解了空,即是大智慧,即为般若。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天”,上天就是宇宙的规律。你不遵从宇宙的规律,也就是说你不听上帝的话,你就下地狱;你听上帝的话,也就是说你遵从宇宙的规律,你就上天堂。佛教里把上天的意志,叫因果,叫业力。你以前种下一个坏的因,今天结成一个不好的果,此是必然,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因此,你要想改变未来的果,就必须改变现在的因,种南瓜不可能结冬瓜,不是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其实无论任何宗教,都是在遵从自然规律,都是在昌明自然之道,即使它们的教义和说法各个不同。
这是第一个,我们讲的般若。
先禅而后定,无禅则无定
第二个,禅定。
禅叫静虑,也叫冥想。就是你单独静下来,去想一些问题。我们把这个叫参禅。
佛教里面的参禅是参生死大事,怎样看透,怎样放下,怎样契入空性,怎样发菩提心,等等。我们的参禅更多是日常事务,诸如在工作中出了什么问题,在家庭中有什么问题,人际关系出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在头脑中像电影一样把它放一遍,因为你身体放松,心不外驰,所以此时觉察力是最好的,思维极其敏捷,平常很多想不清楚的问题,在静坐的过程中都会灵光一现地得到解决。
现在,禅修已经进入了国家运动员的心理干预,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一个运动员在竞技场上要正常发挥,非得有超常的定力不可,这种定力就必须训练,打坐即是很重要一项。一个进入大禅定的人,他的心是如如不动的,所谓“八风不动”;也是忘我的,最后至“无我”的状态,此时他的心是“空”的,所以才能生起万法,应付裕如。
所以一个运动员,只有做到完全忘我的状态,做到外禅内定的状态,他的成绩才会最佳发挥。同理,我们做其他任何事,也只有进入“无我”和不为外界所动的状态,才可能做出巨大成绩。到了此时,其实就是禅的境界,你的身心已完全得到改变。因此,禅修会改变一个人的内在生命。
简单地说,禅修便是训练我们的身心,使之达到理想的状态。广义的禅修不仅仅单指打坐,生活中,一切皆是道场,工作是禅修,家庭是禅修,吃饭是禅修,睡觉也是禅修。面对一个对你态度粗暴的人,面对别人侮辱,面对飞来横祸,人生激变,你都能保持内心平静,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便是修行。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每一天,即是修行。
因此,禅定,其关键在“定”,而定的前提是“禅”。先禅而后定,无禅则无定。什么是禅呢,外不着相为禅。什么是定呢,内不动心为定。
忍辱行
第三度,忍辱。
佛陀说过:“修道的人不能忍受毁谤、恶骂、讥讽如饮甘露者,不名为有力大人。”什么叫“有力大人”?佛教中叫“大士”,观音菩萨被称为“白衣大士”,因为她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才能广度众生。
事实上,世间的拳头、刀枪、强权、势威,都能使人畏惧,却不能真正服人。唯有忍辱才能感化强梁,消除冥顽,使人归顺,信服。诸葛亮七擒孟获,廉颇负荆请罪,这都是忍辱的表现。
在佛教修行中,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能忍辱,次第永远上不去。佛教修行中有个比喻,叫“火内栽莲”,——外面大火熊熊,你的心内却清凉如莲花,这是什…
《六度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