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佛菩提,其妙難酬
賢宗法師于新疆濟泰集團開示
杜柯整理
馭心者王
佛教文化與企業管理並非風牛馬不相及,而是存在諸多共通之處。它的博大精深,可以給現代企業文化以滋養,補充,指導,和提升。企業文化,簡單地說就是人的文化。佛教文化,也是關于人的文化,不過一個在世,一個出世。所以,在以人爲本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實現某種對接和共融。
佛教的思想可以給我們無盡的幫助,這種幫助,說到底是來源于心的改變。換句話說,在于你站在一個什麼樣的高度來解讀事物,高度到了,無不通達,高度不夠,你發現到處都是死胡同。正如我們現在在地下室,前後左右都走不通,如果我們在飛機上呢?天南海北暢行無阻,這就是高度決定一切。
高度決定著我們的人生,決定著我們的事業,決定著我們的結局。那麼什麼是高度呢?
高度就是你的心對物的解讀,對人的解讀,對事的解讀。佛法講“萬法唯心”,心以轉境,“正依不二”,就是我們的心跟這個世界有著絕對的隸從關系,但不是我們的心隸從于這個世界,而是這個世界隸從于我們的心。這個世界好不好,最終決定著我們心的解讀,你的心是光明的,世界就是敞亮的,心是痛苦的,世界就是扭曲的。當你的心只看到這個世界局限的一面,陰暗的一面,不如意的一面,其實是你的心有殘缺,有黑暗,有障礙。
所以在做企業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把我們的思維從原來的局限中解脫出來,不斷打破新的局面,其實是心的疆域一次次開拓。
那麼禅修有什麼作用呢?它可以讓我們的心沈澱下來,安靜下來,從而提高我們的覺性,然後發現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是如此,如果你的家庭有了問題,夫妻天天吵架,不能一味抱怨對方,因爲往往一個巴掌拍不響,此時倒應該好好反省自己。如果你能靜下心來,跟你的父母對話,跟你的愛人對話,跟你的孩子對話,他們就可以從你身上找出一大堆毛病來,這些毛病我們可能視而不見,或者不願意改正。所以,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
正念者昌
佛教的修行內容,一般有八個方面內容,俗稱“八正道”,就是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見,正思維,正定。這八種從裏到外全是“正”,正而不邪,所以是八種正確的道路,如果你的一切都符合這八正,你的前景就非常開闊,可以暢通無阻,如果你違反了它,你的前景就有局限,會有很多障礙。
我們說第一個,正念。念就是念頭,在八個中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沒有正念,你的念頭錯了、出發點錯了,你能有正語、正見、正思維、正業嗎?
念頭所展現身口意叁個方面狀態,眼神,舉止,言語等等,一個人念頭是正的,他的眼睛就直視,一如孟子所言: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最騙不了人。人的念頭正,一般說來講話比較直接,不會遮遮掩掩,因爲他沒有私心包藏,可以光明正大表達。因此一個人念頭正的時候,他的肢體語言,以及表現出來的氣息,都給人舒服的感覺,別人都樂于接受。
當一個人念頭正,他就會得到更多人擁護和支持。這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前提。故而,我們的人生,首先就是修這個念頭。佛教裏面有個很厲害的戒律叫菩薩戒,即是修我們的念頭。它不是具體行爲的戒律,而是念頭的戒律。遇到什麼事,你起心動念只要是邪的,即使還沒做什麼,就犯了戒。比如夏天,在街上看到一個美女穿得比較暴露,你一看到她光滑修長的大腿,一種自然的反應,就想到關于肉體和性方面內容,即使這是動物的本能,但從佛教講,你已經犯了戒。所以真正修菩薩戒的人,修到最後,見到一個裸體的美女,就和見到一塊磚頭沒什麼區別,心裏沒任何反應,這就修得差不多了。所以菩薩戒是比較“高端”的戒律,一般人開始也只是修沙彌戒和比丘戒。
如果邪念一來,你馬上覺悟犯戒了,馬上拉回正路;正念一産生,你就把它一直持續,不偏離正道,那麼這個人就永遠不會犯錯,也就不會造業。假若我們作爲一個團體,沒有邪念,我們的團體是萬衆一心,衆志成城,並且是正大光明、一心爲公的時候,那我們這個團體就是浩然正氣的團體,就是正能量的團體,就可以創造價值和奇迹。
說起來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沒有這個大前提做保證,你即便再努力,再聰明,也可能事與願違。有的人總喜歡旁門左道,以爲那是終南捷徑,豈不知人生邪念的成本代價太高了,縱觀曆史上那些用不正當手段得到某種福報的人,最後下場都很慘,沒有一個不失敗的。這時候他才明白那個不是福報,而是轉福爲禍,是禍報,因爲你起心動念是錯的,種的是惡因,怎麼可能得善果?因果報應這東西不像種莊稼,可以現種現收,莊稼要一季,果報成熟也許要幾十年甚至到來生。有的人不信來生,但你想想,爲什麼有人不明不白遭遇那麼多災難?爲什麼有人一生下來就是殘疾?爲什麼這個災難偏偏是你而不是別人?這些,都是有原因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緣果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
當一個人不斷依著正念做事的時候,發現自己得到的好處、收獲的利益其實是最大的,可以永葆吉祥。共産黨爲什麼能打敗國民黨最後統治中國呢,這裏面有很深的道理,卻是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古書上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民黨軍是美式武裝,共産黨那時候連一架飛機都沒有,國民黨的部隊多受過正規訓練,共産黨的軍隊多是農民子弟,共産黨靠著小米加步槍和廣大人民的擁護愣是打敗了他們。“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誠之謂也。
同理,如果我們的企業能爲廣大客戶著想,爲消費者著想,爲我們的員工著想,能以此爲方向,永葆正念,我們的企業不飛黃騰達都不行;如果我們的企業指導思想是邪的,不正當的,自私自利的,你就是通過走捷徑快速達成某種結果,也不可長保。“貨悖而入,亦悖而出”,是事物自然的規律,“德不配位”,也是如此,——好比水淺而舟大,船浮不起來。這個水,就是你的德行。厚德才能載物,你的德行太淺薄,就占據那個位子,你沒有那麼大的承受力去享受福報,所以逃不了一頭栽下來的結局。
什麼是企業文化,不是說在牆上糊弄幾個牆報,貼幾張標語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首先來源于我們的老板,其次來源于我們的高管,更次來源于我們企業的價值和使命。你是老板,以什麼樣的價值、觀念來做事,把這種思想不斷輻射開來,影響公司的每一個人,並且帶領大家走向未來,這就是企業文化。上有所好,下必興焉,老板怎麼做,底下人肯定跟著幹,所以,在一個企業裏,老板的價值觀,老板的正念非常重要,你是企業文化的奠基者和導航儀,你的方向錯了,偏差了,企業這艘大船就跟著走。
人,最難修的也是這個念頭。如何調服自己的念頭,使它永歸正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有容者大
修行,不僅限于出家人,生活中每一個需要成長和改變的人,都需要修行。禅修最關鍵在觀照自己,如同我們每天早晨起來要照鏡子一樣,時時覺察自己,改正自己。“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因此,你如果真正在修行,就是在改變自己的命運,不用算命,不用問蔔,不用燒香,不用磕頭,你就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有段話這麼說: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爲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爲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誇贊,而在于自己安詳。
所謂“君子造命”,小人也造命,不過君子造的是善命,小人造的是惡命。究其原因,乃因爲小人心中沒有善惡標准或者把惡當做善,就因爲他沒有覺察力,沒有常行觀照的習慣。
倘若我們具備佛教中所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樣一種無量無邊開闊的胸襟,那麼在波濤洶湧的商海中就會遊刃有余。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小了,事情就大了。如果你的心是一只盛水的臉盆,如果你的心是一個池塘,如果你的心是太平洋,它們之承載和蘊涵的能力,不可同日而語吧?——假如一個淘氣的小孩對著臉盆撒尿,臉盆裏的水馬上就渾了,騷味四溢;對著池塘尿尿,池塘裏的水激起一圈漣漪,騷味漸漸平淡;對著太平洋尿尿,就像沒尿一樣,太平洋依然清澈,既聞不到騷味,也不變顔色。爲什麼這樣呢,因爲太平洋有足夠的水稀釋它,消滅于無形。
同理,如果你的心胸足夠開闊,什麼事都可以包容,融化它。有句話說,“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就是如此。我也在做管理,也碰到很多問題。如果你身邊,經常有幾個刺頭給你找麻煩,你把這樣的刺頭當敵人,想盡辦法要消滅掉,事實上總事與願違,最後你發現,刺頭永遠消滅不掉,因爲今天沒有了,明天又來一個,這裏沒有,那裏又碰上,你唯一能做的,只有超越它。你把這個人當做是來修煉自己的,當做是來給自己晉級的——一個人在順境中,成長往往不是很大,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飛速成長。
在佛教裏有“不二法門”,所謂不二法門,就是超越一切善惡、有無、真俗之上。這個境界很高,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你作爲管理者,就不能和被管理者在一個階梯,他在一樓,你至少在二樓,這樣他就擋不住你。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有二樓的思想。
“不二”就是“一”,指超越相對、差別之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教法,用此方法可以直入聖道,這是佛教的修行方法。那麼我們作爲管理者,用此方法就是可以適時變化,不執著于當下,它就是數學中的0,可以正,可以負,它與正負數都非常近。它就是《易經》中講的太極,陰陽相抱,互爲首尾,陽之極就到陰,陰之極就…
《趣佛菩提,其妙難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