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陽。變化無窮,順勢而爲,無不得心應手。
我常說,人跟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同樣是工作,有人是爲了養家糊口,有人是爲了實現個人價值,有人是爲了在朋友中有面子。這就看你的出發點在哪裏,我很欣賞一句話:一個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類最好的作品。你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作品?作爲一個企業的老板,掌舵者,你是否有使命感?當我們企業存在的價值跟人類結合在一起而不僅僅是跟自己的利益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像一滴水彙入了大海,這滴水永遠沒有幹涸的可能。反之,有的老板認爲自己企業存在的價值就是給自己創造財富,抱持這種觀念的時候,他的所謂使命感就非常弱,格局就非常狹,成就就有限。
我們通過修行,通過做事,通過面對挫折,慢慢就能把心胸撐開,就像小姑娘懷孕肚子越來越大。我以前是教書的,不懂管理,到了香海禅寺以後,百廢待興,問題多得一團糟,我想盡辦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最後我發現,我的肚子也慢慢大了,當我的肚子大到像彌勒佛一樣,不是很好嗎?
實際上,我們面對困難時,你越怕什麼,什麼就越給你造成困惑。這就是“你強它弱,你弱它強”的彈簧原則。你逃避它,永遠得不到成長。
有的管理者,如果手下人在才智方面超過他,他會覺得很沒面子,這其實沒有必要。因爲你的智慧不可能超過所有人,俗話說:當你用你的學生,就可以把事情做成,當你用你的同學,就可以把事業做成功,當你用你的老師,就可以稱王稱霸統一天下。所以真正卓越的領導者,他手下的人都比自己優秀。胡雪岩說,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曆史上劉邦、劉備、朱元璋這些開國之君,他們不都如此嗎?越是幹大事的人越有大胸襟,這樣就能包容更多人,就有各種各樣優秀人才彙聚這個舞臺,共創偉業。所以不要嫉妒底下的人比你優秀,只要他能爲你所用。所以一個人要把自己的位置定好,不要因爲你是領導就認爲自己無所不能,你不可能樣樣勝過別人。
當我們心胸開闊,目光高遠,思維獨卓的時候,就是一個別人無法替代的角色,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就如一顆明珠放在沙子裏,來人一眼也能看到。
空性者達
“人生百步者半九十”,它說明,很多事在離成功最近的時候,往往是最難的時候,反過來,最艱難的時候,往往是離成功最近的時候。可是很多人看不出來,堅持不下去,就放棄了。因此,最後幾步要走完,靠的就是一種精神的強大。修行,其中之一就是修精神的強大性。《四十二章經》中,把修行比喻成一個攻城拔寨、在萬軍陣中取上將首級的人,不被亂箭射死,就會凱旋而歸。
在修行的路上,你面對財色名食睡各種誘惑之時,怎樣應對,你是否有足夠的定力去堅持自己的本心,你的心會不會在這裏面迷失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大丈夫人格的境界,不是輕松可以達到。
大家都熟悉的玄奘法師,他到西天取經,路上什麼考驗都經曆過。有一次,幾個異族人把他逮住,洗幹淨捆起來,准備挖出心祭祀上天。玄奘此時仍然很平靜,他說,讓我最後念念《心經》吧,不然我心跳得厲害,這樣的心祭祀上天也不好。那些人答應了。結果他念完《心經》就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那些人嚇得驚慌失措,扔下刀子,都跪拜在地,還送他很多物資讓他上路。這不是傳說,而是史籍中記載的。
還有一次,他經過一個國家,國王的公主看上了玄奘法師,而且他們國家的第一美女,也看上了玄奘。一個有極致之權,一個有極致之色,他們都勸玄奘留下來,玄奘呢,他的心一動不動。我們想想,如果他當時動心了,無非是做個驸馬而已,還有現在的玄奘嗎?沒有,消失了。而魯迅和胡適都稱贊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的影響還將一直持續下去。
玄奘爲了完成取經大業,中途經曆了各種誘惑和考驗,財色名利,刀劍風霜,都經過了,他一層層突破,最終完成了此項宏願。在座的,我們在人生路上也會碰到各種情況,你的取舍是什麼?
稻盛和夫一生做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在他78歲高齡之際還受日本首相之托,接手日航。他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救活了瀕臨絕亡的日航,轉虧爲盈。他是怎麼做到的?他無疑是有大智慧的人。事實上,稻盛和夫60歲的時候還到寺廟短期出家過叁年。
我不要求大家都出家,但關鍵是,要有一顆出家的心。
出家的心是什麼,就是空。就是看破世間財色名利,人我是非,站在宇宙製高點,一切無執無著、純淨無染,這樣一種超脫自在的狀態。
“空”,就是般若實相,就是如來,也叫無爲。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維,給你想出不一樣的點子,你能接受,能融會貫通,能虛懷若谷,這就是空。你看武功中最高的秘籍是什麼,無招。無招勝有招,以“無”的千變萬化對付“有”,這個無,就是空。空能生萬法。
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他的思想就要從有限走向無限,從執著走向不執著,打破那些條條框框,把別人貪婪、放不下的東西都能放下,“嗜欲深則天機淺,物欲少則心智明”,這是你走向成功、走向大境界的必要條件,否則就被各種欲望遮蔽了清明的心性,心固有的智慧和能量發揮不出來,這就是心不夠空。
其實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教主不同。佛教的教主和教徒是師生關系,釋迦牟尼被稱爲“本師”,教徒稱爲“佛弟子”,這就是說佛教他宣揚的不是一套惟命是從的迷信理論,而傳授的是智慧,是覺醒者言,佛陀,即覺者也。
再看看釋迦牟尼佛的出身,他本來是一個國王的太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富有四海,可以享受人間最大的福報,他卻偏偏不要,抛棄了王位,抛棄了嬌妻,去出家,難道他真是腦子缺根筋嗎?他抛棄了這些榮華富貴,去過苦行僧生活,爲什麼?如果一個人經曆了很多挫折和打擊,最後心灰意冷,去出家,遠離紅塵,這個可以理解,可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他是在最舒服的時候出家。
所以,對于世俗中人來說,佛教的門檻真的太高,不是誰都可以進來的。有的即使進來了,心念還不正,他不是爲了了生脫死,而是爲了逃避現實,爲了一種心靈的寄托或者麻醉,甚至也有人幹脆就是混碗飯吃,這樣的人也有。
我們作爲企業的領導者、管理者,就要通過汲取佛陀的智慧思想,正確地提高自己。不僅做企業需要創立品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品牌。你如何塑造自己這個品牌,最好的方法就是八正道。當然今天時間有限,後面幾個我不能講了。
思考一下,在這個世上,什麼樣的東西才能長久?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如果你能利益一個人,就有一個人的價值。你能利益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人的價值。你能利益千千萬萬的人,就有千千萬萬的價值。當你利益的人越多,你的價值越能體現出來。越能體現出來,這個世界就離不開你。這個世界離不開你,你就成永垂不朽之人,你死了,千千萬萬的人還在懷念。所以你是不會死的,因爲你的精神永存。
樂活族
最後,再說說打坐。打坐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定力,提高自我覺知能力,還對身體十分有益,很多人通過打坐治好了心髒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叁高”症狀,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打坐還是最好的美容方法,它可以令我們氣血暢通,心境平和,氣質發生變化,有的更喜歡吃清淡的東西,這樣容顔自然更好。這其實已經運用到瑜伽上了,瑜伽最初的來源,就是佛教。
所以我建議大家平時要堅持打坐,哪怕每天抽出二十分鍾時間,日久天長,則受益自來。現在流行一種活法,叫樂活,是西方傳進來的生活觀念,很值得推崇。“健康、快樂,環保、可持續”,是樂活族的核心理念。
由于“樂活”理念順應了社會發展趨勢,其生活方式早已流行于歐美發達國家,但在中國才剛開始。2008年10月,在甯波首次發布了“樂活”主張,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十二點:完善自我、陽光生活、自由創造、強健身體、綠色飲食、簡約消費、快樂平和、善待他人、親近自然、保護環境、熱心公益、主動分享。這些主張,與佛教倒是十分相配。
《趣佛菩提,其妙難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