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好月圓照禅心

  花好月圓照禅心

  賢宗法師于上海企業家開示

  杜柯整理

  一顆禅心處處禅

  禅究竟是什麼,很難用一句話去诠釋,甚至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會看到一種狀態:有的人給你的氣息十分甯靜安詳,這,其實就是禅的境界。他身上洋溢著仁愛、慈祥、清淨、喜樂、自在等等,此種狀態,即是禅境。再比如房子的布置,或清新雅致,或溫馨爽潔,人置身其中非常舒適、愉悅,這也是禅。還有的畫作,意境優美,內涵豐富,人看了流連忘返沈浸其中,它也是禅。再如園林的綠化,精巧別致又渾然天成,人進去後美不勝收,既可讀出自然之幽微,亦可見識山河之廣大,此也是禅。

  所以禅就在生活中,不是孤零零存在寺廟裏。禅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是你有沒有一顆禅心,去解讀它。你有這樣一顆心,行住坐臥,吃飯睡覺,爲人處事,都是禅。禅就在生活中,挑水砍柴,鋤地栽禾,甚至跟一個人聊天,都能夠充滿禅意,進入禅境。當我們擁有了一顆禅心,自然擁有淡定的喜悅,輕安的笑容,從容不迫的內心,就有一種碰到任何逆境皆能化解的功能。

  實際上禅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你把禅融入到生活中去,你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家罵你不起嗔恨心,別人贊你不生得意心,事情沒做成,也不會起糾結心,都能安然處之。而且每件事可以做到理想狀態,盡情發揮自己,——即便掃個地,因爲你心無旁骛專注掃地,所以會把地掃得非常幹淨,就是五星級酒店領班來挑剔你,也找不出毛病。爲什麼呢?因爲你有心。有心,任何事都能做出最佳成績;無心,稀裏糊塗就過去了。無心的人做事是機械的、應付的、被迫的,沒有注入感情。做事時注入情感,效果完全不同,它可以化腐朽爲神奇。演員演戲時,他必須對這個角色注入情感,把角色當做他自己,這樣才能“入戲”,把人演活。作家寫小說也要注入情感,這樣作品才有感染力,打動讀者。無論是繪畫,建築,雕塑,設計等任何藝術品,只要能吸引你,震撼你,引起共鳴,這個作者肯定注入了極大的感情、心力和精神,這樣的藝術才有永久生命力。

  我們寺院在找人塑造佛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還過價,你要多少就是多少,但是有一點,必須做到我滿意的效果。爲什麼這樣,因爲藝術是無價的,只要是真正的藝術。從古至今,能留下來震撼我們心靈的藝術,肯定是作者用生命來譜寫。梵高的畫,爲什麼那麼值錢,因爲這幅畫把梵高整個一生濃縮在裏面,他的情感,他的生活,他對世界的解讀,他對美的那種沈思,通過這個畫全部展現出來。上次一個亞洲學院的院長到我這裏來,他是聯合國非物質中文化遺産鑒定人之一,名頭非常響,認識世界上許多奇行異士。他就跟我講了一個概念,說自己聽的《二泉映月》多了,這些人不管怎麼練,演奏得多麼熟練、高妙,可只有一次,他在一個博物館聽到阿炳原聲錄音後,才知道他們的演奏是多麼差勁。阿炳永遠無法超越,因爲那是用生命在诠釋他的音樂,就這麼長的幾段,後人再拉也沒那個效果。從某種角度講,《二泉映月》只能是阿炳的,也只有阿炳能演奏。

  這實際就是禅。因爲阿炳在演奏時是用生命在泣訴,用靈魂在出竅,心無雜念,絕對我無,那個“我”已與他的琴聲合而爲一,所以找不到了,只剩下了琴音。

  萬緣放下,“真我”自在

  所以禅就是感受當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人,常常忽略了今天,總是想,我曾經如何如何,或者以後將怎樣怎樣,孰不知,那個曾經都是每個“當下”組成的,那個以後也是每個“現在”成就的。離開了今天、現在,一切未免空談。

  感受當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是爲一種觀照。禅修,即是觀照。怎麼觀照呢,“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一個人靜下來,專心致志地思慮,因此,禅修又叫靜慮。

  遇到什麼事舉一反叁,找自己的問題,從自己身上入手。這,就是觀照。觀照是像鏡子一樣照自己而不是照別人。我們有人老是找別人的缺陷,找別人的汙點,這就失去了觀照的本意。

  如果每個人都在找別人的錯處,看不到自己的不足,那就變成了互相攻擊,問題永遠解決不了。

  《論語》裏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又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前者是叫我們從自身出發,反觀諸己,反求諸己。後者是讓我們棄惡從善,保持正念。每個人身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惡”,甚至很多惡是自己看不出來的,它隱藏在內心深處。我們在沒修行圓滿之前,人人皆有“惡”。把所有的惡去掉,就成佛了。所以佛身上全部是正能量,那是真正的光明無礙。

  古代有個人叫王吉。他鄰居有一顆很大棗樹,枝繁葉茂,有一半伸展在王吉家的院子裏。有次王吉的老婆就把棗摘下來,遞給王吉吃。王吉見狀大怒,認爲老婆的行爲算偷盜,便把她休掉了。鄰居知道後過意不去,覺得自己的棗樹害了人家,一氣之下要把棗樹砍掉。四周人知道後紛紛來勸,又強烈要求王吉把休掉的老婆請回來。後來王吉複了婚,當時的街坊就流傳一句話:東家有樹,王吉婦去;東家棗完,去婦複還。

  由此可見古人是多麼嚴于律己。今天的人也許覺得沒有必要,不就幾個棗嗎?簡直小題大做。但是真正的修行,正是如此,這正是進德修身必不可少的途徑,觀照自己的行爲,就要從一毫一末做起。

  人這種動物,生來被自己的感官和心理奴役,老子說,吾之大患,爲吾有身。人有了身體,就有了五欲,便會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染著六塵,從而活在自己的幻覺判斷裏,走不出來。前段時間拍《舌尖上的中國》,裏面有好多名菜,有的價錢大得嚇死人,就是被人炒起來的。是我們人的舌根發揮了作用,滿足了許多人味覺,其實它的營養說不定還不如一個饅頭,但那麼大的價錢已經超過了它本來的價值,這就是已經被舌頭迷惑顛倒。

  孔子講,人和動物的區別其實僅那麼一點點。那一點點是什麼呢?是人超越物質、感官後的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人類如果都順著自己的感情、生理,那就不是人,和一般動物沒區別了。所以當別人罵你是畜生時沒必要生氣,我們人本來就是動物嘛,是在進化中提升起來的,提升後就叫文明。豬狗是不講文明的,它們只是吃,只是喝,只是生,只是死,沒有自己的文化。因此,當你在馬路上被一只狗咬了時,再怎麼憤怒難道還去咬狗一口嗎?你咬它一口就和它成一個等級,也成了狗,狗咬狗,一嘴毛。同樣,當一個瘋子罵你一句的時候,你也回罵一句嗎?你和一個瘋子對罵到底你是瘋子還是他是瘋子?故而,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可理喻之人,有必要生氣嗎?完全可以把他們和豬狗等同視之,對于這等比較低級的動物你還計較什麼,他們還需要進化。這麼想你就能保持平和快樂的內心,不受外界不良因素幹擾。

  人生無論快樂還是痛苦其實都是一種修行,但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趨樂避苦。有時候,一個人讓你非常痛苦,甚至不能忍受,此時你要想,他就是上天派下來修煉我的,是我的逆增上緣。這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事實上每個在我們身邊出現的人,都是累劫與我們有緣之人,他不會無緣無故來到你身邊,他之所以如此對你,也一定有前世的因緣。所以抱著此種心態,你就不會産生抗拒心理,敢于接受各種逆境,就能迅速成長起來。碰到任何問題要學會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這樣的結果是,你會越來越強大。最後你就是一棵參天大樹,風吹不動,雨打不倒,屹然獨立,成爲獨特的風景。

  順境,不要執著,逆境,不要畏懼。痛苦,學會轉化,快樂,也要放下。負面的東西能放下,正面的也要能放下。快樂,愛,親情這些是人最難放下的。其實真正的修行是什麼都放下,如此生命才能解脫。你執著于愛,愛就成爲你的枷鎖,你執著于親情,親情就成爲你的桎梏。什麼都要放下——嗔恨放下,愛戀放下,痛苦放下,快樂放下,功名利祿,人我是非,全部放下,這樣方能進入自由無羁、純然展現生命“真我”的大自在狀態。

  活出你自己

  現在的父母怎麼教育孩子呢?——你以後長大了要當大官,要發大財,或者當大明星……這些,都是把別人的模板拿去讓他拷貝。有的父母以前有鋼琴夢沒有實現,就讓孩子拼命去彈鋼琴,有的父母自己對科學感興趣,便讓孩子去考科學院,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都是把自己的夢想強製加在孩子頭上,讓他代替自己實現沒有實現的夢想。但是,你讓他以後走仕途,他真適合嗎,他高興當官嗎?你讓他去踢足球,他喜歡踢嗎?——可我們都在抱著爲了孩子的名義去抹殺孩子的天性,真正好的教育就是讓他活出他自己,找到他自己最喜歡做的事,快樂地度過一生。有句話說:我們出生的時候都是原創,活著活著就成了盜版。盜版是什麼,不斷地模仿別人。我們沒有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只隨著自己的主觀意志或社會潮流安排孩子的未來。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開放的時間不同。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你不要著急,也許你的花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開,也不要著急,說不定這是棵臘梅,到時候開得更動人。再說,各樣花有各樣花的美麗,牡丹富貴,蘭花清雅,水仙靈動,何必去和別人比較呢,就是一株小草,也自有它的動人處。家長認識的高度,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想給孩子什麼樣的人生,就看父母的心胸和智慧。

  把那些外在評判的標准,左右我們的觀念,和壓製我們內心的東西,統統打破,去審視自己的心靈,走自己獨特的路。我們寺院的萬手觀音也是如此,以前我見過各種各樣的觀音,千手觀音,滴水觀音,送子觀音,但我們沒有簡單複製,而是建造了一個宏大無比的殿。爲了能更好籌集資款,我們設置了萬手觀音,每只手可以一人供奉,上面寫上他的名字。一萬只手,形成一個波瀾壯闊的海洋,那種場面,…

《花好月圓照禅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