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好月圓照禅心▪P2

  ..續本文上一頁人一進來真的有很大視覺沖擊。我們是通過這樣的方法既籌集到了錢款,又在設計和塑造方面出了新。

  有人對我訴苦,說老公整夜不回來,他賭博,喝酒,幹嘛幹嘛。我說你爲什麼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別人身上呢?你不能活出自己嗎?你怎麼能被別人左右。生命是自主的。當你能活出自己,你的內心是圓滿的。當你的內心足夠圓滿時,生命是最完整的,沒有缺憾。

  你內心豐足時,別人理不理你,無所謂。別人跟你離婚,你還和以前一樣過,並沒有因此迷失自己。前幾天我們的讀書會分享了一本書,《好婚姻,靠修行》,裏面有一句話:當你獨處的時候不感到孤獨,跟別人在一起又不感到麻煩,這樣的人才適合結婚。你看自己是否適合結婚。所以婚姻不僅僅是過日子,也是一種修行。你們修行不好,就在一起天天吵架,對方不理你了,就覺得天昏地暗。當你把自己依附在對方身上,綁縛在婚姻上時,是非常危險的,因爲你沒有自立,你靠在一棵樹上,沒有這棵樹你就倒了。

  禅修的本質乃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接受了禅修、佛法之後,人生就沒有困惑,你便可以活出自己,走自己的路。所以修行就要求我們不斷往這方面努力和提升,這種努力和提升決定了我們未來的高度、廣度和深度。

  既自我主宰,又破除我執

  釋迦牟尼佛出生時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個“唯我獨尊”,就是自我主宰。唯有這個自我主宰才是最珍貴、最偉大的。

  我們企業界現在提出一個口號,“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製造,可能僅僅是複製,而創造一定是自己的,是獨出機杼。這句話體現了一種民族自尊自立的精神,一種民族文化。

  一個民族沒有自立起來,不可能創造燦爛的文化,一個人沒有自立起來,不可能有所成就。自立是什麼,就是自我主宰,就是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自己的鞋適合自己的腳,自己的腳又適合自己的路。

  佛教講,衆生從發心修行到成就圓滿佛果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時間。這中間有很多次第,一直到見道之前,都是起起伏伏,上下不定,日有所增,夜有所減,佛教有個專門的術語叫“退轉”。那麼什麼時候可以不退轉呢,“見道”之後。而見道的過程,關鍵是破除我執。

  佛教修行最關鍵一個門檻就是要破掉我執。

  你碰到的所有事情,讓你煩惱、嗔恨、糾結、傷心、沮喪等等,都與我執有關。一個企業做不大,遇到瓶頸,是我執;你思維局限,突破不了,不能有更好地創造,也是我執;你不善于交往,不能更好地面對自己,表現自己,還是我執。總之,碰到一切問題都能找到一把鑰匙,它常常是我執。

  因爲執著所以放不下。“放不下”是萬惡之源。我們放不下的東西太多了,名利放不下,身體放不下,子女放不下,父母放不下,情愛放不下,知識放不下,學問放不下,成功放不下,失敗放不下……總之,整個世界都放不下,所以人死時十有八九都是念念不忘,充滿遺憾,抱恨而終。所以人是生得痛苦,死得可憐,在這中間又被五欲六塵操縱,活得十分煎熬。

  然後我們又開始了下一生, 又欣欣然開始了一個新的循環:生得痛苦,死得可憐,這中間又活得煎熬。一直如此。

  所以爲什麼要修行呢,修行就是要解脫自己,改變這種惡性循環。

  你放不下什麼,什麼就會造成你巨大的障礙。你好面子,面子就製約你更大發展,最後你就活在一個面具之下。企業突破不了瓶頸,也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我執,因爲老板太注重自己的利益,太放不下小我,太缺少大的胸襟和格局,太陷入僵化的思維,等等。

  臺北故宮博物院裏有一個翡翠白菜,才一點點大,怎麼看都像一個石頭,我看不出它有多大價值,好像在市場上5元就能買到。那個翡翠白菜給我都不要,有人會說,你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我不這麼認爲,我對葡萄不感興趣。想一想,如果我拿回來太麻煩了,天天晚上睡不著覺,爲什麼?既然是稀珍之物,自然有人千方百計去偷、去搶、去盜,他們想盡辦法要得到這個東西。我從此坐立不安,不能坦然過日子,一天到晚老提防著。這時候你說,我得到它是幸呢還是不幸?好還是不好?

  所以有人突然得到天外飛財,突然中了彩票,高興得不得了,結果呢,一段時間之後你去看,家敗人亡了。有了錢,要麼家庭爲分錢你爭我鬥,最後親人反目,要麼自己追求享受,買車買房,出了車禍,或者吃喝嫖賭,窮奢極欲,從此走上敗亡之路。這時候你再反過頭來看看,得這筆意外之財就一定是好事嗎?

  因此,沒有極大福報、沒有深厚德土去承載的人,享受不了這個福報。

  世間的一切財色名利都是劍,都是火,拿劍者必死于劍下,玩火者必被火灼傷,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東西,而我們只看到了它的好處,忽略了它的壞處。自古“伴君如伴虎”,在古代,那些智者凡被皇帝選進宮時都是哭著走的,只有那些傻瓜才喜氣洋洋,以爲自己接近了權力的巅峰,富貴錦繡的人生從此開始,豈不知,真正險惡之旅也開始了。

  這裏面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的思維是通透的,可以輻射八面,無所不達,無所不暢。

  我們禅修,也是要養成這種觀照能力,時刻觀照自己,找到自己,不迷失自己。

  四錦句

  最後送給大家四句話: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

  第一句話,打開心量。人活在世上,某種程度上,活得幸福與否決定于自己的心量。你內心不開闊,不強大,不圓滿,就經常受到幹擾,沖擊,便失去平衡。一個經常快樂的人,實際內心有強大的平衡力,別看他可能沒心沒肺的樣子,這其實正是需要我們學習的。

  第二句,放下自我。一個人以自我爲中心,很多問題就會接踵而來,被深深纏繞。我們的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它有四個功能: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它錯誤地把第八識的見分當做相分——就是把一個不正確的東西當做正確的東西對待,從而産生了一系列錯誤結果。我們認爲身體是永恒的,認爲財産是永恒的,認爲抓在手裏的東西都可以一直擁有,把一個無常的東西當做常,拼命追求,從而顛倒迷惑,生死疲勞。

  生活中,時刻要用這種“無常”的思想來觀照自己,這樣,所有使你糾結的東西都會豁然放下,你會有種質的蛻變。此時,人家恭維你,不以爲喜,人家罵你,也不以爲悲。寵辱不驚,從容自在。

  然後,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現在上課好好聽,中午休息躺下就能睡著。你永遠能把握現在,把每一個現在做到最好,即是人生最佳的存在方式。但我們常常不在這種狀態,吃飯時想著工作,工作時想著家庭,在家裏想著外出,出去了又想回來。在這裏想著那裏,在那裏想著這裏,身心永遠是分離的,不能專注當下。有本書叫《當下的力量》,我們可以去看看。你把握了當下,就把握了未來。

  禅修也是要我們活在當下,去感受我們的身體,感受我們的情緒,把握每一個狀態,都不迷惑。

  最後,奉獻真愛。

  佛教的修行要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正而不邪就是保持正念,永守正道。所謂正道,是指所做的事情不是爲了自己,因爲爲了自己就有私心,就陷入我執之中不能自拔。當你做事不是爲自己的時候,這裏面就沒有私心,沒有我執,沒有私心、沒有我執,你就可以把事情做到無限大。

  沒有自利,一定利他。每個人都能利他,這個世界就是美好和平的世界,就是愛的世界,也是古代聖賢所期許的大同世界。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世界,一個小宇宙,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成爲一個道場,當這個場充滿正能量時,就可以不斷輻射開來。當你利益的人越來越多,你的人格魅力就越來越強。同氣相求,同頻共振,你擁有正念之時,就會把正念的人不斷吸引到身邊。我們現在所講的公司文化、公司品牌、公司定位,以及公司軟實力文化建設,這些一定來源于“正念”的統籌。只有不斷把優秀的人才吸引到身邊,企業才會越來越興盛強大,並長而久保,否則,即便再風光,也終是過眼雲煙。

  剛才李老師和我談過一件事,令我十分認同。他說自己每到一個企業講完課,都會建議他們成立一個基金會,老板和員工各投入一些錢,這些錢做什麼呢,如果哪個員工有困難了,就把錢拿來幫助他。此是非常好的建議。我們在做慈善的時候,往往忽略了身邊的人,實際上我們身邊很多人也是需要幫助的,包括你的家人,員工,親朋好友,他們也應該是我們利益的對象。

  把正念,把愛,傳導下去,不僅改變自己,還可以改變世界。

  最後,請記住這四句話,實踐這四句話,這便是修行。堅持下去,你一定會有巨大收獲的。謝謝各位。

  

《花好月圓照禅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